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6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为人们探究科学哲学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科学哲学家门由此书开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科学的发展。库恩提出的科学史的发展是科学共同体的转换这一概念,即为那些后现代主义者竖起了一面科学相对主义的大旗,又在库恩本人不断的辩解中,成为一种体现科学发展、满足科学教育需要的科学观。本文将简单谈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主要观点,和这本书的影响。
一、科学革命的由来
书名为《科学革命的结构》,那首先就要说及“科学革命”的产生。“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革命是实现历史变革的过程,包含着权利转移、秩序稳定等内涵。但如果把“革命”二字用来科学这一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反映呢?库恩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答案。如果把科学体系比作一个社会,那么常规科学可以作为在这一社会中正常生活的公民。但忽然,由于常规科学的发展,孕育出了不同于往常的现象。在刚出现这一现象的时候,大家的反映是通过常规科学的思维和理論予以解释,但结果却差强人意。逐渐地,公民们不满意常规科学这一“社会制度”,等到真正的危机产生了以后,科学社会的公民开始用新的制度,即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来解释新出现的问题。由此,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在科学社会中产生了,并造就了新的思维方式、术语、理论基础等。渐渐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科学社会又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到此,科学革命告一段落。
科学革命观点所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到底是不是连续的?很多时候,由于科学历史书或教材的原因,人们对科学发展的理解,都是:前人奠定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后人由此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时间推动的那样。这也符合人们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世界是不断发展着的。然而,库恩告诉我们,所谓的科学发展,不过是一种思维、术语、理论代替了另一种罢了。而同一时期的思维、术语、理论等,则被定义为:范式。
二、范式的转移
怎样正确理解范式?《结构》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时期,一部分科学家们共同承认的一种思维、术语、理论基础等的集合。处于某种范式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理解这一范式,将这一范式更加清晰化,增加该范式的可信度。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同一范式内的成员,可获得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工具,如:规范的概念,通用的计算方法,一套完整的实验操作程序等。科学共同体的成员需要用范式所提供的标杆性的工具和语言,不断将范式这个圆的周边画得更深刻,将这个世界的科学现象加入到由同一范式中去,并用该范式的内核去解释现象。
一个成熟范式,首先得有一定的科学成就。在人们对世界认识尚不清晰的时代,每一个研究者都可能提供一套理论。一旦一种理论显示出了它的功能性,那么就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范式中。正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预测了哈雷彗星的回归和冥王星的出现一样,人们感受到了牛顿力学这一范式的强大力量,才会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此。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成果出现,成为成熟范式的强力证明。这一时期被库恩称为常态科学时期。这是一个范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一些反常的现象出现了。某些问题不能用范式内的术语或推理来解释。刚开始,大家仍然对范式深信不疑,试图增加一些辅助假设,来将反常现象拉入范式内部。但是,当范式无法同化这些反常时,范式本身开始被怀疑,科学危机就出现了。
科学危机的出现如同社会历史中的阶级矛盾爆发一样。此时的科学社会,充斥着不同的观点,学派之间存在严重的争执与分歧——正如一个没有强力统治者的历史时期那样。随后科学家们通过理论的选择,开始确立新的范式,由此完成了库恩所说的范式的转移: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三、范式的意义
然而,以上可看作是范式的表现方式。那么其本质应如何理解?当我们把视角从科学革命的发生过程,拉开到以整体的眼光看待科学革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范式想表达的,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变化思维:科学是如何发展的。而这样的角度,可称之为科学方面的世界观或者科学观。科学革命理论带给人们最多的是某种对科学发展的思考。在这本书之前,我们从没有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科学,但是这本书之后,我们开始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的发展。
通常认为,科学的发展如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不断进步着的。但是库恩指出:“范式的变迁,使科学家和跟科学家学东西的人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这种想法,必须被抛弃。首先需要讨论的是生物进化和科学发展究竟需不需要目标。在库恩看来,生物进化到人类这一步,虽然是越来越高级,但是并不是因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目标,而是适者生存的产物。同样,科学发展到目前,虽然与若干年前相比更加复杂,但并不是因为科学有着复杂性这一目标,而是由于这些科学的发展,符合了人们对技术的需要,也是适者生存的产物。所以,不同的范式之间虽有时间前后的差异,但在逻辑上,并无可比性,而且不同范式之间,如同两个世界。
四、范式转换和后现代主义
在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库恩直接否定了“把科学历史说成是直线的、连续的、积累的统一的”,进而向以知识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价值发起了根本性的挑战。虽然库恩不断的为自己辩解,但是,库恩将自然科学当作一种文化变迁,仍然收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追捧。
在库恩自己看来,所谓“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能比较。就像数字之间不能进行通约,但可以进行量的比较。之所以库恩提出范式的转化,是库恩看到了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连贯性,而人们由于教科书和编年史的科学史的误导,忽略了科学在某种程度的自发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利用这一点,来为自己非普遍、连贯的科学发展观作论证。这显然是利用库恩的学说进行有意的拆解和解读。库恩的科学馆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挑战传统科学观的巨大作用,但就其本身的初衷、目的与确立来看,都不具有后现代主义者所期待的反科学的立场与职能。有趣的是,如果库恩的科学革命本身也是一个范式,那么该范式也与后现代主义者追求多元性、差异性,反对普遍性、客观性、总体性的范式存在着不可通约。概念上都不相通,如何作为后现代主义者自己的武器呢?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科学革命的由来
书名为《科学革命的结构》,那首先就要说及“科学革命”的产生。“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革命是实现历史变革的过程,包含着权利转移、秩序稳定等内涵。但如果把“革命”二字用来科学这一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反映呢?库恩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答案。如果把科学体系比作一个社会,那么常规科学可以作为在这一社会中正常生活的公民。但忽然,由于常规科学的发展,孕育出了不同于往常的现象。在刚出现这一现象的时候,大家的反映是通过常规科学的思维和理論予以解释,但结果却差强人意。逐渐地,公民们不满意常规科学这一“社会制度”,等到真正的危机产生了以后,科学社会的公民开始用新的制度,即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来解释新出现的问题。由此,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在科学社会中产生了,并造就了新的思维方式、术语、理论基础等。渐渐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科学社会又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到此,科学革命告一段落。
科学革命观点所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到底是不是连续的?很多时候,由于科学历史书或教材的原因,人们对科学发展的理解,都是:前人奠定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后人由此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时间推动的那样。这也符合人们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世界是不断发展着的。然而,库恩告诉我们,所谓的科学发展,不过是一种思维、术语、理论代替了另一种罢了。而同一时期的思维、术语、理论等,则被定义为:范式。
二、范式的转移
怎样正确理解范式?《结构》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时期,一部分科学家们共同承认的一种思维、术语、理论基础等的集合。处于某种范式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理解这一范式,将这一范式更加清晰化,增加该范式的可信度。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同一范式内的成员,可获得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工具,如:规范的概念,通用的计算方法,一套完整的实验操作程序等。科学共同体的成员需要用范式所提供的标杆性的工具和语言,不断将范式这个圆的周边画得更深刻,将这个世界的科学现象加入到由同一范式中去,并用该范式的内核去解释现象。
一个成熟范式,首先得有一定的科学成就。在人们对世界认识尚不清晰的时代,每一个研究者都可能提供一套理论。一旦一种理论显示出了它的功能性,那么就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范式中。正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预测了哈雷彗星的回归和冥王星的出现一样,人们感受到了牛顿力学这一范式的强大力量,才会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此。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成果出现,成为成熟范式的强力证明。这一时期被库恩称为常态科学时期。这是一个范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一些反常的现象出现了。某些问题不能用范式内的术语或推理来解释。刚开始,大家仍然对范式深信不疑,试图增加一些辅助假设,来将反常现象拉入范式内部。但是,当范式无法同化这些反常时,范式本身开始被怀疑,科学危机就出现了。
科学危机的出现如同社会历史中的阶级矛盾爆发一样。此时的科学社会,充斥着不同的观点,学派之间存在严重的争执与分歧——正如一个没有强力统治者的历史时期那样。随后科学家们通过理论的选择,开始确立新的范式,由此完成了库恩所说的范式的转移: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三、范式的意义
然而,以上可看作是范式的表现方式。那么其本质应如何理解?当我们把视角从科学革命的发生过程,拉开到以整体的眼光看待科学革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范式想表达的,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变化思维:科学是如何发展的。而这样的角度,可称之为科学方面的世界观或者科学观。科学革命理论带给人们最多的是某种对科学发展的思考。在这本书之前,我们从没有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科学,但是这本书之后,我们开始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的发展。
通常认为,科学的发展如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不断进步着的。但是库恩指出:“范式的变迁,使科学家和跟科学家学东西的人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这种想法,必须被抛弃。首先需要讨论的是生物进化和科学发展究竟需不需要目标。在库恩看来,生物进化到人类这一步,虽然是越来越高级,但是并不是因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目标,而是适者生存的产物。同样,科学发展到目前,虽然与若干年前相比更加复杂,但并不是因为科学有着复杂性这一目标,而是由于这些科学的发展,符合了人们对技术的需要,也是适者生存的产物。所以,不同的范式之间虽有时间前后的差异,但在逻辑上,并无可比性,而且不同范式之间,如同两个世界。
四、范式转换和后现代主义
在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库恩直接否定了“把科学历史说成是直线的、连续的、积累的统一的”,进而向以知识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价值发起了根本性的挑战。虽然库恩不断的为自己辩解,但是,库恩将自然科学当作一种文化变迁,仍然收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追捧。
在库恩自己看来,所谓“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能比较。就像数字之间不能进行通约,但可以进行量的比较。之所以库恩提出范式的转化,是库恩看到了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连贯性,而人们由于教科书和编年史的科学史的误导,忽略了科学在某种程度的自发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利用这一点,来为自己非普遍、连贯的科学发展观作论证。这显然是利用库恩的学说进行有意的拆解和解读。库恩的科学馆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挑战传统科学观的巨大作用,但就其本身的初衷、目的与确立来看,都不具有后现代主义者所期待的反科学的立场与职能。有趣的是,如果库恩的科学革命本身也是一个范式,那么该范式也与后现代主义者追求多元性、差异性,反对普遍性、客观性、总体性的范式存在着不可通约。概念上都不相通,如何作为后现代主义者自己的武器呢?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