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市政道路项目越来越多,其中路面的建设质量是道路工程施工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对路面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路面工程施工质量的研究,对促进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沥青路面;市政;质量;因素;对策
在我国道路建设中,大都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工艺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施工周期较长,因此影响因素也众多。文章中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促进我国道路建设的发展。
一、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
沥青路面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往往不止一个,一般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组合作用产生的,通常施工人员、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都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当然,在这些因素中有的起主导作用,而其它的则可能只起辅助作用。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叫人为因素,人是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核心部分,从最开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最后竣工验收阶段,都与人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
1)设计方面
设计阶段是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也是施工的理论依据,因此设计必须要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特点,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空想的层面上,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底层土层的成分含量以及粗细骨料等材料指标要求都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只有确认了方案是经济可行的,方可进行正式的设计阶段。而实际情况却是,设计单位以及设计人员在没有详细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图纸的设计工作。而这样形成的设计文件与施工的实际情况肯定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边施工边修改图纸现象的出现,施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既延长了项目的施工工期,又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2)施工方面
沥青路面基层的平整度对于整个路面质量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一旦基层施工没有处理好,在进行压实操作之后就会因虚铺厚度的差异导致路面不够平整,直接降低了施工质量。而对于沥青铺设温度以及机械设备吨位选择和碾压次数,也都是有着相关指标要求,一旦操作不符合要求,都会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和施工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对于公路工程项目来说,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工程项目绝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也没有经受过专业系统培训,因此他们在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还是相对欠缺的,这对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施工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使用劣质材料充当合格材料,混合料配比不合理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也是自然因素。客观的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对于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1)雨水天气
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是沥青材料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其透水性与沥青混合料的间隙率是紧密相关的,如果间隙率太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就达不到要求了。因此当雨水天气来临时,水分就一定会进入到沥青混合料的内部,这就导致了沥青路面松散以及坑洼不平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在冬季时,沥青路面基层下面的水分在毛细的作用下会凝结成冰,冬季过后,温度出现回升时,这些水分是无法全部蒸发,这就是沥青混合料与集料的粘附性,甚至可能会使集料与沥青混合料出现剥离现象。
2)温度影响
沥青的化学特性以及物理特性决定了沥青是要受到温度影响的,而沥青路面的施工场地是在室外,无论是哪个季节都要照常施工,很容易受到室外温度的影响。当室外温度较低时,沥青的粘滞度就会增强,而强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所以强度就会增大,而当室外温度急剧下降时,沥青内外部就会产生拉应力,达到拉力极限后,路面就会出现裂缝,大大降低了路面的施工质量;当室外温度较高时,沥青混合料的分子运行速度也加快了,这就会减弱了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也就降低了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强度。
如上所述,沥青路面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针对具体施工问题要认真分析所有可能原因,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排除不可能的,同时在可能的所有原因中确定主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处理对策。施工质量问题的最终解决,完全依赖于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否全面、正确。
二、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对策
1、在对质量的思想认识上进行提高
我国一直都在强调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要将提高质量为工程的高追求,这就需要施工企业丢弃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意识,将质量为最高标准,无论在施工前期的设计和勘测,在施工中对人、机械、材料,还是在施工后的维护中,都要时刻树立质量意识,不赶工期,不偷工减料,每个环节严格要求,最终提高施工质量。
2、在原材料上进行把关管理
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是最重要的施工原材料,所以沥青材料的质量好坏对于整个路面施工质量的好坏就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做好了对原材料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保证了路面的施工质量。采购原材料时必须对材料进行随机检测工作,材料的各项指标必须是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当进入到施工现场后,质检人员应按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规程》中的要求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一律不准使用。对于粗集料等原材料,要重视其形状、尺寸、粘附性以及松软度等指标,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必须保证集料的筛分级配,另外白云石、长石以及石料软弱颗粒含量也必须符合《沥青混合料含量标准》中的要求。
3、利用“外力”改善温度的影响
沥青和矿料的性质、相互作用决定了沥青在高温中的定性,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可以采用提高黏结力和内摩阻力的作用以达到效果,比如在混合料中增加粗矿料含量,致使粗矿料形成空间骨架,提高内摩阻力,或提高沥青材料的粘稠度,比如采用活性矿粉,添加天然橡胶等,提高黏结力;由于沥青修补方面,低温导致沥青层面开裂,可以采用适当增加沥青层面的厚度来缓解开裂程度,避免问题恶化,也不为是个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
4、提高施工的技术含量
在设计方案最终稿确定之前,应不断推敲并共同讨论,力争选择最优方案。设计方案必须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施工时要实事求是,根据工程量合理安排工期,保证在充足的时间内完成质量可靠的工程量。每一道施工工序都应符合质量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提高技术含量,也要考虑工程项目的资金投资,争取用最小的施工成本换取最优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施工人员都应熟记于心,从而控制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结束语
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过程需要系统进行,想要良好的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首先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思想认识和观念,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其次就是在每个分项工程中都要认真进行并完成。在对沥青路面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控制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施工时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和方式,全面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并寻求新的方式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静.基于实际浅析公路工程施工与养护[J].河南科技.2013(03)
[2]程松林,吴满.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组成设计[J].河南科技.2013(09)
[3]张博,陆修泽.关于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工艺分析[J].河南科技.2013(09
[4]刘黎萍,胡晓,孙立军,曹德洪.基于抗剪性能的混凝土桥沥青铺装设计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关键词】 沥青路面;市政;质量;因素;对策
在我国道路建设中,大都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工艺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施工周期较长,因此影响因素也众多。文章中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促进我国道路建设的发展。
一、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
沥青路面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往往不止一个,一般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组合作用产生的,通常施工人员、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都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当然,在这些因素中有的起主导作用,而其它的则可能只起辅助作用。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叫人为因素,人是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核心部分,从最开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最后竣工验收阶段,都与人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
1)设计方面
设计阶段是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也是施工的理论依据,因此设计必须要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特点,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空想的层面上,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底层土层的成分含量以及粗细骨料等材料指标要求都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只有确认了方案是经济可行的,方可进行正式的设计阶段。而实际情况却是,设计单位以及设计人员在没有详细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图纸的设计工作。而这样形成的设计文件与施工的实际情况肯定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边施工边修改图纸现象的出现,施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既延长了项目的施工工期,又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2)施工方面
沥青路面基层的平整度对于整个路面质量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一旦基层施工没有处理好,在进行压实操作之后就会因虚铺厚度的差异导致路面不够平整,直接降低了施工质量。而对于沥青铺设温度以及机械设备吨位选择和碾压次数,也都是有着相关指标要求,一旦操作不符合要求,都会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和施工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对于公路工程项目来说,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工程项目绝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也没有经受过专业系统培训,因此他们在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还是相对欠缺的,这对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施工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使用劣质材料充当合格材料,混合料配比不合理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也是自然因素。客观的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对于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1)雨水天气
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是沥青材料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其透水性与沥青混合料的间隙率是紧密相关的,如果间隙率太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就达不到要求了。因此当雨水天气来临时,水分就一定会进入到沥青混合料的内部,这就导致了沥青路面松散以及坑洼不平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在冬季时,沥青路面基层下面的水分在毛细的作用下会凝结成冰,冬季过后,温度出现回升时,这些水分是无法全部蒸发,这就是沥青混合料与集料的粘附性,甚至可能会使集料与沥青混合料出现剥离现象。
2)温度影响
沥青的化学特性以及物理特性决定了沥青是要受到温度影响的,而沥青路面的施工场地是在室外,无论是哪个季节都要照常施工,很容易受到室外温度的影响。当室外温度较低时,沥青的粘滞度就会增强,而强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所以强度就会增大,而当室外温度急剧下降时,沥青内外部就会产生拉应力,达到拉力极限后,路面就会出现裂缝,大大降低了路面的施工质量;当室外温度较高时,沥青混合料的分子运行速度也加快了,这就会减弱了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也就降低了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强度。
如上所述,沥青路面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针对具体施工问题要认真分析所有可能原因,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排除不可能的,同时在可能的所有原因中确定主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处理对策。施工质量问题的最终解决,完全依赖于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否全面、正确。
二、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对策
1、在对质量的思想认识上进行提高
我国一直都在强调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要将提高质量为工程的高追求,这就需要施工企业丢弃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意识,将质量为最高标准,无论在施工前期的设计和勘测,在施工中对人、机械、材料,还是在施工后的维护中,都要时刻树立质量意识,不赶工期,不偷工减料,每个环节严格要求,最终提高施工质量。
2、在原材料上进行把关管理
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是最重要的施工原材料,所以沥青材料的质量好坏对于整个路面施工质量的好坏就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做好了对原材料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保证了路面的施工质量。采购原材料时必须对材料进行随机检测工作,材料的各项指标必须是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当进入到施工现场后,质检人员应按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规程》中的要求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一律不准使用。对于粗集料等原材料,要重视其形状、尺寸、粘附性以及松软度等指标,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必须保证集料的筛分级配,另外白云石、长石以及石料软弱颗粒含量也必须符合《沥青混合料含量标准》中的要求。
3、利用“外力”改善温度的影响
沥青和矿料的性质、相互作用决定了沥青在高温中的定性,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可以采用提高黏结力和内摩阻力的作用以达到效果,比如在混合料中增加粗矿料含量,致使粗矿料形成空间骨架,提高内摩阻力,或提高沥青材料的粘稠度,比如采用活性矿粉,添加天然橡胶等,提高黏结力;由于沥青修补方面,低温导致沥青层面开裂,可以采用适当增加沥青层面的厚度来缓解开裂程度,避免问题恶化,也不为是个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
4、提高施工的技术含量
在设计方案最终稿确定之前,应不断推敲并共同讨论,力争选择最优方案。设计方案必须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施工时要实事求是,根据工程量合理安排工期,保证在充足的时间内完成质量可靠的工程量。每一道施工工序都应符合质量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提高技术含量,也要考虑工程项目的资金投资,争取用最小的施工成本换取最优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施工人员都应熟记于心,从而控制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结束语
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过程需要系统进行,想要良好的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首先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思想认识和观念,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其次就是在每个分项工程中都要认真进行并完成。在对沥青路面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控制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施工时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和方式,全面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并寻求新的方式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静.基于实际浅析公路工程施工与养护[J].河南科技.2013(03)
[2]程松林,吴满.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组成设计[J].河南科技.2013(09)
[3]张博,陆修泽.关于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工艺分析[J].河南科技.2013(09
[4]刘黎萍,胡晓,孙立军,曹德洪.基于抗剪性能的混凝土桥沥青铺装设计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