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阳为河南省南部地区,兼具南北风貌,文化多元,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聚集地。本文以信阳商城县四楼湾村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分析村落公共空间特征和现存问题,为信阳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四楼湾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信阳地区地处河南省最南端,是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的交界处。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地区以丘陵岗地为主,北部主要是平原和洼地。信阳在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水资源丰富。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信阳的文化底蕴也极为深厚,中原文化、楚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同铸就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体现出厚重豪放与细腻浪漫并存的“豫风楚韵”文化基调。商城县四楼湾村作为信阳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兼具物质和文化遗产的考究价值。
1 四楼湾村村落背景
四楼湾村坐落于信阳市商城县郭店村,属郭店村的一个村民组,包括四楼湾一组和二组,距离郭店村村部所在地约1公里。村域面积2.76公顷。四楼湾村属于浅山区,周围群山环绕,田地相连,村前地势开阔,鲇鱼河东西向于村落前横过,便于灌溉农田和居住。区域位于东南季风气候区,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四楼湾村属于血缘型村落,各户村民互为亲属关系,且保存有其姓氏的完整族谱。据周氏宗谱记载,四楼湾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后又为明祟桢皇帝时的兵部侍郎周之纲及后人所建,因有四座门楼而得名,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村落内部不仅留存有传统建筑、街巷等物质遗产,还有古老而辉煌的乡土文化。该村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包括炒茶、竹编、刺绣、手织粗布、石雕、木雕、绣花鞋底等。民间艺术如花挑舞、花鼓灯、狮子舞、花船、龙灯等传统剧种,至今仍在传承,久盛不衰。
村落依山而建,呈半圆形环绕后山,具有防御功能。民居建筑从大门到后面有六层之多,整个村落分布在阶梯状台地上,自南往北依次渐高,民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随地形和功能需要灵活布局,错落有致[1]。村落的北侧依附凤凰山,东南侧低山环绕,西南侧为水塘,南侧则是河流和农田。古民居前一条主街巷串联起支巷,整体呈一字鱼骨形空间格局。
2 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的物质景观
2.1 街巷空间
四楼湾村现存三条历史街巷。四楼湾一巷,长86米;四楼湾二巷,长90米;四楼湾三巷,长92米。四楼湾村整体街巷空间呈一字鱼骨形,一条主街巷与支巷相连,层层向内渗透。前街后宅、宅院相通的形式增强了道路的连通性。
四楼湾村入村道路宽3.5米。主街巷路路宽在3~3.5米间,可满足车辆单向通过和村民日常步行。由于主街巷一侧建筑局部沿道路红线后退了部分距离,另一侧为开敞,因而主街巷空间中具有一定的舒适、开阔感,D/H比值大于0.6~0.77。支巷为2.2~3.5米,D/H比值为0.5左右,有一定的封闭围合感。周氏老宅内部巷道D/H值在0.14~0.26之间,相对来说空间压抑感较强。村中漫步小路,如沿水塘边鹅卵石铺装的小路尺度在1.3米左右,适宜一到两人通行;村落边缘通往后山的土路0.8~1.2米。
主街巷空间界面围合为半开放式,界面延伸感较强。顶界面围绕天际线和一侧建筑的屋檐走向形成,侧界面一侧为建筑墙面,一侧界面展开,或山体局部围合,形成景观视廊的变化性。底界面为部分混凝土路面和部分灰砖铺设路面,现状良好,街巷两旁有少量自由生长的植物群落,作为底界面两端的自然界限。村内的巷道空间围合感强,有明显的边界。顶界面围绕天际线、林冠线和两侧建筑的屋檐走向展开。侧界面以建筑墙面为主,材质主要为历史痕迹明显的青砖和块石饰面、红砖饰面、混凝土和夯土饰面,色彩上以灰色、土黄色和暗红色为主色调,墙面的门窗样式形成界面的装饰细节。底界面以石板、沙土路面为主。小路的界面自由延伸,围合感不强,为开放式界面围合。顶界面和侧界面由自然元素组成,底界面为卵石铺装和沙土路面,各界面之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
2.2 公共建筑空间
四楼湾村传统建筑呈现出一种“类徽派”民居的婉约气质,集中反映了豫南传统民居的特点。村内建筑主要为明清建筑、民国建筑、20世纪50至70年代建筑以及80年代后新建建筑四类。建设时序上,四楼湾村有明显的向心性,以传统建筑周氏老宅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分布。
周氏老宅是四楼湾村唯一的公共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后为明崇祯年间的兵部侍郎周之刚及其后裔修建。原为四座门楼相连的院落建筑,今保存比较完整的仅为一处门楼的院落建筑。该老宅坐北向南,南北长49米,东西最宽39米,占地面积6616平方米。为灰色小青瓦,冷摊屋面形式,青砖墙体上涂有白灰。结构形式上大体为抬梁式,但在局部使用穿斗式结构,是一种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过渡类型。周氏老宅入口空间是封闭的围合空间,门楼将外部空间和内部院落分割开来,呈现独特的豫南传统建筑形式。大门朝向多选择在朝南向阳处,门楼的位置多设在平面布局的东南处。门楼空间尺度范围较小,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属于半开放式空间,是四楼湾村村民茶前饭后乐于停留的活力空间。
周氏老宅传统建筑内部院落空间整体形态规整方正,空间围合感较强,对内完全开放,院落间有圆形的拱门和窄巷贯通,层层渗透。由于信阳地区多雨潮湿,所以院落空间不大,且院内平地与房屋之间存在约45厘米的高差,起到收集和疏通雨水、通风除湿的作用。周氏老宅内部现存三个完整院落空间和一个被荒废闲置的院落空间。其中三重建筑堂屋和东侧厢房前院落空间面积较大,为60平方米左右,西侧厢房前院落空间面积约50平方米。院落空间的日常使用率较低。
2.3 广场空间
四楼湾村村口有一处开敞的广场空间,与周氏老宅建筑门前的空间隔着主街巷相望。空间为规则形态布局,面积约350平方米,适合村中举行较大范围人群聚集的活动。广场四周环绕种植了4棵桂花树,西侧设置指示标牌。底界面为灰砖交错铺设,边缘處以卵石铺装作为装饰。整个广场空间地面平坦、视野开阔,同时临近村内,道路便利,但由于空间面积相对较大,又缺少景观设施,而显得空旷,很少被村民使用,仅具有在村里举办节庆活动等公共交往功能。同时,广场与村口的地面存在高差,且广场周围没有任何防护围栏等措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4 滨水空间
四楼湾村的河流为带状空间形式。河面宽度收放自如,最宽处有10米左右,河水不深,河面露出的石头和村民自行搭建的石板组成了穿越河流的小径,亲水性较强。河流上游和下游区域在高差位置处有石头自由结合组成的汀步拦水坝,既为亲水和通行路径,又能降低水流速度。水面距离路面有6米的高差,因此需要经过石阶进入滨水空间。河流两旁交错生长着水生植物,延伸到周围的农田空间,自然景观良好,但缺少景观节点和相应的休闲设施。同时河流上游和下游位置有部分垃圾堆放,影响河流空间的环境质量。村落内的水塘及周边属于点状空间。点状空间内水塘水质一般,周围靠近村落主路以石栏杆作为空间限定,保障空间的安全属性。靠近农田空间处以绿植和漫步小路作为边界,围合成以水塘为中心的活动空间,使得水塘自成一体,与周边建筑联系并不紧密。空间内缺乏具有休闲和休憩功能的景观节点。
3 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
3.1 民俗节庆
传统村落在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每逢重大节庆,四楼湾村村民都会在村口的广场空地上搭台唱戏、表演歌舞,以示庆祝。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民俗活动有花挑舞、花鼓灯、狮子舞、花船、龙灯等。还有春节时的打糍粑活动,其也是四楼湾村家家户户庆贺新年的方式。这些民俗至今仍被传承下来,久盛不衰,凝结着四楼湾村的地域特色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2 传统手工艺与饮食文化
四楼湾村至今留存有手工挂面制作、炒茶、刺绣、手织粗布、鞋垫制作、竹篮编制、灯笼制作、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周氏老宅墙面悬挂的红灯笼正是村民精妙手工技艺的体现。除此之外,当地村民注重饮食文化,传统小吃有糍粑、手工豆腐、肉糕、篙子馍、手工挂面等,展现了村落内丰富的生活文化。
4 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4.1 公共空间没有合理利用,景观要素不完善
受地形地貌影响,四楼湾村的空间面积较小,但村落内部却有很多公共空间呈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多宅前院后的活动场所,由于无人打理、修整,显得空旷甚至荒芜。这些公共空间的荒废使得村民无法形成在此进行邻里交往和公共活动的意识。
四楼湾村的景观要素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景观设施和绿化方面。景观设施方面,前期政府出资建设修缮后,四楼湾村内的主要道路建设、排水、供电通信以及主路的路灯照明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现状是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休闲、休息设施,环保设施也不够完善。村内也没有可以承载公共交往活动的文化活动室、小卖部等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绿化方面,门户空间和广场空间因缺少植物景观而略显单调,没有生机。其他公共空间的植物造景层次不够丰富,以随意和自然形态为主,缺乏统一的维护管理。街巷空间、老宅院落空间、门户空间出现了杂草丛生等现象。
4.2 街巷空间联通性不强,空间界面风貌不协调
在四楼湾村的街巷空间体系中,一条主街巷串联起各个支巷。主街巷是村内通行的主要空间,而支巷的交通功能相对来说不明显,尤其是周氏老宅周边支巷的交通网络构建不完善。由于部分民居建筑的闲置,连接建筑的巷道杂草丛生,可达性差。部分巷道被村民自行改建成建筑墙面,还有老建筑年久失修而残留部分墙体,此两者的阻隔,导致巷道不便通过。内部巷道无法便捷地通达各户民居,空间体验感不强,大幅度降低了公共空间使用的满意度,降低了公共活力。
街巷空间界面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建筑景观上。现状公共空间的民居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存在除了青砖外其他材质的建筑墙面,以及造型风格不相符合的门窗样式,还出现三层的新建建筑。有些村民在追求现代化需求过程中忽略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需要,自行改建和新建民居建筑,使得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无法完整地延续。
4.3 广场空间功能单一,使用率和活力值较低
四楼湾村广场空间设在村口,内部除了部分区域的植物景观,没有提供其他多样化的景观设施,无法满足村民和其他使用者的休闲娱乐、驻足停留、观赏体验等多功能需求。村口的广场空间仅具有基本的民俗活动举办功能,而当这些功能与村落现状和村民现代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时候,空间的基本功能使用不复存在。
4.4 滨水空间亲水性不足,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信阳地区传统村落重视对水景空间的营造。但四楼湾村的滨水空间,其亲水空间较少,如河边漫步道不完善,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无法提供较好的体验效果。村内的水塘空间也没有提供一定的亲水区域,同时,水塘水质一般,存在一些废弃物,需要及时清理且保证日常的维护管理。
4.5 景观空间中缺乏文化表现
一个地域的文化依存于地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2],文化在空间中孕育和发展,空间起到承载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环境展现出浓厚的乡土风情,但从现状来看,空间文化的表达形式单一,缺少文化景观空间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村民在日常生活及使用的过程中不能感同身受,缺少在空间驻足停留的理由,外来游客也不能深切感受到村落的特色地域风情和传统历史记忆。
5 结语
通过对四楼湾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分析,又结合信阳其他传统村落情况,总结归纳出信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当地村落整体空间选址与山水关系紧密,形成相对紧凑、面积不大的公共空间;街巷空间与院落空间相互渗透,前街后宅,宅院相通;多在村口形成较大面积的公共开放区域,成为村口广场空间;村内水资源丰富,水景空间形式多样。只有准确识别这些空间特征,并依据现存问题,提出有效的更新策略,才能够促进信阳传统村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姣.河南省传统村落類型与形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22.
[2] 吴家禾.基于民俗事件的乡镇空间活化[D].南京:南京大学,2019:05.
作者简介:袁满(199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环境设计。
关键词:信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四楼湾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信阳地区地处河南省最南端,是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的交界处。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地区以丘陵岗地为主,北部主要是平原和洼地。信阳在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水资源丰富。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信阳的文化底蕴也极为深厚,中原文化、楚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同铸就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体现出厚重豪放与细腻浪漫并存的“豫风楚韵”文化基调。商城县四楼湾村作为信阳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兼具物质和文化遗产的考究价值。
1 四楼湾村村落背景
四楼湾村坐落于信阳市商城县郭店村,属郭店村的一个村民组,包括四楼湾一组和二组,距离郭店村村部所在地约1公里。村域面积2.76公顷。四楼湾村属于浅山区,周围群山环绕,田地相连,村前地势开阔,鲇鱼河东西向于村落前横过,便于灌溉农田和居住。区域位于东南季风气候区,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四楼湾村属于血缘型村落,各户村民互为亲属关系,且保存有其姓氏的完整族谱。据周氏宗谱记载,四楼湾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后又为明祟桢皇帝时的兵部侍郎周之纲及后人所建,因有四座门楼而得名,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村落内部不仅留存有传统建筑、街巷等物质遗产,还有古老而辉煌的乡土文化。该村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包括炒茶、竹编、刺绣、手织粗布、石雕、木雕、绣花鞋底等。民间艺术如花挑舞、花鼓灯、狮子舞、花船、龙灯等传统剧种,至今仍在传承,久盛不衰。
村落依山而建,呈半圆形环绕后山,具有防御功能。民居建筑从大门到后面有六层之多,整个村落分布在阶梯状台地上,自南往北依次渐高,民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随地形和功能需要灵活布局,错落有致[1]。村落的北侧依附凤凰山,东南侧低山环绕,西南侧为水塘,南侧则是河流和农田。古民居前一条主街巷串联起支巷,整体呈一字鱼骨形空间格局。
2 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的物质景观
2.1 街巷空间
四楼湾村现存三条历史街巷。四楼湾一巷,长86米;四楼湾二巷,长90米;四楼湾三巷,长92米。四楼湾村整体街巷空间呈一字鱼骨形,一条主街巷与支巷相连,层层向内渗透。前街后宅、宅院相通的形式增强了道路的连通性。
四楼湾村入村道路宽3.5米。主街巷路路宽在3~3.5米间,可满足车辆单向通过和村民日常步行。由于主街巷一侧建筑局部沿道路红线后退了部分距离,另一侧为开敞,因而主街巷空间中具有一定的舒适、开阔感,D/H比值大于0.6~0.77。支巷为2.2~3.5米,D/H比值为0.5左右,有一定的封闭围合感。周氏老宅内部巷道D/H值在0.14~0.26之间,相对来说空间压抑感较强。村中漫步小路,如沿水塘边鹅卵石铺装的小路尺度在1.3米左右,适宜一到两人通行;村落边缘通往后山的土路0.8~1.2米。
主街巷空间界面围合为半开放式,界面延伸感较强。顶界面围绕天际线和一侧建筑的屋檐走向形成,侧界面一侧为建筑墙面,一侧界面展开,或山体局部围合,形成景观视廊的变化性。底界面为部分混凝土路面和部分灰砖铺设路面,现状良好,街巷两旁有少量自由生长的植物群落,作为底界面两端的自然界限。村内的巷道空间围合感强,有明显的边界。顶界面围绕天际线、林冠线和两侧建筑的屋檐走向展开。侧界面以建筑墙面为主,材质主要为历史痕迹明显的青砖和块石饰面、红砖饰面、混凝土和夯土饰面,色彩上以灰色、土黄色和暗红色为主色调,墙面的门窗样式形成界面的装饰细节。底界面以石板、沙土路面为主。小路的界面自由延伸,围合感不强,为开放式界面围合。顶界面和侧界面由自然元素组成,底界面为卵石铺装和沙土路面,各界面之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
2.2 公共建筑空间
四楼湾村传统建筑呈现出一种“类徽派”民居的婉约气质,集中反映了豫南传统民居的特点。村内建筑主要为明清建筑、民国建筑、20世纪50至70年代建筑以及80年代后新建建筑四类。建设时序上,四楼湾村有明显的向心性,以传统建筑周氏老宅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分布。
周氏老宅是四楼湾村唯一的公共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后为明崇祯年间的兵部侍郎周之刚及其后裔修建。原为四座门楼相连的院落建筑,今保存比较完整的仅为一处门楼的院落建筑。该老宅坐北向南,南北长49米,东西最宽39米,占地面积6616平方米。为灰色小青瓦,冷摊屋面形式,青砖墙体上涂有白灰。结构形式上大体为抬梁式,但在局部使用穿斗式结构,是一种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过渡类型。周氏老宅入口空间是封闭的围合空间,门楼将外部空间和内部院落分割开来,呈现独特的豫南传统建筑形式。大门朝向多选择在朝南向阳处,门楼的位置多设在平面布局的东南处。门楼空间尺度范围较小,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属于半开放式空间,是四楼湾村村民茶前饭后乐于停留的活力空间。
周氏老宅传统建筑内部院落空间整体形态规整方正,空间围合感较强,对内完全开放,院落间有圆形的拱门和窄巷贯通,层层渗透。由于信阳地区多雨潮湿,所以院落空间不大,且院内平地与房屋之间存在约45厘米的高差,起到收集和疏通雨水、通风除湿的作用。周氏老宅内部现存三个完整院落空间和一个被荒废闲置的院落空间。其中三重建筑堂屋和东侧厢房前院落空间面积较大,为60平方米左右,西侧厢房前院落空间面积约50平方米。院落空间的日常使用率较低。
2.3 广场空间
四楼湾村村口有一处开敞的广场空间,与周氏老宅建筑门前的空间隔着主街巷相望。空间为规则形态布局,面积约350平方米,适合村中举行较大范围人群聚集的活动。广场四周环绕种植了4棵桂花树,西侧设置指示标牌。底界面为灰砖交错铺设,边缘處以卵石铺装作为装饰。整个广场空间地面平坦、视野开阔,同时临近村内,道路便利,但由于空间面积相对较大,又缺少景观设施,而显得空旷,很少被村民使用,仅具有在村里举办节庆活动等公共交往功能。同时,广场与村口的地面存在高差,且广场周围没有任何防护围栏等措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4 滨水空间
四楼湾村的河流为带状空间形式。河面宽度收放自如,最宽处有10米左右,河水不深,河面露出的石头和村民自行搭建的石板组成了穿越河流的小径,亲水性较强。河流上游和下游区域在高差位置处有石头自由结合组成的汀步拦水坝,既为亲水和通行路径,又能降低水流速度。水面距离路面有6米的高差,因此需要经过石阶进入滨水空间。河流两旁交错生长着水生植物,延伸到周围的农田空间,自然景观良好,但缺少景观节点和相应的休闲设施。同时河流上游和下游位置有部分垃圾堆放,影响河流空间的环境质量。村落内的水塘及周边属于点状空间。点状空间内水塘水质一般,周围靠近村落主路以石栏杆作为空间限定,保障空间的安全属性。靠近农田空间处以绿植和漫步小路作为边界,围合成以水塘为中心的活动空间,使得水塘自成一体,与周边建筑联系并不紧密。空间内缺乏具有休闲和休憩功能的景观节点。
3 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
3.1 民俗节庆
传统村落在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每逢重大节庆,四楼湾村村民都会在村口的广场空地上搭台唱戏、表演歌舞,以示庆祝。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民俗活动有花挑舞、花鼓灯、狮子舞、花船、龙灯等。还有春节时的打糍粑活动,其也是四楼湾村家家户户庆贺新年的方式。这些民俗至今仍被传承下来,久盛不衰,凝结着四楼湾村的地域特色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2 传统手工艺与饮食文化
四楼湾村至今留存有手工挂面制作、炒茶、刺绣、手织粗布、鞋垫制作、竹篮编制、灯笼制作、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周氏老宅墙面悬挂的红灯笼正是村民精妙手工技艺的体现。除此之外,当地村民注重饮食文化,传统小吃有糍粑、手工豆腐、肉糕、篙子馍、手工挂面等,展现了村落内丰富的生活文化。
4 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4.1 公共空间没有合理利用,景观要素不完善
受地形地貌影响,四楼湾村的空间面积较小,但村落内部却有很多公共空间呈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多宅前院后的活动场所,由于无人打理、修整,显得空旷甚至荒芜。这些公共空间的荒废使得村民无法形成在此进行邻里交往和公共活动的意识。
四楼湾村的景观要素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景观设施和绿化方面。景观设施方面,前期政府出资建设修缮后,四楼湾村内的主要道路建设、排水、供电通信以及主路的路灯照明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现状是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休闲、休息设施,环保设施也不够完善。村内也没有可以承载公共交往活动的文化活动室、小卖部等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绿化方面,门户空间和广场空间因缺少植物景观而略显单调,没有生机。其他公共空间的植物造景层次不够丰富,以随意和自然形态为主,缺乏统一的维护管理。街巷空间、老宅院落空间、门户空间出现了杂草丛生等现象。
4.2 街巷空间联通性不强,空间界面风貌不协调
在四楼湾村的街巷空间体系中,一条主街巷串联起各个支巷。主街巷是村内通行的主要空间,而支巷的交通功能相对来说不明显,尤其是周氏老宅周边支巷的交通网络构建不完善。由于部分民居建筑的闲置,连接建筑的巷道杂草丛生,可达性差。部分巷道被村民自行改建成建筑墙面,还有老建筑年久失修而残留部分墙体,此两者的阻隔,导致巷道不便通过。内部巷道无法便捷地通达各户民居,空间体验感不强,大幅度降低了公共空间使用的满意度,降低了公共活力。
街巷空间界面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建筑景观上。现状公共空间的民居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存在除了青砖外其他材质的建筑墙面,以及造型风格不相符合的门窗样式,还出现三层的新建建筑。有些村民在追求现代化需求过程中忽略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需要,自行改建和新建民居建筑,使得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无法完整地延续。
4.3 广场空间功能单一,使用率和活力值较低
四楼湾村广场空间设在村口,内部除了部分区域的植物景观,没有提供其他多样化的景观设施,无法满足村民和其他使用者的休闲娱乐、驻足停留、观赏体验等多功能需求。村口的广场空间仅具有基本的民俗活动举办功能,而当这些功能与村落现状和村民现代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时候,空间的基本功能使用不复存在。
4.4 滨水空间亲水性不足,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信阳地区传统村落重视对水景空间的营造。但四楼湾村的滨水空间,其亲水空间较少,如河边漫步道不完善,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无法提供较好的体验效果。村内的水塘空间也没有提供一定的亲水区域,同时,水塘水质一般,存在一些废弃物,需要及时清理且保证日常的维护管理。
4.5 景观空间中缺乏文化表现
一个地域的文化依存于地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2],文化在空间中孕育和发展,空间起到承载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四楼湾村公共空间环境展现出浓厚的乡土风情,但从现状来看,空间文化的表达形式单一,缺少文化景观空间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村民在日常生活及使用的过程中不能感同身受,缺少在空间驻足停留的理由,外来游客也不能深切感受到村落的特色地域风情和传统历史记忆。
5 结语
通过对四楼湾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分析,又结合信阳其他传统村落情况,总结归纳出信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当地村落整体空间选址与山水关系紧密,形成相对紧凑、面积不大的公共空间;街巷空间与院落空间相互渗透,前街后宅,宅院相通;多在村口形成较大面积的公共开放区域,成为村口广场空间;村内水资源丰富,水景空间形式多样。只有准确识别这些空间特征,并依据现存问题,提出有效的更新策略,才能够促进信阳传统村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姣.河南省传统村落類型与形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22.
[2] 吴家禾.基于民俗事件的乡镇空间活化[D].南京:南京大学,2019:05.
作者简介:袁满(199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