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动手能力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引导幼儿感知世界。
[关键词]:引导幼儿;感知觉;动手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周围生活是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是通过直观和实践获得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用途、结论、推理的。”这就说明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世界的根本途径是直观即感知、观察和实践。因此引导幼儿感知世界,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感知觉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是获取知识的门户。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状、色彩、声音来思考的。”只有在感知活动中,幼儿才能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才能通过归类、比较,找出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幼儿的思维能力才能发展起来。没有感知觉能力,幼儿就不可能获取知识,就谈不上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认识活动就不能进行。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80-90%是从视听提取的。所以发展幼儿的智力首先要从感知觉训练开始。
幼儿的感智觉活动开始是无目的的,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有意感知。而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应培养其观察力。
怎样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和观察力呢?
第一、训练幼儿的感觉器官。
健康的感觉器官是发展感觉能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保护好幼儿的感官。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反应能力不仅是先天的,也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如司机识别远处物体的视觉特别敏锐;音乐家听准音色、音调的能力很强;这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要尽可能让幼儿的耳、目、口、鼻等器官都参加到感知活动中,通过看、听、说、摸、尝、闻,对事物形成全面的、完整的感知。教育科学的先驱夸美纽斯说:“把所有可能的向感觉提出,就是说把看得见的东西向视觉提出,把摸得着的东西向触觉提出。如果同时能用几种感觉去接受的话,就应该同时向感觉提出。”这是发展幼儿感知觉和观察力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兴趣是幼儿观察的动力。只有对观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仔细观察,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观察过程中要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提高幼儿观察活动的目的性,要注意消除环境中可能分散其注意力的因素。
第三、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采用符合感知规律的方法,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具体实践中可用下列几种感知方法:
1、差异性。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设置有明显的区别。即被感知的对象越鲜明、突出,则感知愈容易、愈清晰、愈深刻。如:在白色的背景上,显示紫色的茄子、鲜红的西红柿等教具。
2、活动性。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被感知的对象呈活动的状态。活动的物体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感知的效果。
3、组合性。是把被感知对象按属性、用途、颜色、形态组成一个系统,使幼儿容易形成规律性的知识。如让幼儿杂乱地认识几十种动物,不如按家禽、野兽等分类认识效果好,后者有利于幼儿抓住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
4、协同性。是在观察中,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提高观察效果。
第四、启发想象和联想。
在观察过程中自由地联想,可使幼儿思维更灵活,感知更主动,更富有感情。
第五,注意观察方法。幼儿常配合运用的观察方法有五种:
1、特征观察。这类观察回答的是“什么样的?”“怎么样的?”一类问题。
2、分解观察。这类观察回答“有些什么?”“有哪几部分?”等问题。
3、比较观察。主要回答“这两样东西相同吗?”“哪里不一样?”等问题。
4、追踪观察。是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弄清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
5、探索观察。是专门回答“为什么?”“什么原因?”等问题。
二、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是幼儿感知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在动手活动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检验,可以使认识更深刻、更正确,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自己的双手活动,把获得的经验传导到大脑,大脑对得到的信息加以检查、纠正,并改善、指导双手的活动。这样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就激活了大脑相应区域使思维更积极、更精确。可见幼儿的动手活动是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结合。双手是智慧的创造者和培育者。苏联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形象地说明了灵巧的双手是智慧的镜子。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幼儿分成两组,向第一组幼儿出示玩具小水桶、小畚箕,先让幼儿看之后,再教幼儿说出这些东西的名称。对第二组幼儿则不单单是把玩具让他们看和说出物体名称,而且还让幼儿用小桶装水,用小畚箕装沙,一边玩一边重复掌握这两个物体名称。最后,分别给两组幼儿涂有其它颜色的小桶和小畚箕,可以发现第二组幼儿掌握物体的名称更容易、更快,且能正确地说出这两玩具的名称。
以上例子说明,让幼儿动手使用物品,远比简单地让幼儿听、看获得的认识要清晰得多、深刻得多。因此,应尽可能让幼儿多动手,多参加广泛的实践活动,这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正确途径。
首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保证一定的时间,准备必须的工具、物品,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幼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进行心爱的绘画、泥工、剪纸等手工活动。
其次,教会幼儿必要的技能技巧。在幼儿的动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提高灵敏性。教会幼儿基本的操作原则以及操作步骤。
最后,鼓励幼儿勇于动手,勤于动手,大胆实践。当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感到困难时,要不带干涉地加以帮助,即不要以轻视的态度加以限制或指责,也不要代替幼儿进行操作,而应鼓励幼儿坚持下去,帮助幼儿了解做不好的原因,启发幼儿想办法。
[关键词]:引导幼儿;感知觉;动手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周围生活是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是通过直观和实践获得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用途、结论、推理的。”这就说明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世界的根本途径是直观即感知、观察和实践。因此引导幼儿感知世界,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感知觉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是获取知识的门户。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状、色彩、声音来思考的。”只有在感知活动中,幼儿才能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才能通过归类、比较,找出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幼儿的思维能力才能发展起来。没有感知觉能力,幼儿就不可能获取知识,就谈不上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认识活动就不能进行。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80-90%是从视听提取的。所以发展幼儿的智力首先要从感知觉训练开始。
幼儿的感智觉活动开始是无目的的,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有意感知。而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应培养其观察力。
怎样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和观察力呢?
第一、训练幼儿的感觉器官。
健康的感觉器官是发展感觉能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保护好幼儿的感官。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反应能力不仅是先天的,也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如司机识别远处物体的视觉特别敏锐;音乐家听准音色、音调的能力很强;这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要尽可能让幼儿的耳、目、口、鼻等器官都参加到感知活动中,通过看、听、说、摸、尝、闻,对事物形成全面的、完整的感知。教育科学的先驱夸美纽斯说:“把所有可能的向感觉提出,就是说把看得见的东西向视觉提出,把摸得着的东西向触觉提出。如果同时能用几种感觉去接受的话,就应该同时向感觉提出。”这是发展幼儿感知觉和观察力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兴趣是幼儿观察的动力。只有对观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仔细观察,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观察过程中要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提高幼儿观察活动的目的性,要注意消除环境中可能分散其注意力的因素。
第三、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采用符合感知规律的方法,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具体实践中可用下列几种感知方法:
1、差异性。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设置有明显的区别。即被感知的对象越鲜明、突出,则感知愈容易、愈清晰、愈深刻。如:在白色的背景上,显示紫色的茄子、鲜红的西红柿等教具。
2、活动性。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被感知的对象呈活动的状态。活动的物体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感知的效果。
3、组合性。是把被感知对象按属性、用途、颜色、形态组成一个系统,使幼儿容易形成规律性的知识。如让幼儿杂乱地认识几十种动物,不如按家禽、野兽等分类认识效果好,后者有利于幼儿抓住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
4、协同性。是在观察中,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提高观察效果。
第四、启发想象和联想。
在观察过程中自由地联想,可使幼儿思维更灵活,感知更主动,更富有感情。
第五,注意观察方法。幼儿常配合运用的观察方法有五种:
1、特征观察。这类观察回答的是“什么样的?”“怎么样的?”一类问题。
2、分解观察。这类观察回答“有些什么?”“有哪几部分?”等问题。
3、比较观察。主要回答“这两样东西相同吗?”“哪里不一样?”等问题。
4、追踪观察。是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弄清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
5、探索观察。是专门回答“为什么?”“什么原因?”等问题。
二、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是幼儿感知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在动手活动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检验,可以使认识更深刻、更正确,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自己的双手活动,把获得的经验传导到大脑,大脑对得到的信息加以检查、纠正,并改善、指导双手的活动。这样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就激活了大脑相应区域使思维更积极、更精确。可见幼儿的动手活动是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结合。双手是智慧的创造者和培育者。苏联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形象地说明了灵巧的双手是智慧的镜子。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幼儿分成两组,向第一组幼儿出示玩具小水桶、小畚箕,先让幼儿看之后,再教幼儿说出这些东西的名称。对第二组幼儿则不单单是把玩具让他们看和说出物体名称,而且还让幼儿用小桶装水,用小畚箕装沙,一边玩一边重复掌握这两个物体名称。最后,分别给两组幼儿涂有其它颜色的小桶和小畚箕,可以发现第二组幼儿掌握物体的名称更容易、更快,且能正确地说出这两玩具的名称。
以上例子说明,让幼儿动手使用物品,远比简单地让幼儿听、看获得的认识要清晰得多、深刻得多。因此,应尽可能让幼儿多动手,多参加广泛的实践活动,这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正确途径。
首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保证一定的时间,准备必须的工具、物品,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幼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进行心爱的绘画、泥工、剪纸等手工活动。
其次,教会幼儿必要的技能技巧。在幼儿的动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提高灵敏性。教会幼儿基本的操作原则以及操作步骤。
最后,鼓励幼儿勇于动手,勤于动手,大胆实践。当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感到困难时,要不带干涉地加以帮助,即不要以轻视的态度加以限制或指责,也不要代替幼儿进行操作,而应鼓励幼儿坚持下去,帮助幼儿了解做不好的原因,启发幼儿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