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b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本文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及其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湟文化对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河湟地区文化影响下的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文化因素 作用
  
   随着国际和区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趋深入,区域文化力也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区域文化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培育并弘扬先进文化,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类型。畜牧经济阶段滋养了畜牧文化;农业经济时期孕育了农耕文化;工业经济昌盛了工业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并深刻影响区域文化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和内容。
   从上述角度来看,早在六七千年前河湟先民创造的石器时代文化,再加上民和喇家遗址和地处西宁市西郊杨家寨的南凉“虎台遗址”、唃厮啰政权的“青唐城”遗址等古遗址文化,历史上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等诸多民族的先民,在共同发展河湟地区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繁衍,形成了现今青海6大世居民族既共融共通、相互交融又别具一格、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河湟多元多样民族文化。
   河湟地区不仅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齐全共存的宗教圣地,而且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宗教文化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民俗民间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等河湟现代文化,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文化建筑的实证。河湟地区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河湟文化新类型的孕育和诞生乃至繁荣昌盛。
   (二)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21世纪,经济和文化出现一体化趋势,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要受到区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于商业活动文化背景的阐释,如关于齐国的“其俗宽缓阔达,有先王遗风”,关于邹鲁的“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好礼,地小人众,俭啬”等。可见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在当时已经比较明显了。另外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以旅游文化为补充的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推动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也对青海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区域文化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已深深融入当今社会经济运行之中并成为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区域经济要形成特色并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在制定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方案时,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把文化经济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坚持两者发展并重,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同时,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必须对传统区域文化进行扬弃,将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鉴于此,大力开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河湟地区当下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开发、利用好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就为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所以,河湟区域文化与河湟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也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二)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的开放性同文化的包容性在本质上是可以融合的,在此基础上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促使文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又能在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产品量的增加与质的升级。所以,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发展教育、文艺、体育、民间工艺、旅游、科技、工艺服务等文化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根据青海省的统计,青海旅游业近几年增长十分迅猛,1995—2000年5年内旅游收入从1914万元猛增至10个多亿,年均增长约122.92%。旅游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为0.16%,2001年达到4.47%。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0.3%,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26.6%。再从居民消费支出中文化消费所占比重来看,青海省同全国一样,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增长较快。城市住户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1995年为7.9%,2000年达到11.8%,2005年为12.9%,2009年为10.1%。农村住户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支出,1995年为33.70元,比重为3.7%;2001年增至79.38元,比重增长至6.52%。2008年为148.9元,比重为5.0%,2009年为173.8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5.4%。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文化的繁荣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最终表现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融通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省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其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中西部省份以农耕文化为主,而东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西部省份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东部省份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长期影响的结果。
   青海省民族成分复杂,为各民族文化融通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伴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青海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已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势头,其必然增进各民族的了解与团结,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河湟地区农耕文化发达,从一定意义上说,该地区居民保守有余但进取开放意识不足,通过与中东部省份的文化交流,其商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必然增强。所以,河湟地区的文化只有通过省内省际文化融通政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着力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办好青洽会、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藏毯国际展览会、唐卡艺术和文化遗产博览会等经贸文化活动,提升青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化同海外和省外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同时加强省外、国外的先进技术、快捷的市场信息和经营机制与青海的文化资源、产业政策优势的密切结合,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
   其次,加强扶持引导。河湟地区应在拓宽融资渠道、广泛招揽人才方面下功夫,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扶持具有河湟民族特色的歌舞、戏剧、曲艺等,为河湟文化走出河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好铺垫。另外对有发展潜力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重点旅游景区等要争取多方支持,重点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目前,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重要机遇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影响力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只要结合好区域文化,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正确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类型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即可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①马清华. 关于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的思考[J].攀登,2011(5)
   ②段继业. 河湟多元文化的起源、价值与现实[J].青海社会科学,2002(5)
   ③景晖.青海研究报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精品版2005:344—345
   ④马兴胜. 区域民族经济与区域民族文化的依从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5
   ⑤胡晓明,肖春晔.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张雪冬,1985年生,河南省杞县人,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方向。蒋延芹,1984年生,河南洛阳人,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其他文献
夹关镇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夹关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处。除了旅游外,该镇是重要的茶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一、现有状况及优势分析  (一)夹关产业优势分析  夹关确立了“以茶产业为龙头,夹门水寨为特色”定位于“生态旅游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目标。2001年就启动实施了以茶叶、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特色经济发展示范镇建设项目。2008年,在
期刊
一、何为巨国效应  在20世界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贸易理论,也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假定存在规模经济,随着规模的增大,平均成本会下降。假定两个国家的资源相同,只是国家规模不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较大的国家将处于优势地位。而中国,具备这些条件是很明显的。  (一)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有13亿人口,这个效应在贸易上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是耐用消费
期刊
一、导论  美国的金融危机以侵入实体经济的方式传导到中国,虽然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是次贷导致的美元贬值、消费低迷、出口锐减和全球资金流动性的收紧,全球经济面临整体衰退的压力,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容低估。因此剖析金融危机的根源,找到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综合国内外近期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利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研究国有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帮助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寻找应对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于老年人的监护,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财产的监护,正逐步地被人们所关注。然而,目前我国的民事法律中的关于监护的规定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老年人的财产予以保护的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实践来看,合理地定义被监护人的范围,设立专业的信托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只有充分尊重被监护人的意志,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老年人的财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期刊
海南省海口市地税局原副局长王忠涉嫌受贿行贿一案,2009年9月29日,在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海南省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被告人王忠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435万元、港币10万元、购物卡2万元,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特别巨大;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共计人民币21万元。  2010年4月2日,海南省第一中级法院经审理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王忠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
期刊
3月31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中国科学院关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会议决定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科技创新,事关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对于企业,创新不仅是企业活力和生命力的表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是培育品牌、实现品牌增值和溢价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战术,更是保持可
期刊
提要: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取得迅猛发展。本文概括介绍CDM水电项目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选取水电项目数量最多的云南省做实证分析,探讨当前CDM水电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度测算,以探析CDM项目的发展趋势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CDM 水电项目 协调发展     气候变化与全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就业效应研究,根据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以上海为例,对改革开放以来FDI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海的FDI对就业产生了扩大效应,但就业弹性较小,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由此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FDI 就业 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 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吸引了大量的FDI,F
期刊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就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 河南省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期刊
摘要: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产品的品质问题,我国许多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卫生等方面都达不到国际市场上的质量标准,遭受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探索了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意义,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国际标准 垦区农业     一、农业标准化的含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