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不少新亮点,如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新增课文篇幅明显加长等。在日常教学中,或许一线教师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着:长文、难文、老文、古文、例文乃至同一体裁在不同学段的课文,究竟要怎么处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克服面面俱到的思维定势,对每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变“长文详教”为“长文略教”
所谓“长文”,泛指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具体到小学的三个学段,凡第一学段的课文达到500字、第二学段的课文达到800字、第三学段的课文达到1000字以上的一般称为“长文”。统编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长文,且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增长。像小学第一学段的《动物王国开大会》,小学第二学段的《漏》《陀螺》《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来(节选)》《“诺曼底号”遇难记》,小学第三学段的《父爱之舟》《竹节人》《金色的鱼钩》等课文,都在“长文”的范围之内。这些“长文”,因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繁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驾驭,教学起来往往费时多、收效微,造成教师怕教长文,学生厌学长文的现象。如何辩证地解决“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因此,探索语文要素背景下的统编语文教材长文短教,显得非常迫切且必要。
其实,“长文”的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隐秘性决定了长文教学价值的多重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长文”教学内容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长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深谙“有取有舍、取舍得当”的原则,力求“一课一得”。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教学“长文”最重要的是从冗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需要一线教师历经深入研读文本、展开细读的过程,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潜心“拿捏”,“把玩”文本。一般情况下,一篇长文,教师首先要从文题、文意、文旨、文脉、文言等几个方面把握文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心明确且外显,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的。在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后,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中心句来观照全文:课文首尾有何关系?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贵品质的?这样便形成了由“揭示中心”到“理解内容”再到“深化主题”最后到“迁移写法”的教学思路,不仅减緩了理解内容的坡度,而且深化了表达方法的运用。
在统编语文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下,“长文短教’应该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精准确定教学的核心价值、人文价值和基础价值,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目标的融合共进、同频共振、整体落实,有效地提升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变“难文深教”为“难文浅教”
语文教学历来比较重视教课文,尤其是教精读课文,而对课后思考练习题不够重视。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落实与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供支持,也是为“难文浅教”搭建脚手架。如《白鹭》(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后安排有三道思考练习题,其中第一题“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题“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这是学习、理解文本内容需要抓住的关键问题。“《白鹭》,是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白鹭,不仅美在精巧,还美在韵味。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白鹭的“精巧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白鹭的“韵味美”呢”?教师一个引导谈话,就能理清课文的结构与脉络: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写白鹭的精巧美,即颜色的搭配、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课文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至第十自然段)写白鹭的韵味美,即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课文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接着,教师以课后的第一个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读到“白鹭的精巧美,不仅表现在颜色的搭配(色彩搭配和谐),还表现在身段的大小(身段大小适宜),从外形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样教学,学生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就不难理解了。
《白鹭》这篇课文第一部分写白鹭外形的精巧美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学生感悟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美,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至第十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在教师启发谈话的基础上,学生思考并解答课后第二道“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清田独钓图;课文第七自然段——清晨放哨图;课文第八自然段——黄昏低飞图,使得学生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也许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
这样的教学,层层铺垫、环环相扣,能使“难文”降低坡度,从而实现“浅教”的目的。
三、变“老文旧教”为“老文新教”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典范性作品。不管它出现在老教材,还是新教材,教师都应该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它的独到之处,进行巧妙处理,设计精妙的教学方案,从而实现旧曲新弹、弹出新的旋律,老课新教、教出新的韵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把小女孩的幻象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作为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那个社会的贫富悬殊,了解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社会根源,就是“新瓶装旧酒”,是采用老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是一篇传统课文,但是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它是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里,语文要素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体会想象的合理性;并结合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把想对小女孩说的话写出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安徒生的其他的童话故事,在班级开一个安徒生童话故事会,确保语文要素的落实与文本本身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 四、变“同文一教”为“同文异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体教学在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一学段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主;第二学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提出阅读理解方面要求;第三学段分文体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文体在统编教材中有明显凸现,教师要把握各种文体特点,要立足教材,充分解读语文要素,开展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童话,是小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非常高。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其特点,学会阅读童话呢?如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编了童话29篇,均以单篇形式出现,占第一学段全部选文85篇的34.1%,重点是让学生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多认字。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不能把着力点放到童话特点上。小学三四年级各安排了童话故事单元,三年级的要求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丰富有趣的想象;四年级的要求是读童话时能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关注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还不够,教学时还要做到因文定法、以学施教。
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说:“儿童文学就是故事文学。”没有故事,童话就失去特有魅力,更谈不上吸引读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并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复述故事,达到让学生既了解故事,又掌握语文要素的目的。
五、变“古文死教”为“古文活教”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文言文是古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到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共收录了14篇简短的文言文,俗称“小古文”。教师在教学“小古文”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学习情趣,在领悟中深化理解,在思维训练中发展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审美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还要注意把准“小古文”在学段目标中的螺旋上升,充分发挥小古文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价值,变“古文死教”为“古文活教”。
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要注重生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从内容上看,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有司马光砸瓮,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有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智慧之美;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有精卫填海,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有车胤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有李白幡然悔悟的人格形象之美;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有梁启超对中国少年殷殷期盼的家国情怀之美;《古人谈读书》有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之美;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美;《书戴嵩画牛》有苏轼书戴嵩画牛的艺术之美。就形式上说,小古文还具有韵律美、节奏美。以发掘文化价值为例,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应當贯穿于小古文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会音韵与节奏的精妙,在意思的理解中感悟语言内涵的丰富,在人物形象的感受中学习古人治学、做人、处事的方式,在精神境界的探究中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学段不同,小古文蕴含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有不同之处,小学第二学段重在简单的生活知识和做人常识的传播,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而小学第三学段更倾向于对简单的生活现象和思想的探讨,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学弈》《两小儿辩日》等。
六、变“副文轻教”为“副文重教”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一个创新,是一种新的单元编排方式。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包括“导语”“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其中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功能直接指向习作,分别以批注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来实现。批注点出了作者观察的细致之处、描写的吸引人之处。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动笔来梳理和发现,找出作者仔细观察的句子以及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两篇例文的不同之处是:一例动物,一例植物;前一篇更侧重动态观察,后一篇则突出静态观察。两篇例文安排在片段练笔之后,这是“行”之后的“知”:对照例文,重点在找出文中“仔细观察”的地方、体会“观察的细致”,思考自己的观察哪个地方要仔细,进而对片段练笔中的事物进行再次观察。同时,习作例文又指向“知”之后的“行”:接下来的习作中要表达出“观察的细致”。由此可见,习作例文的运用不是一次性的,它可能成为学生多次回顾、对照与模仿的范例。如此挖掘、设计与实践习作例文,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副文”上升为“正文”,凸显出“副文”在习作单元中的重要地位了。
一、变“长文详教”为“长文略教”
所谓“长文”,泛指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具体到小学的三个学段,凡第一学段的课文达到500字、第二学段的课文达到800字、第三学段的课文达到1000字以上的一般称为“长文”。统编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长文,且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增长。像小学第一学段的《动物王国开大会》,小学第二学段的《漏》《陀螺》《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来(节选)》《“诺曼底号”遇难记》,小学第三学段的《父爱之舟》《竹节人》《金色的鱼钩》等课文,都在“长文”的范围之内。这些“长文”,因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繁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驾驭,教学起来往往费时多、收效微,造成教师怕教长文,学生厌学长文的现象。如何辩证地解决“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因此,探索语文要素背景下的统编语文教材长文短教,显得非常迫切且必要。
其实,“长文”的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隐秘性决定了长文教学价值的多重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长文”教学内容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长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深谙“有取有舍、取舍得当”的原则,力求“一课一得”。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教学“长文”最重要的是从冗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需要一线教师历经深入研读文本、展开细读的过程,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潜心“拿捏”,“把玩”文本。一般情况下,一篇长文,教师首先要从文题、文意、文旨、文脉、文言等几个方面把握文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心明确且外显,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的。在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后,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中心句来观照全文:课文首尾有何关系?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贵品质的?这样便形成了由“揭示中心”到“理解内容”再到“深化主题”最后到“迁移写法”的教学思路,不仅减緩了理解内容的坡度,而且深化了表达方法的运用。
在统编语文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下,“长文短教’应该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精准确定教学的核心价值、人文价值和基础价值,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目标的融合共进、同频共振、整体落实,有效地提升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变“难文深教”为“难文浅教”
语文教学历来比较重视教课文,尤其是教精读课文,而对课后思考练习题不够重视。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落实与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供支持,也是为“难文浅教”搭建脚手架。如《白鹭》(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后安排有三道思考练习题,其中第一题“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题“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这是学习、理解文本内容需要抓住的关键问题。“《白鹭》,是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白鹭,不仅美在精巧,还美在韵味。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白鹭的“精巧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白鹭的“韵味美”呢”?教师一个引导谈话,就能理清课文的结构与脉络: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写白鹭的精巧美,即颜色的搭配、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课文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至第十自然段)写白鹭的韵味美,即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课文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接着,教师以课后的第一个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读到“白鹭的精巧美,不仅表现在颜色的搭配(色彩搭配和谐),还表现在身段的大小(身段大小适宜),从外形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样教学,学生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就不难理解了。
《白鹭》这篇课文第一部分写白鹭外形的精巧美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学生感悟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美,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至第十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在教师启发谈话的基础上,学生思考并解答课后第二道“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清田独钓图;课文第七自然段——清晨放哨图;课文第八自然段——黄昏低飞图,使得学生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也许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
这样的教学,层层铺垫、环环相扣,能使“难文”降低坡度,从而实现“浅教”的目的。
三、变“老文旧教”为“老文新教”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典范性作品。不管它出现在老教材,还是新教材,教师都应该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它的独到之处,进行巧妙处理,设计精妙的教学方案,从而实现旧曲新弹、弹出新的旋律,老课新教、教出新的韵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把小女孩的幻象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作为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那个社会的贫富悬殊,了解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社会根源,就是“新瓶装旧酒”,是采用老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是一篇传统课文,但是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它是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里,语文要素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体会想象的合理性;并结合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把想对小女孩说的话写出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安徒生的其他的童话故事,在班级开一个安徒生童话故事会,确保语文要素的落实与文本本身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 四、变“同文一教”为“同文异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体教学在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一学段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主;第二学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提出阅读理解方面要求;第三学段分文体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文体在统编教材中有明显凸现,教师要把握各种文体特点,要立足教材,充分解读语文要素,开展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童话,是小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非常高。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其特点,学会阅读童话呢?如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编了童话29篇,均以单篇形式出现,占第一学段全部选文85篇的34.1%,重点是让学生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多认字。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不能把着力点放到童话特点上。小学三四年级各安排了童话故事单元,三年级的要求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丰富有趣的想象;四年级的要求是读童话时能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关注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还不够,教学时还要做到因文定法、以学施教。
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说:“儿童文学就是故事文学。”没有故事,童话就失去特有魅力,更谈不上吸引读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并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复述故事,达到让学生既了解故事,又掌握语文要素的目的。
五、变“古文死教”为“古文活教”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文言文是古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到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共收录了14篇简短的文言文,俗称“小古文”。教师在教学“小古文”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学习情趣,在领悟中深化理解,在思维训练中发展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审美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还要注意把准“小古文”在学段目标中的螺旋上升,充分发挥小古文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价值,变“古文死教”为“古文活教”。
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要注重生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从内容上看,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有司马光砸瓮,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有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智慧之美;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有精卫填海,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有车胤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有李白幡然悔悟的人格形象之美;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有梁启超对中国少年殷殷期盼的家国情怀之美;《古人谈读书》有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之美;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美;《书戴嵩画牛》有苏轼书戴嵩画牛的艺术之美。就形式上说,小古文还具有韵律美、节奏美。以发掘文化价值为例,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应當贯穿于小古文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会音韵与节奏的精妙,在意思的理解中感悟语言内涵的丰富,在人物形象的感受中学习古人治学、做人、处事的方式,在精神境界的探究中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学段不同,小古文蕴含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有不同之处,小学第二学段重在简单的生活知识和做人常识的传播,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而小学第三学段更倾向于对简单的生活现象和思想的探讨,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学弈》《两小儿辩日》等。
六、变“副文轻教”为“副文重教”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一个创新,是一种新的单元编排方式。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包括“导语”“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其中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功能直接指向习作,分别以批注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来实现。批注点出了作者观察的细致之处、描写的吸引人之处。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动笔来梳理和发现,找出作者仔细观察的句子以及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两篇例文的不同之处是:一例动物,一例植物;前一篇更侧重动态观察,后一篇则突出静态观察。两篇例文安排在片段练笔之后,这是“行”之后的“知”:对照例文,重点在找出文中“仔细观察”的地方、体会“观察的细致”,思考自己的观察哪个地方要仔细,进而对片段练笔中的事物进行再次观察。同时,习作例文又指向“知”之后的“行”:接下来的习作中要表达出“观察的细致”。由此可见,习作例文的运用不是一次性的,它可能成为学生多次回顾、对照与模仿的范例。如此挖掘、设计与实践习作例文,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副文”上升为“正文”,凸显出“副文”在习作单元中的重要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