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的积累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积累
  
  1、积累的方法
  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才能用优美、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那么这些语言从何而来?首先,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的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再者,在每天的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学生做演讲,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既可以自由诵读,也可以记下优美的词句,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识记。这就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积累的内容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①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②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的小标题。③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④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⑤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文章的结局。
  (2)作剪报。
  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最好也要分门别类,有目录,以便查找、使用。
  (3)积累古诗词名句、名言警句、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这些都可以活用于文章的写作素材。如写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引用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和歌词“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为写作素材,定能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在写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时,如果适当穿插诗句、谚语,能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怕山高路远,就怕意志不坚”、“语言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有志者立志长,无志者常立志”等。歇后语中有许多俏皮话,它不但能为文章增添幽默气氛,还有揭示某种哲理的作用,如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等。
  (4)要善于引用优美句子。
  优美的句子,往往能成为考场作文的亮点,也就是文章的得分点。积累优美的句子有什么用呢?我们积累的优美句子,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恰如其分地引用几句,应该是不算抄袭的。并且,美文美句积累多了,也就化为了自己的东西,“功到自然成”,我们在写作的时候,笔下自然会倾泻出美句来。在哪里能够积累到优美的句子呢?
  首先,从优秀的作文中积累。如: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了“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洒脱大气,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
  其次,在话题作文的引文中积累。如以“财富”为话题的引文,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说过:“朋友是这样一群人,是你悲伤时想要找的人,是你快乐时最容易忘却的人,是你不用提防的人,是你败走麦城而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是你节节高升而对你称呼不改变的人。”
  
  二、注重生活的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储存各种写作素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于是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看似平淡却富含深刻的道理的,所以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生活,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
  比如宋代的词人苏轼面对明月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邓颖超面对盛开的海棠花回想起与周总理的伟大爱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仔细观察,耐人寻味并给人以启迪。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实,我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走进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社会,坚持从实际入手,把活动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在家长带领孩子旅游时要鼓励学生带上小本本,要随手将自己的感受和景物记录下来,感受古代一些诗人随兴作诗一首的乐趣。在游览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在一点一点中积累,定会收获许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材料就在我们的周围,只要我们留心,我们会在不自觉中找到“米”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其他文献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生动有趣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课堂热起来    创设故事情境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能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
期刊
美国NCTM(全美数学教师协会)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联结作为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很有见地。然而数学联结是些什么?我的理解是:数学联结就是有关数学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之总和。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联结的能力,谈些看法,以供参考。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本是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每个学习者本身存在着一个认知结构,外部的知识也有结构,只有内在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的知识结构相一致,才能获得学习上的
期刊
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能够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能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
期刊
历史学科的教学贯穿于初中三年,初一中国古代史,初二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世界史。应该说,初中三年,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但凡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三册六本教材,已经展现给了学生。这么多的历史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认识和运用历史的能力?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历史
期刊
有的老师教学效果差,还一直在考后抱怨:现在的一些学生呀,讲课就是不听,讲过多少遍了还是记不住,看,又错了!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教师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诚然,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但教师不能忽略了另外一个客观现实——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因此,我们只要在课堂
期刊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于是,我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与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常成功的活动,人们对它感兴趣,而常失败的活动会对兴趣起消极作用。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
期刊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当
期刊
暑假,时间充足了,因此,做饭、炒菜成了我的头等大事。每天我都要先想一下:今天要吃什么?怎样让家里人吃得高兴?每一次我都想办法把菜做得精致一些,每次吃完饭,都要问他们一下:今天的菜好吃吗?在他们的反馈中改进,在他们的批评中前进。慢慢地,菜的品种多了,我炒菜的水平提高了,他们吃得也高兴了。   做菜如此,我们的教学不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是像过去一样,岂不是和每天吃同样的菜一样吗?天天
期刊
凸透镜在科研、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点学习内容。物体经凸透镜成像时,由于物距的变化,导致所成的像的大小、虚实、倒正随之相应变化,对于这一点学生不易理出头绪,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就成了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以往见到的物理资料中常见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总是说“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而实际上这只是对物体成实像时的规律总结,在物体成虚像时并不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