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景再现”在朗诵作品中的运用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ctr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播音员主持人多要求将文本上的无声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为了达到传播目的,需要增加其语言的塑造性和艺术性从而感染受众。目前受众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一篇好的作品或其他艺术形式要想打动他人必须首先感动传播者自己。情景再现对于主持人播音员在口语传播上尤为重要。
  关键词:朗诵;情景再现;触景生情
  朗诵是指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二次创作。一篇朗诵作品的好坏并不是表面上的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播者的口语呈现。如何将作品文本生动的传递出来需要传播者身临其境的代入,这种代入感首先需要传播者走进作品,找到作品文本的感情基调和主线,这就需要理解作品的大背景和历史年代。传播者可发挥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文本内容当中切身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使传播者和作品之間产生共鸣。
  1`何为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在播音员主持人理解作品文稿的前提下,以作品文稿为素材基础,让作品文稿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场面、情感融为一体,使其像放电影一样在传播者脑海中滑过。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会使用情景再现这个方法来调动自身情感,更好的去体会作品文稿的内容和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作者自身的有声语言加上传播者的艺术创作来将作品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2`“情景再现”在朗诵中的运用
  传播者在进行有声语言的传播时,为了使台下或者银屏前的受众感同身受,需要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达到此效果。首先朗诵者应该理解作品文本为基础,在作品文本上身临其境走入作品深层次感受,通过自身有声语言的再次创作,以抒情、讲述、突进、爆发等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出自己眼睛所见,内心所想。下面以第19届齐越朗诵艺术节优秀奖作品《赞美》为案例分析,体会情景再现在朗诵者有声语言上的传播,以及它在朗诵过程中的作用。
  2.1深入文章,划分层次
  在朗诵作品的准备期间,朗诵者应该对全文上下有着深入的了解。这并不是要求将作品熟记于心,而是确定文稿的感情基调、理解文章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和最后的主题升华。作者使用以景抒情,描述了太多中国在侵虐中的模样和任务内心的波澜,如“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随后以一位田野中的农夫为主体,写出了中国人民没有因此而放弃沉沦,我们站起来奋勇反抗,一个伟大的民族已经起来。以朗诵作品《赞美》为例,熟读全文之后我们得知此文是一篇境意朦胧的诗歌。作者穆旦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劳苦大众为了摆脱压迫毅然崛起,写出了名族的凝聚力、必胜的信心和赞美的华章。
  2.2身临其境,感悟角色
  全诗一共分为四个片段。第一片段描写了走不尽的山峦、河流、草原、荒凉的土地、干燥的风、单调的流水、忧郁的森林等。“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句,抒发了受尽苦难的人民期待着得到自由与释放。诗人要用“带血的手和他们一一拥抱”,体现出诗人对其的怜悯之心,从此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一段也确定了全文宏伟向上的基调。
  第二段开头描写了一位艰辛的农夫,他是中国数以万计劳动人民的缩影,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此时敌对势力的大山正压在他的身上。“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是指出中国百姓没有被绝望所打倒,他们义无反顾地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加入了反抗压迫的队伍。正是这些社会底层的淳朴人民的呐喊,鼓舞了千百年来沉睡的中国,从此中国站立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段“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他们期待的是这漫无计日的黑夜早一些过去。“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们希望父辈们可以极力反抗夹在他们生活中的贫穷、饥饿等等。“农民”并没有被打到,他们要将践踏中国大地的“豺狼”赶出中国。
  第四段开头“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写出了中国饱受侵虐长达数年。“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好似以第一人称视角走过那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用生命换来的光明。“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复两遍,更加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激动与内心的澎湃,中华民族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2.3 传递情感,真情流露
  朗诵过程中只有先感动自己,才会感动他人。当朗诵者真情流露,受众也会随机被感染。朗诵者在抒发情感之外也需要结合有声语言的播音技巧,加上播读节奏的抑扬顿挫。以朗诵作品《赞美》第一段为例。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这里我们要感觉到拖着疲惫的身躯在艰难的前行着,身体此时已经真的极其的劳累了,朗诵时寻找这种感觉,多使用气声,轻声.”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这里的鸡鸣狗吠体现出侵虐年代里,中华大地的一片萧条景象,这里声音的变化要注意留有停连.“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这里的干燥、低压、单调要注意用语言表达出来,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当你想象自己在一片远到天边的荒原中,四面夹杂着刺骨的烈风,抬头望去暗云密布气压让你喘不过气,只有一条即将枯竭的水无情的向东流去。“它们静静的和我拥抱”这里“他们”二字,要满怀深情地,似乎像亲人站在面前一般的呼唤他们,随后“静静的”语气语调要发生改变,即停后语气随即沉稳符合环境要求,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我也毫不吝啬的与他们一一拥抱。
  所有的朗诵作品中,第一段多为确定文章主体、感情基调,这一段我们并不能用以往一贯宏伟的朗诵主旋律,特定的环境时代、特定的时间场合让我们只能揪心的去感受侵虐者在中华大地上的所作所为,声音上要表达出中国当时的憔悴、恐惧和劳累。这样才能奠定基调,为下文情感的流露作为铺垫。
  3、总结
  创作一篇好的朗诵稿件首先离不开备稿六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突出重点、确定基调。但如何熟练掌握备稿六步就需要对稿件进行“理解作品——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表达作品,只有朗诵者真正的走进作品具备感染力,才能站在稿件文本表面的基础上,向观众流露真情实感。“情景再现”要让情随于景、情源于景和情延于景,二者不可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乔芳芳.“情景再现”在播音主持中的应用.安徽.安徽文学.2011年06期.
  [3]张芳馨.让学生去“导演”——浅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情景再现”获得的引导.吉林.科教文汇.2007.4(上旬刊).
  [4]付程.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1(2).
  [5]张颂.文艺作品演播.序言部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6.6.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兴国理念得到重视,中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发扬国家传统文化,继承传播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二胡独奏曲《蒙风》的地域特点和演奏技法进行赏析。首先简单分析《蒙风》这首曲目中的民族地域特点风格,然后从重音、颤音、半音阶、泛音、双音等方面详细分析《蒙风》的演奏技法,以此为民乐的继承发展工作提供全面的参考。  关键词:《蒙风》;节奏重音;
期刊
腾云殿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中心地带,毗邻皇家广场,共供奉广泽尊王、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注生娘娘等9位神明,是文莱香火最旺的道教和佛教寺庙,甚至有很多马来西亚华侨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前来祭拜。这篇田野日记主要结合我们与董事会的座谈内容及仪式体验,梳理腾云殿的前世今生、以及探讨它是如何凝聚文莱的华人社会。  一、腾云殿由来  在我们与腾云殿董事会交谈的过程中得知,腾云殿的前身是1918年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两汉、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发展到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是我国的最为灿烂和辉煌的时候,而且大部分的唐代书法都是和唐朝各个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唐代书法繁荣的主要特点和成因,促使我国书法能在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唐代书法;繁荣的特点;成因  现如今的中国书法已经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大部分都是以笔墨的形式
期刊
摘 要:“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宋史·乐志十七》:“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学琴必修德,修德必明性。琴德精神与我们大学生“为学”“求道”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国学文化是国之根本,国之积淀。大学生作为国之发展栋梁,应当为国韵助力,无私奉献。本文结合笔者在青岛组织的“青萌”国韵筑梦公益项目进行古琴文化的探索,寻求古琴文化的音乐内涵和奉献精神,为弘扬和发展古琴文化提供几点建议。  
期刊
摘 要:《十二月等郎》(简称《等郎》)的音乐是以荆州花鼓戏的高腔为主,以《思凡调》、民歌《回娘家》和小调《三棒鼓》为辅的素材来创作的。不是照搬沿用,而是大胆创新,使其更有时代感、人情味。用传统和现代的作曲技法,塑造了一部带着江汉平原泥土芳香的花鼓戏。该剧以《苗子主题曲》、《招魂曲》、《等郎调》、《思恋曲》等四个音乐主题形象贯穿全剧,交叉进行、展开对比,音乐形象,生动鲜明,使用了管弦乐队加上民族乐器
期刊
摘 要: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一方面寄寓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有烘托的作用。《汉宫秋》作为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杂剧作品,其清朗俊切的语言在不同时空的运用中传达了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曲辞;修辞  《汉宫秋》是元初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剧写绝色女子王昭君出身平民,适逢汉元帝择室女充后宫,因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点破图形,不得近幸。后倾心于元帝,,却被毛延寿设计
期刊
摘 要:《梅娘曲》是话剧《回春之曲》插曲 ,作于1935年。歌中主人公梅娘的恋人从南洋归国投身于抗日战争,不幸因负伤而失去了记忆。专程回国探望的梅娘为唤起他的回忆,在病床前唱起了这首凄婉动人的歌。创作中,聂耳根据剧情的需要,用较为简朴的手法渲染剧中人细腻复杂的心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话剧《回春之曲》公演后,《梅娘曲》在国内和海外侨胞中广为传唱。  关键词:梅娘曲;回春之曲;抗日战争  《梅娘曲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被人们称为“第六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时间、地点固定、画质不清晰等特点,以全新的面貌刷新着人们对电视的认识,促进了对人们共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此本文将以涵化理论为背景,探讨车载移动电视对人们产生“涵化”的优势。  关键词:车载移动电视;涵化理论;车载移动电视的优势  一、车载移动电视  车载移动电视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 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
期刊
摘 要:在油画创作中,有关构图、造型、色彩、材料的论证已经越来越多,因此,本文中并不对此进行分析,而是从油画创作的过程与创作中的写实元素为基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构图;造型  一、油画创作是个复杂的过程  油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  画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
期刊
摘 要:两都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两都赋》肯定了东汉定都洛阳的正确性,作者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结撰全篇。全篇以提倡法度,反对奢侈爲主题。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关键词:《两都赋》;班固;创作背景;艺术特色  《两都赋》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重要代表作。《文选》首立赋类,六十卷中占有十九卷,其分量可想;赋类以“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