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中大学生猝死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对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对预防运动性猝死提出建议。
运动性猝死难以提前预测,发病突然,由于抢救不及时,致死致残率较高[1]。由于运动性猝死的恶劣影响,一经出现便会引起广泛关注。在一些大学发生了猝死性事件后,学校对学生体育运动进行严加管控,有些学校甚至打出了“宁愿让学生坐死,也不愿让学生跑死”这样的标语[2],但是我们不禁反思,这样真的能够避免运动性猝死吗?
1.运动性猝死定义:
运动性猝死主要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或者无症状的参与运动的人员死亡[3],运动性猝死是体育活动中的顶级伤病。根据研究显示,在我国出现运动性猝死的人群主要是在17-29岁,这正是大学生所在的年龄段[4]。在猝死病例中男性要多于女性[5]。运动性猝死常见于足球、排球、篮球、马拉松、跑步等项目,其中跑步造成的猝死最为常见[6]。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中要集中于春秋两个季节,推断大学生由于假期在家中疏于运动,开学后在体质测试、体育考试等压力刺激下,盲目进行高强度大负荷运动从而导致了猝死的发生。
2.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运动诱发其自身基础疾病导致意外死亡。病因大体上可分为心源性和脑源性两种。心源性猝死中最多见的是肥厚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肌炎和心力衰竭[7]。而脑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和脑血管动脉瘤以及脑动脉硬化,其他的病因有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和急性出血肾炎等急性炎症等[7]。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因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时间长短、心理应激能力,同时还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在大学中缺乏运动意识,长时间不运动,再加上生活作息紊乱,膳食结构不良等情况,导致身体素质较弱。
3.针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預防建议:
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不是学校严控体育活动就能够消除的,而是需要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本文将从学校和大学生两个角度对预防运动性猝死提出建议。
3.1从学校角度看:
(1)加大监管力度和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安全预警风险评估系统是一种三级监控体系,可以针对猝死进行风险预警。初级预警机制是在大学生入学体检中加入心电图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检查。对于检查出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对其在例如体质测试等高强度大负荷运动时进行高度关注。中级预警是要提高运动性猝死的前兆知识和运动锻炼的了解。高级预警是指专业医疗配备以及救护培训,针对运动性心脏性疾病发病后的救治[3]。在平常的一些涉及高强度大负荷的运动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参与前筛查(PPS),PPS主要包括了家族史、体格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8]
(2)加强对师生运动性猝死的教育和急救知识的普及:运动性猝死具有突发性和高致死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应从教育角度入手,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性猝死的科普教育,让学生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后果影响。同时不断加深对师生急救知识的教育,使其能在遇到运动性猝死时能够镇定进行处理[9]。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师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有关研究表明,在运动性猝死发生前期,约有一半的人会出现例如胸痛、胸闷,或者胸部出现压迫感等情况,另外还会伴有头痛、气急以及肠胃不适等先兆症状。因此教师应当熟知运动性猝死的前兆症状,尤其是当学生在运动中发生脸色苍白并且出汗过多,嘴唇发紫,同时伴有心率不齐等症状[7]时应当让学生立刻停止运动,并且针对其症状尽快就医。
(3)完善运动场所中AED等急救设施的布置:根据文献指出,如果在心搏停止后 1~3 min 内对患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使患者生存率提升至90%;而除颤救治每延误1 min,患者生存率就会下降7%~10%[1]。所以学校应完善校园内急救装置的安置,并且使师生能够熟练使用AED等急救装置,最大限度地避免猝死等病症的发生。
3.2从学生角度看:
(1)加强自身运动监督意识和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大学生应当充分了解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和后果,熟悉其发病先兆。在运动中要学会自我调节与保护[10],一旦自身或周围人出现类似症状,应当立即让其停止运动,及时就医。同时要熟悉基础CPR急救知识,掌握AED装置的使用方法。
(2)养成科学运动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心血管系统良性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建议在校大学生每周应进行3-5次有氧运动,且每次时间在30-60min。运动种类可以选择跑步、游泳、自行车,运动强度应控制在40%-60%HRmax。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11]表明,吸烟、熬夜、不合理膳食结构均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诱因。因此大学生应当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合理规划膳食结构,拒绝高脂高盐高糖饮食。
参考文献:
[1]Rachel K.Katch,Samantha E.Scarneo,William M.Adams,Lawrence E.Armstrong,Luke N.Belval,Julie M.Stamm,Douglas J.Casa,朱为模.排名前10的与预防运动和体育活动猝死相关的关键问题[J].体育科研,2018,39(02):31-46.
[2]张久超,蔡仲林.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四川体育科学,2004(02):78-79+107.
[3]夏娇阳,张晓明.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安全预警机制及风险评估 [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88-89
[4]李宇辉.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9):15-17.
[5]马秀梅.我国高校学生运动猝死有效拯救的困境和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02):63-68.
[6]杨桂其,沈惠红.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9(33):237+241.
[7]李军.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184.
[8]Lippi Giuseppe,Favaloro Emmanuel J,Sanchis-Gomar Fabian,Sudden Cardiac and Noncardiac Death in Sports:Epidemiology, Cause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J] .Semin. Thromb. Hemost., 2018, 44: 780-786.
[9]牛文君.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致因调查及预防策略研究[J].运动,2018(01):4-5.
[10]颜乾勇,孙勤国,贾炳涛.大学生运动猝死特征与防范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189-190.
[1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3):209-220.
运动性猝死难以提前预测,发病突然,由于抢救不及时,致死致残率较高[1]。由于运动性猝死的恶劣影响,一经出现便会引起广泛关注。在一些大学发生了猝死性事件后,学校对学生体育运动进行严加管控,有些学校甚至打出了“宁愿让学生坐死,也不愿让学生跑死”这样的标语[2],但是我们不禁反思,这样真的能够避免运动性猝死吗?
1.运动性猝死定义:
运动性猝死主要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或者无症状的参与运动的人员死亡[3],运动性猝死是体育活动中的顶级伤病。根据研究显示,在我国出现运动性猝死的人群主要是在17-29岁,这正是大学生所在的年龄段[4]。在猝死病例中男性要多于女性[5]。运动性猝死常见于足球、排球、篮球、马拉松、跑步等项目,其中跑步造成的猝死最为常见[6]。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中要集中于春秋两个季节,推断大学生由于假期在家中疏于运动,开学后在体质测试、体育考试等压力刺激下,盲目进行高强度大负荷运动从而导致了猝死的发生。
2.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运动诱发其自身基础疾病导致意外死亡。病因大体上可分为心源性和脑源性两种。心源性猝死中最多见的是肥厚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肌炎和心力衰竭[7]。而脑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和脑血管动脉瘤以及脑动脉硬化,其他的病因有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和急性出血肾炎等急性炎症等[7]。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因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时间长短、心理应激能力,同时还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在大学中缺乏运动意识,长时间不运动,再加上生活作息紊乱,膳食结构不良等情况,导致身体素质较弱。
3.针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預防建议:
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不是学校严控体育活动就能够消除的,而是需要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本文将从学校和大学生两个角度对预防运动性猝死提出建议。
3.1从学校角度看:
(1)加大监管力度和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安全预警风险评估系统是一种三级监控体系,可以针对猝死进行风险预警。初级预警机制是在大学生入学体检中加入心电图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检查。对于检查出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对其在例如体质测试等高强度大负荷运动时进行高度关注。中级预警是要提高运动性猝死的前兆知识和运动锻炼的了解。高级预警是指专业医疗配备以及救护培训,针对运动性心脏性疾病发病后的救治[3]。在平常的一些涉及高强度大负荷的运动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参与前筛查(PPS),PPS主要包括了家族史、体格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8]
(2)加强对师生运动性猝死的教育和急救知识的普及:运动性猝死具有突发性和高致死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应从教育角度入手,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性猝死的科普教育,让学生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后果影响。同时不断加深对师生急救知识的教育,使其能在遇到运动性猝死时能够镇定进行处理[9]。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师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有关研究表明,在运动性猝死发生前期,约有一半的人会出现例如胸痛、胸闷,或者胸部出现压迫感等情况,另外还会伴有头痛、气急以及肠胃不适等先兆症状。因此教师应当熟知运动性猝死的前兆症状,尤其是当学生在运动中发生脸色苍白并且出汗过多,嘴唇发紫,同时伴有心率不齐等症状[7]时应当让学生立刻停止运动,并且针对其症状尽快就医。
(3)完善运动场所中AED等急救设施的布置:根据文献指出,如果在心搏停止后 1~3 min 内对患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使患者生存率提升至90%;而除颤救治每延误1 min,患者生存率就会下降7%~10%[1]。所以学校应完善校园内急救装置的安置,并且使师生能够熟练使用AED等急救装置,最大限度地避免猝死等病症的发生。
3.2从学生角度看:
(1)加强自身运动监督意识和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大学生应当充分了解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和后果,熟悉其发病先兆。在运动中要学会自我调节与保护[10],一旦自身或周围人出现类似症状,应当立即让其停止运动,及时就医。同时要熟悉基础CPR急救知识,掌握AED装置的使用方法。
(2)养成科学运动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心血管系统良性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建议在校大学生每周应进行3-5次有氧运动,且每次时间在30-60min。运动种类可以选择跑步、游泳、自行车,运动强度应控制在40%-60%HRmax。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11]表明,吸烟、熬夜、不合理膳食结构均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诱因。因此大学生应当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合理规划膳食结构,拒绝高脂高盐高糖饮食。
参考文献:
[1]Rachel K.Katch,Samantha E.Scarneo,William M.Adams,Lawrence E.Armstrong,Luke N.Belval,Julie M.Stamm,Douglas J.Casa,朱为模.排名前10的与预防运动和体育活动猝死相关的关键问题[J].体育科研,2018,39(02):31-46.
[2]张久超,蔡仲林.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四川体育科学,2004(02):78-79+107.
[3]夏娇阳,张晓明.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安全预警机制及风险评估 [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88-89
[4]李宇辉.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9):15-17.
[5]马秀梅.我国高校学生运动猝死有效拯救的困境和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02):63-68.
[6]杨桂其,沈惠红.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9(33):237+241.
[7]李军.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184.
[8]Lippi Giuseppe,Favaloro Emmanuel J,Sanchis-Gomar Fabian,Sudden Cardiac and Noncardiac Death in Sports:Epidemiology, Cause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J] .Semin. Thromb. Hemost., 2018, 44: 780-786.
[9]牛文君.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致因调查及预防策略研究[J].运动,2018(01):4-5.
[10]颜乾勇,孙勤国,贾炳涛.大学生运动猝死特征与防范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189-190.
[1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3):2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