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方向,抓住时机提出关键问题,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出好问题,是一个教师教学生涯的必修课,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必备技能。
关键词:好时机 好问题 引导思维 培养能力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出具有系统性、拓展性的好问题,并在关键时提出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承上启下,问题导学
知识节点是连接教学内容前后的关键,在节点处提出问题,能帮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和启发他们思考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达到顺势开展,以点及面,不断深入的效果。
如在打字教学中,从英文打字进入到中文打字的教学阶段时。教师提问:“如何输入中文?”学生思考回答:“需要使用中文输入法。”学生们已经通过教材提前自学,所以对知识点已经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又问:“既然学生已经通过教材学会了,就请一位同学来当小老师为大家演示和讲解。”在此过程中,讲解不全的时候,又让其他两三个学生补充讲解。这样一堂知识点掌握不困难的课,教师让学生看书,然后通过问题了解学生们掌握的情况,再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来讲解知识点,不足之处相互补充,最终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教师再来讲解,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牢固了。
简单的节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切换后的自主学习,同时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重点问题,引导自解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身份,还课堂予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么培养呢?提问是又一关键所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如,在赏画填色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填色有漏色的情况时,提出问题:“漏点太小时,要如何才能找到漏点?”这时,学生会思考回答:“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图画放大后,再找漏点就容易了。”教师又提问。那么用什么方法放大呢?学生又思考:“有放大镜就好啦。”教师表扬,同学们思考得很好,还真有放大镜这个功能。再提问:“那么这个功能在哪里?怎么用?请同学们在书上寻找答案。”顺势就把学生迫切想解决这个难题的渴学状态,引导到了从书上寻找答案的自学中。很快,学生们找到了答案。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拓展思维,导出精彩
思维的培养是从提出問题开始的。好问题能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因问题而进入到一个加速运转的模式。
如,在画图教学到圆形教学阶段,学生已学会教材中圆形工具的使用,在顺利完成教材作业后,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能用圆形表现出来?”学生们积极思考,各自用圆形工具完成不同的小动物创作。这一轮发挥得很好,教师点评后再次提问。那么原型工具还能画出哪些水果?学生们思维得到启示,纷纷进入到下一轮的创作中。仅仅一个圆形工具的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一层一层深入思考,拓展了思维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出拓展思维的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再添一把助力。
四、感受艺术,深入探究
结合生活实际教授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亲切和实用,引起学生的共鸣,慢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结合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如在画图的多边形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运用多边形工具勾勒出复杂图形的轮廓。教师教授,运用多边形工具勾画芭蕾舞舞者的剪影后,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舞姿也拥有漂亮的剪影?”学生的家庭作业就是去寻找这些舞姿的资料和图片。回到课堂,在欣赏完大家收集的资料后,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舞姿进行剪影创作。最后打印装裱在班级文化区展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次融入了生活情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寻找资料探究筛选的过程。孩子们,带着小兴奋。在生活中发现精彩,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身心得到了一次愉快的成长。
在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享受到了快乐。
精心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科学思考,让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多维性角度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从而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生命力的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好时机 好问题 引导思维 培养能力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出具有系统性、拓展性的好问题,并在关键时提出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承上启下,问题导学
知识节点是连接教学内容前后的关键,在节点处提出问题,能帮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和启发他们思考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达到顺势开展,以点及面,不断深入的效果。
如在打字教学中,从英文打字进入到中文打字的教学阶段时。教师提问:“如何输入中文?”学生思考回答:“需要使用中文输入法。”学生们已经通过教材提前自学,所以对知识点已经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又问:“既然学生已经通过教材学会了,就请一位同学来当小老师为大家演示和讲解。”在此过程中,讲解不全的时候,又让其他两三个学生补充讲解。这样一堂知识点掌握不困难的课,教师让学生看书,然后通过问题了解学生们掌握的情况,再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来讲解知识点,不足之处相互补充,最终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教师再来讲解,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牢固了。
简单的节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切换后的自主学习,同时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重点问题,引导自解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身份,还课堂予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么培养呢?提问是又一关键所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如,在赏画填色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填色有漏色的情况时,提出问题:“漏点太小时,要如何才能找到漏点?”这时,学生会思考回答:“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图画放大后,再找漏点就容易了。”教师又提问。那么用什么方法放大呢?学生又思考:“有放大镜就好啦。”教师表扬,同学们思考得很好,还真有放大镜这个功能。再提问:“那么这个功能在哪里?怎么用?请同学们在书上寻找答案。”顺势就把学生迫切想解决这个难题的渴学状态,引导到了从书上寻找答案的自学中。很快,学生们找到了答案。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拓展思维,导出精彩
思维的培养是从提出問题开始的。好问题能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因问题而进入到一个加速运转的模式。
如,在画图教学到圆形教学阶段,学生已学会教材中圆形工具的使用,在顺利完成教材作业后,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能用圆形表现出来?”学生们积极思考,各自用圆形工具完成不同的小动物创作。这一轮发挥得很好,教师点评后再次提问。那么原型工具还能画出哪些水果?学生们思维得到启示,纷纷进入到下一轮的创作中。仅仅一个圆形工具的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一层一层深入思考,拓展了思维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出拓展思维的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再添一把助力。
四、感受艺术,深入探究
结合生活实际教授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亲切和实用,引起学生的共鸣,慢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结合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如在画图的多边形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运用多边形工具勾勒出复杂图形的轮廓。教师教授,运用多边形工具勾画芭蕾舞舞者的剪影后,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舞姿也拥有漂亮的剪影?”学生的家庭作业就是去寻找这些舞姿的资料和图片。回到课堂,在欣赏完大家收集的资料后,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舞姿进行剪影创作。最后打印装裱在班级文化区展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次融入了生活情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寻找资料探究筛选的过程。孩子们,带着小兴奋。在生活中发现精彩,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身心得到了一次愉快的成长。
在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享受到了快乐。
精心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科学思考,让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多维性角度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从而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生命力的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