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特别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但因民族音乐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较难深入,成了不少音乐教师的“痛”,本文就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分别从低、中、高三个年段分享个人的有效做法。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一定不能概念化、标签化,而要充分发挥音乐课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优势,“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课堂教学。我國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课堂上展示的各民族音乐作品,都能体现该民族的性格和情感特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但是基于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与视野,在接触民族音乐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快乐学习:低年段模仿式体验,领学生叩开民族音乐之门;中年段探究式体验,引学生品位民族音乐之韵;高年段自主式体验,任学生感叹民族音乐之魂。
一、播种——模仿式体验,领学生叩开民族音乐之门
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经历了3年学前教育,对音乐的认知可能只是跟着喜欢的教师唱一唱喜欢的歌。而小学初始,音乐能力的定位就高了些,需要了解音有高低长短之分。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体验感知,对比发现,牢牢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苏少版一年级有一个单元叫《花儿拍手笑》,就有一个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内容《快乐的啰嗦》,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展现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在教学中,教师以音乐游戏导入,今天音符宝宝七兄弟有2个宝宝请假了,只有5个音符宝宝陪我们来上音乐课,孩子们略有些小失望,“我们先来听听今天的歌吧,听完了,告诉老师,这5个音符宝宝组成的歌曲情绪怎么样?”音乐声起,孩子们有的拍手打拍,有的左右轻轻点头,很快被音乐欢快的情绪带动起来。音乐结束,孩子们争先口后回答“欢快的、高兴的、欢乐的”。随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会这段旋律,开始新的音乐游戏:听音乐找旋律,找一找刚才学唱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出现几次,孩子们认真地数着,很快就找出了答案——10次,“相同旋律重复了这么多次,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说些什么?”孩子们的发言特别精彩“重复的次数多,我还没有听够”“没听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声音不一样……”教师在钢琴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分别弹奏主旋律并追问“声音不一样是这个意思吗?”孩子点点头。教师夸奖孩子有一对灵敏的音乐耳朵之后仔细地介绍道“这个就叫音区,像妈妈声音一样细细甜甜的是高音区,而像爸爸声音一样粗粗低沉的是低音区”,孩子们豁然大悟,那么我们要开始最后一次音乐游戏罗,听着音乐,用手的高低表示重复旋律的不同音区。一次次的音乐游戏,带给了孩子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对这首《快乐的啰嗦》也越发喜欢。课堂中教师根据学情,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慢慢走进民族音乐,整堂课中,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下课前的结束语也保持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期待。
二、萌芽——探究式体验,引学生品位民族音乐之韵
《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特别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语言要把母语放在首位,而学习音乐就应当把民族音乐放在首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基于此,凡是教材内涉及民族的内容,我都在备课过程中做足了功课,让自己先听懂她,喜欢她。比如《编花篮》,这是一首曲调欢快的河南民歌,同时也蕴涵着深厚悠久的河南戏曲文化。备课时就问自己“这个音乐为什么是河南民歌,而不是江苏民歌或者是其他地方的民歌呢?”把歌曲反复哼唱,发现歌曲中出现了多次装饰音、休止符,随后上网查阅才了解河南民歌的特点:河南人的方言和民歌有直接的关系,河南人的方言和民歌反映河南人的性格!第一,河南人说话字正腔圆,每个字都发音到位,庄重其事。因为它是中国传统发源的正宗之地。孔子当年到河南去学“雅言”(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歌曲中装饰音的运用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第二,河南人的性格率直,说话做事毫不含糊,歌曲中休止符的运用又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第三,豫剧的发源地就是河南,歌曲整个曲调风格就是豫剧的韵味。
有了课前对于教材的深入理解,课堂上的我更是应付自如。课堂上,学生从了解歌曲情绪后初步感受旋律的跟琴模唱,到歌词内容的解读,再到小组讨论发现歌曲特点,最后准确地表现歌曲。教学的设计遵循了整体大于局部的音乐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整体感受,随后进入个别音乐符号的细细品味,再回到整体表现歌曲。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特点:装饰音的运用、休止符的运用、旋律中的戏曲味等音乐要素特征,随之再引导学生总结河南民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参与音乐的成就感,实现了让学生在音乐中自主快乐地学习。但是之后我有幸学习了一堂名师的公开课《编花篮》,她在最后表现歌曲时运用了河南方言,这里让我眼前一亮,这一环节的尝试让学生与民歌的距离更近了,学生真正演绎了一首纯正、原汁原味的河南民歌。是啊,三年级的孩子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尝试河南方言的《编花篮》呢?我的课堂里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准确地表现歌曲,而名师的课堂却让学生更实在地体验了河南民歌。回来以后我立刻给自己的学生也尝试了一把,果然孩子们对这首河南民歌越发喜爱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孩子们懂了,喜欢了,相信定能源远流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习总书记的高位引领下,在所有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民族音乐”定能代代相传。
(责编 张 欣)
一、播种——模仿式体验,领学生叩开民族音乐之门
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经历了3年学前教育,对音乐的认知可能只是跟着喜欢的教师唱一唱喜欢的歌。而小学初始,音乐能力的定位就高了些,需要了解音有高低长短之分。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体验感知,对比发现,牢牢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苏少版一年级有一个单元叫《花儿拍手笑》,就有一个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内容《快乐的啰嗦》,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展现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在教学中,教师以音乐游戏导入,今天音符宝宝七兄弟有2个宝宝请假了,只有5个音符宝宝陪我们来上音乐课,孩子们略有些小失望,“我们先来听听今天的歌吧,听完了,告诉老师,这5个音符宝宝组成的歌曲情绪怎么样?”音乐声起,孩子们有的拍手打拍,有的左右轻轻点头,很快被音乐欢快的情绪带动起来。音乐结束,孩子们争先口后回答“欢快的、高兴的、欢乐的”。随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会这段旋律,开始新的音乐游戏:听音乐找旋律,找一找刚才学唱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出现几次,孩子们认真地数着,很快就找出了答案——10次,“相同旋律重复了这么多次,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说些什么?”孩子们的发言特别精彩“重复的次数多,我还没有听够”“没听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声音不一样……”教师在钢琴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分别弹奏主旋律并追问“声音不一样是这个意思吗?”孩子点点头。教师夸奖孩子有一对灵敏的音乐耳朵之后仔细地介绍道“这个就叫音区,像妈妈声音一样细细甜甜的是高音区,而像爸爸声音一样粗粗低沉的是低音区”,孩子们豁然大悟,那么我们要开始最后一次音乐游戏罗,听着音乐,用手的高低表示重复旋律的不同音区。一次次的音乐游戏,带给了孩子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对这首《快乐的啰嗦》也越发喜欢。课堂中教师根据学情,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慢慢走进民族音乐,整堂课中,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下课前的结束语也保持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期待。
二、萌芽——探究式体验,引学生品位民族音乐之韵
《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特别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语言要把母语放在首位,而学习音乐就应当把民族音乐放在首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基于此,凡是教材内涉及民族的内容,我都在备课过程中做足了功课,让自己先听懂她,喜欢她。比如《编花篮》,这是一首曲调欢快的河南民歌,同时也蕴涵着深厚悠久的河南戏曲文化。备课时就问自己“这个音乐为什么是河南民歌,而不是江苏民歌或者是其他地方的民歌呢?”把歌曲反复哼唱,发现歌曲中出现了多次装饰音、休止符,随后上网查阅才了解河南民歌的特点:河南人的方言和民歌有直接的关系,河南人的方言和民歌反映河南人的性格!第一,河南人说话字正腔圆,每个字都发音到位,庄重其事。因为它是中国传统发源的正宗之地。孔子当年到河南去学“雅言”(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歌曲中装饰音的运用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第二,河南人的性格率直,说话做事毫不含糊,歌曲中休止符的运用又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第三,豫剧的发源地就是河南,歌曲整个曲调风格就是豫剧的韵味。
有了课前对于教材的深入理解,课堂上的我更是应付自如。课堂上,学生从了解歌曲情绪后初步感受旋律的跟琴模唱,到歌词内容的解读,再到小组讨论发现歌曲特点,最后准确地表现歌曲。教学的设计遵循了整体大于局部的音乐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整体感受,随后进入个别音乐符号的细细品味,再回到整体表现歌曲。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特点:装饰音的运用、休止符的运用、旋律中的戏曲味等音乐要素特征,随之再引导学生总结河南民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参与音乐的成就感,实现了让学生在音乐中自主快乐地学习。但是之后我有幸学习了一堂名师的公开课《编花篮》,她在最后表现歌曲时运用了河南方言,这里让我眼前一亮,这一环节的尝试让学生与民歌的距离更近了,学生真正演绎了一首纯正、原汁原味的河南民歌。是啊,三年级的孩子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尝试河南方言的《编花篮》呢?我的课堂里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准确地表现歌曲,而名师的课堂却让学生更实在地体验了河南民歌。回来以后我立刻给自己的学生也尝试了一把,果然孩子们对这首河南民歌越发喜爱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孩子们懂了,喜欢了,相信定能源远流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习总书记的高位引领下,在所有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民族音乐”定能代代相传。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