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68年,一位牧师向牛津大学的波德利图书馆捐赠了从1502年到1511年印的三部对折本古书。 关于这些古书,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原来在中世纪的英国,正如当时的欧洲各国,由于教育不普及,又没有印刷术,书多半是靠分散在各地的修道士们在修道院里抄写的。所以修道院里往往藏有珍贵的古抄本书籍。到十六世纪中叶,亨利八世查封了英国的所有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金银财宝归他自己,房地产封赠给他的亲信贵族或者转卖给地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8年,一位牧师向牛津大学的波德利图书馆捐赠了从1502年到1511年印的三部对折本古书。
关于这些古书,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原来在中世纪的英国,正如当时的欧洲各国,由于教育不普及,又没有印刷术,书多半是靠分散在各地的修道士们在修道院里抄写的。所以修道院里往往藏有珍贵的古抄本书籍。到十六世纪中叶,亨利八世查封了英国的所有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金银财宝归他自己,房地产封赠给他的亲信贵族或者转卖给地主。贵族地主把耕地改成牧场养羊赚钱;至于书籍则不当一回事,再几经转手,更不受重视。
二百年后,这些古老庄园中的一座的主人死了,他的后代和遗嘱执行人自作主张,要把一批古老的手抄本、书籍、典冊一古脑儿毁掉,因为他们看不懂这些玩意儿,不知道里边说的是什么,又不愿让这些东西流入外人之手。于是这些自作聪明的傻瓜就燃起一堆火,把这些书统统付之一炬。但是村里有一位补鞋匠想把书上的小牛皮剪成别致的鞋样或鞋垫,因此他赶到火场,恳求允许他从书堆里捡走一部分。他的恳求得到许可,推走了一车书。后来,前边说的那个牧师听说此事,想办法与补鞋匠“谈判”,把那些珍贵古籍的残余救了出来。但只有上边说的那三部书保存完好,因为它们都是纸的;至于用小牛皮装订的古抄本则都已剪成了鞋样。——一座古修道院的藏书就是这样被毁灭了。
在巨大的社会变动时期,如果对于重要书籍不加保护,必然会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
其他文献
摆在案头的是谢德新旧体诗新著《红楼人物癸巳诗》。该著由三辑组成:第1辑《红楼梦》人物咏,计104首,包括“十二金钗”“十二丫环”“十二贾氏”在内的《红楼梦》多数重要人物跃然纸上;第2辑癸巳诗抄(上),计78首,管窥大西北风光及历史文人之情状;第3辑癸巳诗抄(下),计81首,间或忆及童年,间或谈及创作理想,间或笔写名山大川,所思所想令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 掩卷沉思,思绪如潮:对于今人来说,采用七
印象中,李敬泽素以灵动犀利、精细别致的文学评论为人们高度关注。他的新书《青鸟故事集》却突破文本界限,通过爬梳历史文献,将细密的知识、考据与想象、幻想混杂在一起,编织出逝去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以及它背后那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温情与敬意,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并对他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李敬泽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致理想读者》《河边的日子》等
春节时,一天早晨又收到4条微信。与前几天差不多,无非是一些祝词。人家祝我,我自然要回祝。 第一条微信是我的文友发来的。20年来,他已经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但无一部出版。不过,他丝毫不泄气,不改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初心。我也劝过他,建议他像我一样写点短小的文章,他哪里肯听?这时,我给他的回祝信是“祝你心想事成”。 第二条微信是亲戚家的孩子发来的。他今年考大学,想考北大清华。说实话,据我的观察,这孩
俗尘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真是够俗的。 俗是寻常,不高级,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尘是低微,尘埃尘土,没人待见,没人稀罕。 俗尘既是弱小的个体,又是宽广的世面。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粒俗尘,我们又都活在俗尘的世界里。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到他自诩为太阳,然而太阳又是什么?依旧是一粒粒俗尘的组合。 尼采无论在学术上多么有建树,在哲学史甚至人类史上多么有影响,终究,他仍然還是一粒俗尘。
因为家中添丁进口,我们只好搬家租住大一点的房子。 原来住了九年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筒子楼,每层东西各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起来一层六十多户人家。走廊一侧是各家各户的客厅和厨房的窗子,另一侧是整个楼的回字形的天井。从走廊的一头望过去,幽深得似乎看不到尽头,长长的一串人家就像一个藤上蔓生出的枝桠。楼道里的窗子没有几扇是完整的,一到冬天,窗子在寒风中被咣当咣当地撕来扯去,冷风呼呼地往楼道里灌。
买了几只螃蟹回乡,带给父母。父亲从他的木工小屋里出来,满头满身的木屑,和过去一样懒得抖。坐在躺椅上,我们聊天。我忙着给蟹拍照,发朋友圈,议论蟹价。突然对视,发现父亲老了! 那双眼有点浑浊,有点茫然,真的是一双老人的眼睛! 父亲应该不会老啊!古稀之年他还常常孩子气,去哪儿都要求母亲跟着,母亲去哪儿他也得跟着,总是在母亲的沉稳和聪慧下,活得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如果去买东西,父亲喜欢和店主聊天、玩笑
□大汉奸汪精卫成立日伪政府时,钱钟书曾云:“天底下除了向日葵,再没有比他们更亲日的人或东西了。” □当错误发生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仿佛这个社会不包括他自己似的。 □有病去问一个医生,心里很踏实;去问两个医生,你就糊涂了。 □有一种“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论,认为一个指头出了问题,九个指头都是好的,一个指头的问题无关大局,甚而大赞九个指头,掩盖一个指头的问题。其实,十指
看了《杂文月刊》今年第2期原创版《造屋不如树人》后,感叹不已。 晚清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是何等的聪明,“大智慧”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为何年老后还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的府第呢? 联想到当今,很多“出事”的官员,不能说他们能力不强、智慧不高,但大都在“造屋”与“树人”方面栽了跟头,他们心中的天平倾向“造屋”,而忽略了“树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位上”时为子女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忽视了道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
奇怪,一些1加1等于2的事情,碰上名人也打折扣。譬如纯净空气,全民控烟,媒体报道轰轰烈烈,于法于理势在必然。但是,却有“控而未严”的所在,即版面上、镜头中时不时冒出“名人烟”。 休得羡慕嫉妒恨,我懂。媒体推出的名人通常是一方之秀,铮铮闪亮,理当致敬。但是连带着对他手上的香烟也肃然起敬,可乎? 记得读过一篇回忆文化前辈杜宣的文章。杜老,传奇人生,大智大勇,德才俱崇,理该纪念。回忆文章也绘声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