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名人及“烟”?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怪,一些1加1等于2的事情,碰上名人也打折扣。譬如纯净空气,全民控烟,媒体报道轰轰烈烈,于法于理势在必然。但是,却有“控而未严”的所在,即版面上、镜头中时不时冒出“名人烟”。
  休得羡慕嫉妒恨,我懂。媒体推出的名人通常是一方之秀,铮铮闪亮,理当致敬。但是连带着对他手上的香烟也肃然起敬,可乎?
  记得读过一篇回忆文化前辈杜宣的文章。杜老,传奇人生,大智大勇,德才俱崇,理该纪念。回忆文章也绘声绘色、如见其人。然而,文中不厌其详地忆述杜宣嗜好吸烟和收藏烟斗,由此渲染吸烟的正面功能,从讲述斯大林“每当德国法西斯部队溃不成军时,这位大元帅准会衔着烟斗和兵团将领微笑着制定下一步歼灭德军的计划”,到褒扬“杜宣也是这样,那‘抗战牌’(烟斗)给他以灵感,给他以兴奋,陪伴着他在抗日救亡战线上写出很多宣传抗日的文章,排出很多抗战戏剧”。
  杜宣写出优秀抗战作品,警顽立懦,确实了不起。他老人家大概也确曾边吸烟边写作。但是,吸烟归吸烟,写作归写作,吸烟绝不可能是他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两者没有因果关系。犹如我们身边那些“老烟枪”,边吸烟边行走、边吸烟边聊天,前者并未促成后者一样,这才是事实,才合乎科学。
  在我有限的媒体浏览中,应当承认,直接褒扬吸烟功能者尚少,但客观描述从而间接容忍吸烟者则多。你看某报记述中国天元赛上聂卫平和马晓春团队的对决文章。描摹现场,刻画人物,挖掘历史,寓情于景,文章寫得生动。煞风景的是,一篇好文章,却拿香烟做道具,诸如“泡杯咖啡点支烟,二老豪情再对决”,“聂老点上一支烟,一星火光在指尖明灭交替”。再如稍早些,某报刊专访刘欢,文章本身立意、表述皆好,凸显出一个优秀歌星的特质。可惜,文章配发的照片,是一个气定神闲、手持烟斗的刘欢形象。还读到回忆作家史铁生的文章:“在那些年的地坛公园,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点着一根烟,悠然地阅读。那是作家史铁生。”也有索性将镜头对准名人烟瘾的,一篇采写资深导弹专家贺麓成的文章就有“他嗜烟,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茶几上放着好几包烟”的记述。
  一篇又一篇,“名人烟”不绝如缕啊。探究缘由,仍坚守“抽烟提神、活跃大脑、有利思考”之类信条的恐怕已经不多,问题大抵不在生理学上迷糊,往往出在传播学的失守。
  什么“客观记述名人对于吸烟的嗜好,是中性表述,不表示本报赞成他吸烟”啦。做此表白,理当信其为真。可是,记述名人边工作边抽烟,于烟雾腾腾中发表哲理性或励志性谈话,你的旁白式批评却完全缺位,读者会模仿什么?会不会连好带孬,一股脑儿兼收并蓄?
  什么“某某名人确实烟不离手,吸烟成了他形象的标配,我照实记下也是忠于事实”啦。采写人物要真实,防失实,对的。但是,这不意味着记流水账,有闻必录,照搬事实。事实不可以添加,却可以减除,亦即可以筛选,将不合乎现代健康理念的习惯动作剔除。
  不因小人物而歧视,也不因名气大而吹捧。相反,现代传播工具的公平规则,对越是名气大的公众人物越要高标准、严要求。谁从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地位,也就理该由此经受异乎寻常的监督,其得,其失是相等的!碰上名人故事名人言谈,管它理念有无滞后、事情是否可笑,照样吹擂,一概揄扬,那就可能构成价值观走偏,负向引导民众了。
  一句话,名人崇敬须防盲目,切忌异化,以致把名人的脏、懒、赌,还有什么名人动粗、酒驾、出轨之类,统统奉若神明,“爱屋及乌”,是一种过分,委实要不得。那么,爱名人而及“烟”呢,就更是一种犯傻。
  佚名/图
其他文献
有一首著名的英语民歌,名字叫《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其中有两句是:说出不用嘴说,听到不用耳听。一句中国俗话与此异曲同工: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说,你什么都没说,但什么都说清楚了,用的就是沉默这种特殊的语言。  那么,沉默是一种什么语言呢?  有时是睿智的语言。机舱内,一对妙龄男女正在激烈争吵。男孩说:“你胡搅蛮缠。”女孩说:“你薄情寡义。”你来我往,无止无休。旁
期刊
摆在案头的是谢德新旧体诗新著《红楼人物癸巳诗》。该著由三辑组成:第1辑《红楼梦》人物咏,计104首,包括“十二金钗”“十二丫环”“十二贾氏”在内的《红楼梦》多数重要人物跃然纸上;第2辑癸巳诗抄(上),计78首,管窥大西北风光及历史文人之情状;第3辑癸巳诗抄(下),计81首,间或忆及童年,间或谈及创作理想,间或笔写名山大川,所思所想令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  掩卷沉思,思绪如潮:对于今人来说,采用七
期刊
印象中,李敬泽素以灵动犀利、精细别致的文学评论为人们高度关注。他的新书《青鸟故事集》却突破文本界限,通过爬梳历史文献,将细密的知识、考据与想象、幻想混杂在一起,编织出逝去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以及它背后那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温情与敬意,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并对他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李敬泽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致理想读者》《河边的日子》等
期刊
春节时,一天早晨又收到4条微信。与前几天差不多,无非是一些祝词。人家祝我,我自然要回祝。  第一条微信是我的文友发来的。20年来,他已经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但无一部出版。不过,他丝毫不泄气,不改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初心。我也劝过他,建议他像我一样写点短小的文章,他哪里肯听?这时,我给他的回祝信是“祝你心想事成”。  第二条微信是亲戚家的孩子发来的。他今年考大学,想考北大清华。说实话,据我的观察,这孩
期刊
俗尘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真是够俗的。  俗是寻常,不高级,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尘是低微,尘埃尘土,没人待见,没人稀罕。  俗尘既是弱小的个体,又是宽广的世面。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粒俗尘,我们又都活在俗尘的世界里。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到他自诩为太阳,然而太阳又是什么?依旧是一粒粒俗尘的组合。  尼采无论在学术上多么有建树,在哲学史甚至人类史上多么有影响,终究,他仍然還是一粒俗尘。 
期刊
因为家中添丁进口,我们只好搬家租住大一点的房子。  原来住了九年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筒子楼,每层东西各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起来一层六十多户人家。走廊一侧是各家各户的客厅和厨房的窗子,另一侧是整个楼的回字形的天井。从走廊的一头望过去,幽深得似乎看不到尽头,长长的一串人家就像一个藤上蔓生出的枝桠。楼道里的窗子没有几扇是完整的,一到冬天,窗子在寒风中被咣当咣当地撕来扯去,冷风呼呼地往楼道里灌。
期刊
买了几只螃蟹回乡,带给父母。父亲从他的木工小屋里出来,满头满身的木屑,和过去一样懒得抖。坐在躺椅上,我们聊天。我忙着给蟹拍照,发朋友圈,议论蟹价。突然对视,发现父亲老了!  那双眼有点浑浊,有点茫然,真的是一双老人的眼睛!  父亲应该不会老啊!古稀之年他还常常孩子气,去哪儿都要求母亲跟着,母亲去哪儿他也得跟着,总是在母亲的沉稳和聪慧下,活得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如果去买东西,父亲喜欢和店主聊天、玩笑
期刊
□大汉奸汪精卫成立日伪政府时,钱钟书曾云:“天底下除了向日葵,再没有比他们更亲日的人或东西了。”  □当错误发生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仿佛这个社会不包括他自己似的。  □有病去问一个医生,心里很踏实;去问两个医生,你就糊涂了。  □有一种“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论,认为一个指头出了问题,九个指头都是好的,一个指头的问题无关大局,甚而大赞九个指头,掩盖一个指头的问题。其实,十指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今年第2期原创版《造屋不如树人》后,感叹不已。  晚清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是何等的聪明,“大智慧”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为何年老后还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的府第呢?  联想到当今,很多“出事”的官员,不能说他们能力不强、智慧不高,但大都在“造屋”与“树人”方面栽了跟头,他们心中的天平倾向“造屋”,而忽略了“树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位上”时为子女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忽视了道
期刊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