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怪,一些1加1等于2的事情,碰上名人也打折扣。譬如纯净空气,全民控烟,媒体报道轰轰烈烈,于法于理势在必然。但是,却有“控而未严”的所在,即版面上、镜头中时不时冒出“名人烟”。
休得羡慕嫉妒恨,我懂。媒体推出的名人通常是一方之秀,铮铮闪亮,理当致敬。但是连带着对他手上的香烟也肃然起敬,可乎?
记得读过一篇回忆文化前辈杜宣的文章。杜老,传奇人生,大智大勇,德才俱崇,理该纪念。回忆文章也绘声绘色、如见其人。然而,文中不厌其详地忆述杜宣嗜好吸烟和收藏烟斗,由此渲染吸烟的正面功能,从讲述斯大林“每当德国法西斯部队溃不成军时,这位大元帅准会衔着烟斗和兵团将领微笑着制定下一步歼灭德军的计划”,到褒扬“杜宣也是这样,那‘抗战牌’(烟斗)给他以灵感,给他以兴奋,陪伴着他在抗日救亡战线上写出很多宣传抗日的文章,排出很多抗战戏剧”。
杜宣写出优秀抗战作品,警顽立懦,确实了不起。他老人家大概也确曾边吸烟边写作。但是,吸烟归吸烟,写作归写作,吸烟绝不可能是他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两者没有因果关系。犹如我们身边那些“老烟枪”,边吸烟边行走、边吸烟边聊天,前者并未促成后者一样,这才是事实,才合乎科学。
在我有限的媒体浏览中,应当承认,直接褒扬吸烟功能者尚少,但客观描述从而间接容忍吸烟者则多。你看某报记述中国天元赛上聂卫平和马晓春团队的对决文章。描摹现场,刻画人物,挖掘历史,寓情于景,文章寫得生动。煞风景的是,一篇好文章,却拿香烟做道具,诸如“泡杯咖啡点支烟,二老豪情再对决”,“聂老点上一支烟,一星火光在指尖明灭交替”。再如稍早些,某报刊专访刘欢,文章本身立意、表述皆好,凸显出一个优秀歌星的特质。可惜,文章配发的照片,是一个气定神闲、手持烟斗的刘欢形象。还读到回忆作家史铁生的文章:“在那些年的地坛公园,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点着一根烟,悠然地阅读。那是作家史铁生。”也有索性将镜头对准名人烟瘾的,一篇采写资深导弹专家贺麓成的文章就有“他嗜烟,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茶几上放着好几包烟”的记述。
一篇又一篇,“名人烟”不绝如缕啊。探究缘由,仍坚守“抽烟提神、活跃大脑、有利思考”之类信条的恐怕已经不多,问题大抵不在生理学上迷糊,往往出在传播学的失守。
什么“客观记述名人对于吸烟的嗜好,是中性表述,不表示本报赞成他吸烟”啦。做此表白,理当信其为真。可是,记述名人边工作边抽烟,于烟雾腾腾中发表哲理性或励志性谈话,你的旁白式批评却完全缺位,读者会模仿什么?会不会连好带孬,一股脑儿兼收并蓄?
什么“某某名人确实烟不离手,吸烟成了他形象的标配,我照实记下也是忠于事实”啦。采写人物要真实,防失实,对的。但是,这不意味着记流水账,有闻必录,照搬事实。事实不可以添加,却可以减除,亦即可以筛选,将不合乎现代健康理念的习惯动作剔除。
不因小人物而歧视,也不因名气大而吹捧。相反,现代传播工具的公平规则,对越是名气大的公众人物越要高标准、严要求。谁从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地位,也就理该由此经受异乎寻常的监督,其得,其失是相等的!碰上名人故事名人言谈,管它理念有无滞后、事情是否可笑,照样吹擂,一概揄扬,那就可能构成价值观走偏,负向引导民众了。
一句话,名人崇敬须防盲目,切忌异化,以致把名人的脏、懒、赌,还有什么名人动粗、酒驾、出轨之类,统统奉若神明,“爱屋及乌”,是一种过分,委实要不得。那么,爱名人而及“烟”呢,就更是一种犯傻。
佚名/图
休得羡慕嫉妒恨,我懂。媒体推出的名人通常是一方之秀,铮铮闪亮,理当致敬。但是连带着对他手上的香烟也肃然起敬,可乎?
记得读过一篇回忆文化前辈杜宣的文章。杜老,传奇人生,大智大勇,德才俱崇,理该纪念。回忆文章也绘声绘色、如见其人。然而,文中不厌其详地忆述杜宣嗜好吸烟和收藏烟斗,由此渲染吸烟的正面功能,从讲述斯大林“每当德国法西斯部队溃不成军时,这位大元帅准会衔着烟斗和兵团将领微笑着制定下一步歼灭德军的计划”,到褒扬“杜宣也是这样,那‘抗战牌’(烟斗)给他以灵感,给他以兴奋,陪伴着他在抗日救亡战线上写出很多宣传抗日的文章,排出很多抗战戏剧”。
杜宣写出优秀抗战作品,警顽立懦,确实了不起。他老人家大概也确曾边吸烟边写作。但是,吸烟归吸烟,写作归写作,吸烟绝不可能是他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两者没有因果关系。犹如我们身边那些“老烟枪”,边吸烟边行走、边吸烟边聊天,前者并未促成后者一样,这才是事实,才合乎科学。
在我有限的媒体浏览中,应当承认,直接褒扬吸烟功能者尚少,但客观描述从而间接容忍吸烟者则多。你看某报记述中国天元赛上聂卫平和马晓春团队的对决文章。描摹现场,刻画人物,挖掘历史,寓情于景,文章寫得生动。煞风景的是,一篇好文章,却拿香烟做道具,诸如“泡杯咖啡点支烟,二老豪情再对决”,“聂老点上一支烟,一星火光在指尖明灭交替”。再如稍早些,某报刊专访刘欢,文章本身立意、表述皆好,凸显出一个优秀歌星的特质。可惜,文章配发的照片,是一个气定神闲、手持烟斗的刘欢形象。还读到回忆作家史铁生的文章:“在那些年的地坛公园,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点着一根烟,悠然地阅读。那是作家史铁生。”也有索性将镜头对准名人烟瘾的,一篇采写资深导弹专家贺麓成的文章就有“他嗜烟,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茶几上放着好几包烟”的记述。
一篇又一篇,“名人烟”不绝如缕啊。探究缘由,仍坚守“抽烟提神、活跃大脑、有利思考”之类信条的恐怕已经不多,问题大抵不在生理学上迷糊,往往出在传播学的失守。
什么“客观记述名人对于吸烟的嗜好,是中性表述,不表示本报赞成他吸烟”啦。做此表白,理当信其为真。可是,记述名人边工作边抽烟,于烟雾腾腾中发表哲理性或励志性谈话,你的旁白式批评却完全缺位,读者会模仿什么?会不会连好带孬,一股脑儿兼收并蓄?
什么“某某名人确实烟不离手,吸烟成了他形象的标配,我照实记下也是忠于事实”啦。采写人物要真实,防失实,对的。但是,这不意味着记流水账,有闻必录,照搬事实。事实不可以添加,却可以减除,亦即可以筛选,将不合乎现代健康理念的习惯动作剔除。
不因小人物而歧视,也不因名气大而吹捧。相反,现代传播工具的公平规则,对越是名气大的公众人物越要高标准、严要求。谁从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地位,也就理该由此经受异乎寻常的监督,其得,其失是相等的!碰上名人故事名人言谈,管它理念有无滞后、事情是否可笑,照样吹擂,一概揄扬,那就可能构成价值观走偏,负向引导民众了。
一句话,名人崇敬须防盲目,切忌异化,以致把名人的脏、懒、赌,还有什么名人动粗、酒驾、出轨之类,统统奉若神明,“爱屋及乌”,是一种过分,委实要不得。那么,爱名人而及“烟”呢,就更是一种犯傻。
佚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