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心齐,泰山移。”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民族团结问题上非常重视人心的凝聚。人心是民族团结最大的政治,人心在,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集中到一点,就是聚人心、促团结。而且还走出去,迎进来,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情怀,天地从心,把人心引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简言之,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团结;人心;荔波经验
【作 者】丁苏安,广西民族大学教师,博士;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1-0001-0010
走进荔波,满目都是“红宝石”“绿宝石”的光芒,而追根朔源,这一切都是因为“磐石”的基础作用所致。红船广场铺地而塑,长约160多米的民族大团结浮雕就是一个象征,定格了荔波社会的和谐和安详。
走过了荔波的山山水水,穿过了荔波的村村寨寨,感受了荔波的和谐安详。当我们思考中国民族团结荔波的经验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人心齐,泰山移”的古话一下子映入脑海。是啊,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归根到底就是“人心齐”啊!
中国自古就讲人心。《孟子·滕文公下》云:“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这里的人心,即是“人的心地”。《易》亦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处的“人心”,则指“人的意愿和情感”。因此,人心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形象化表达,这层意义也常被一些学者称为“狭义的人心”,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观念化文化”[1]。古语所云:“人心齐,泰山移。”这是说只要人们心向一处,共同努力,就能发挥移动高山的巨大力量,克服任何困难。“人心齐,泰山移”是充分肯定人心的这种观念性文化的功能。《韩非子·功名》也云:“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这是说,人心仅次于天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民族团结问题上非常重视人心的凝聚。他说:“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3]可见,人心是民族团结最大的政治,人心在,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人心不在,必将是一盘散沙。所以,“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人心、促团结。
一、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
中国社会如果用颜色来表示,漫长的古代社会因为是皇权统治而呈黄色,战乱的民国社会因为是军阀统治而呈黑色,和平的当代社会因为是共产党领导而呈红色。
这个红色正是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形成的红色基因所决定的。从此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69年的奋发图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并开始强起来了。这一切成就,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4]所以,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之一就是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
在中国共产党的开天辟地中,荔波是块红色沃土,从大山深处走出了邓恩铭、蒙九龄等优秀的中华民族好儿女!正是他们谱写了荔波的红色革命史。
为了用红色历史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荔波县委和县政府把邓恩铭故居的建设放在红色教育的核心地位。
邓恩铭故居有两处,一处在荔波县城,一处在水甫村。
早年,邓恩铭的祖父为行医卖药方便,在城里买了一栋木房子,即今荔波县玉屏镇向阳路21号。这是一栋坐东朝西、四榀三间、当街而立的普通民房。邓恩铭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各级文物部门旋即拨款维修,举办复原陈列。1991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邓恩铭故居题词,胡锦涛、乔石等还亲临邓恩铭故居参观。但作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1年改建后,总面积仅180平方米,这种陈展面积小、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设施老化、实物破损、图片脱落等现状,已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荔波县投资11亿元,重新打造了邓恩铭故居陈列馆,对原有展馆进行修缮、扩建。现在开放的邓恩铭故居陈列馆新馆共三层,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其中一层、二层为邓恩铭烈士事迹固定陈列,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六个展厅、九个部分組成。陈展方式以实物、照片、绘画等为主,重点内容用模型、雕塑、场景复原、幻影成像等形式展现,辅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是集收藏文物、研究整理史料、展览传播为一体的陈列室。
此外,荔波县还启动了邓恩铭故居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内容包含邓恩铭广场、文化会馆、会议中心、档案馆、水族博物馆、民族团结广场等,形成了以邓恩铭故居为中心,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4A级旅游区,极大地发挥了其红色历史筑牢民族团结根基的功能。1
邓恩铭祖居在水甫村的房子,坐落在荔波通往周覃三都和九阡至榕江的山路旁,挑脚的人时有往来。邓恩铭出生以后,家有六七口人,生活艰难,祖母只得卖点“酸菜饭”营生。邓恩铭的父亲农忙在家耕种,农闲走村串寨行医。在旧社会,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文化落后,迷信盛行,信神信鬼不信药,邓恩铭的父亲东奔西跑,也找不了几个“盐巴钱”。后来,兄弟姐妹逐渐增多,加之乡间土匪横行,其父亲便将邓恩铭母子迁入城中。所以,水甫留下了邓恩铭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是荔波红色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 有意义的是水甫村水葩古寨是一个水族民居古寨,四周青山环绕,民居依山就势,整个村寨都是吊脚木房。水甫又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甫石板墓群、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邓恩铭祖居老宅等国家级名录。同时,拥有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水甫古建筑群,包括52栋杆栏式民居和73个杆栏禾仓(粮仓);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酿酒技艺、水族卯节等省级遗产名录。[5]为了更好地发挥水甫的红色文化的功能,作为与县城邓恩铭故居陈列馆不同的样态,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和推荐下,在全国150个被推介为2017“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村落之中,水甫村入选特色民俗村。
荔波不仅有中华民族的英雄代表,更留下了革命星火的印迹和记忆。
板寨,是红七师当年会师的地方,为贵州高原迎来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队伍,对贵州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红七师板寨会师为荔波革命史增添浓浓的一抹红色。还有黎明关,地处贵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社村接壤处,历来就是黔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要道,山陡崖悬,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抗日战争期间,黎明关成为贵州守军的天然屏障。1944年11月25日,日军第3师团步兵第34联队2000多人由广西川山镇社村进犯荔波,当日晚上,日军进攻黎明关,中国国民军97军199师587团团长周国仲率部奋起阻击入侵的日军,在黎明关上打响了贵州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黎明关鏖战激烈,虽未能击退日军,但延缓了日军进攻速度,破坏了日军会师都匀、占领贵阳、威胁重庆的计划。
荔波的红色历史是这里布依、水、苗、瑶等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成共同的信念和情感,牢不可破。人心文化恰恰是这个过程的集合体。[2]抓住荔波的红色文化,弘扬爱国教育,就是抓住了人心,就是抓住了民族团结的根基。
二、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
人靠自然而生存,自然却不靠人而生存,所以人对自然的态度构成生态文明的理念。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之所以丰富,就在于其“是族群之间和谐共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范例”。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世居此处各民族的共同守护,从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层面来看,更是县委和县政府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理性选择。尹德俊书记如是说:
荔波县在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县城及保护区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积极开展森林环境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大力实施了封山育林、九万大山造林、珠江防护、石漠化治理以及扶贫生态建设工程,这些举措使得荔波的天然面纱不被“篡改”。[6]
荔波的发展,说到底,离不开这抹“荔波绿”。荔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道路,即一方面與时俱进筑牢绿色屏障,坚决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依托生态优势,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重点发展山地旅游业、大健康医养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既为环境减负,又给生态增值。
确实,荔波这块地球绿宝石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和谐”!遗产地的生态环境是和谐的,因为和谐化育万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与自然更是展现了最质朴最原始的人地和谐,他们以朴素的原始自然崇拜精神护养这块土地的生态文明。更值得一提的是,各个不同族群之间,也是和谐的,长期以来共同守护这片美丽家园,他们已经难分彼此,和谐共荣。这种原始质朴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让荔波成为众人向往的“桃花源”。然而,发展是另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的问题。如何发展?如何处理发展和生态的关系?这是摆在荔波县委和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保护地球绿宝石的生态环境绝不意味着以贫穷和落后为代价,不扶贫、不发展、不实现各个民族共同利益的最大满足的生态保护是有弊端的。而更要警惕的是以生态为代价换得发展,那样的发展一定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在生态和发展的问题上,荔波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跟贵州近年来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工作思路一脉相承。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对贵州发展提出的重要指示内涵。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明确指示: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还是要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7]1
根据“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荔波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构建以绿色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申遗成功让荔波深刻认识到生态带给这方土地的惠利,更让荔波认识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责任。责任就是要保护好自然遗产地,加强生态教育和保护,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构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个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正是在荔波这块地球绿宝石生态文明的朴素表达。这种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做法,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有效地促进了荔波的民族团结。
三、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
扶贫本是荔波民族团结和谐的题中之义,自1980年胡耀邦同志对荔波瑶山的贫苦情况作出批示[8]51后,不仅揭开了荔波“两瑶”扶贫的序幕,也打响了全国扶贫战的第一枪,从此荔波的扶贫工作一直牵动着党中央和各族人民的心。对此,荔波县委和县政府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大政治任务,是全县上下的共同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鼓起发起总攻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打好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好政治责任。要抓好历史机遇,坚决肩负好光荣使命。要做到守土尽责,坚决应对好面临的严峻考验。”[9]决心“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0]。于是全县上下把扶贫攻坚与民族团结两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瑶山是贵州深度贫困的“三山”地区中的一个。“三山”指瑶山、月亮山和麻山,其中月亮山和瑶山都在荔波。深度贫困意味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扶贫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暖人心促团结,荔波在扶贫工作中推出了“六个一”的创新工作机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所谓“六个一”,是指“一户一策、一户一卡、一周一话、一月一访、一季一清、一月一查”的精准扶贫工作法。这个方法提高了扶贫效率、增强了干部信心、赢得了群众认可,进一步理清了精准扶贫的工作和责任链条,量化脱贫目标,统一帮扶方式,規范操作标准,简化工作流程,让干部和群众知目标、懂环节、会操作、有方法,凝聚起干群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闯出了一条干群齐心克难攻坚的脱贫新路。
以“六个一”为基本工作方法,荔波开展了易地脱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元化扶贫工作思路,收到了成效,发展了经济,温暖了人心。
以生态移民扶贫为例。荔波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交通不便,面临着“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荔波创造性地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深山、石山区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也还生态于大山,减少人为的因素对喀斯特森林的破坏。可以说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举措。
为了攻下易地搬迁这块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荔波按照“十三五”规划计划搬迁15181人,建12个安置点,分三年完成(2016~2018年)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按照“六个一”工作法,即每户制定一套脱贫方案、每户制作一张扶贫小卡片(帮扶明白卡)、每周拨打一次亲情电话、每月走访一次贫困户、每季度完善一次收支台账、每月进行一次工作督查,在具体工作推进中以“五个坚持”1贯穿始终,聚焦对象识别、工程建设、创业就业、易地搬迁扶贫“五个三”2政策、后续扶持等,多措并举,着力“七强化、七落实”,正如尹德俊书记所说: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3。一句话,精准扶贫就是聚焦所有民族脱贫,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从而一战到底,牢牢地抓住了温暖人心的生态移民扶贫攻坚。
再以教育扶贫为例。为什么教育要在荔波特别是贫困的地区优先发展?尹德俊书记在访谈中说到:
如果你读了小学,可能还是回到贫困状态;如果读了中学,特别是技校,就会改变,就可以就业了嘛,就不能回去了,你的下一代就不可能重复你的故事了,那么上了大学,就更加不可能回去了。所以我们在教育这一块投入还是蛮大的。③
通过教育来扶贫,就要优先发展教育。荔波为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贵州教育脱贫“春风行动”的政策,充分发挥贵州省优质学校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贵州省多所名校与荔波县内学校进行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帮扶力度。2018年3月14日,贵州教育脱贫“春风行动”扶智荔波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在启动仪式上,贵州省内多校与荔波县内19所学校进行一对一签约仪式,涵盖幼儿园、初中、高中等全学段。[11]
与此同时,开展“教育脱贫一批”、能助尽助的资助行动。如朝阳洪江的马丽华为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覃智婉争取春晖计划扶持,送她到北京就读初高中;马丽华还与板麦村的驻村干部配合,联系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把家庭困难、辍学务工的何万达、何万豪两位同学送到该校免费就读。通过这样的行动,助力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学子完成学业,实现教育扶贫。
贫困是大自然馈赠于荔波天地人和生态之美的同时,带给荔波的切肤之痛。脱贫致富是荔波各族人民的愿景,也是荔波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心和党心在此达成一致。《孟子·离娄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扶贫攻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温暖人心,才能促进民族团结安天下。
四、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
旅游在国际上被称为“朝阳产业”。在全世界都在打造“旅游目的地”之时,“旅游目的地”又如何建构呢?其与民族团结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考察中宣传部雷达部长说,荔波有五张名片:山水文化有世界自然遗产地,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民族文化有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瑶族,多元文化构成了荔波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红色文化有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出生地,以及一些革命先驱和黎明关战役、红军会师旧址板寨等很多红色遗迹;科普文化有茂兰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区域,是世界级的生物多样性样板区域;康养文化有年均气温18℃、每立方米富氧离子最高达到18万单位得天独厚的养生环境。这五张名片形成的优势,足以支持荔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1荔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战略。
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荔波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意义重大,正如尹德俊书记所言:“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对荔波的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使县域内众多景区景点处处开花,旅游井喷式发展,更是要通过旅游这个核心,推动全域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把产业带动起来,让环境优美起来,使人民社会水平和幸福感提高起来,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12]确实,依托旅游富裕起来的荔波各族人民,意识到民族团结的意义和功能,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见旅游发展能带动经济增长,更能归聚人心。
荔波梦柳布依风情小镇就是实施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的典型。这个生态移民小镇位于瑶山瑶族乡,紧邻大小七孔5A级景区,区位优势明显,是荔波县提质扩容移民搬迁重点项目,按照3A级旅游景区进行规划,独具民族特色。2015年12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安置了高桥村、红光村等12个村民小组整体搬迁来的群众共345户1072人,其中易地移民搬迁群众99户345人。荔波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借着政策的东风,把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往交通便捷的城镇边上、景区边上搬,这些发展起来的小城镇融入荔波布依、水、苗、瑶四大民族的服饰、餐饮、建筑等文化,提升荔波旅游体验感,吸引商业入驻和更多游客,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反过来又促进了荔波的全域旅游,形成了良性循环。2018年“十·一”黄金周第一天,荔波就接待游客11.29万人次,比2017年同期增长30.18%;旅游收入0.97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32.46%。更有意义的是“十·一”黄金周期间,央视CCTV-1、CCTV-7、CCTV-13、《新闻联播》《玩转乡村·十一特辑》《乡土》等栏目陆续播报荔波旅游的盛况。更重要的是客源地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以两广、川渝和贵州为主,现在扩展到长三角和北方地区,2极大地拓展了荔波各民族与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若从荔波民族团结经验的层面思考,从依托地利之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到结合红色基因发展革命文化旅游,再到挖掘民族文化因子发展多彩民族风情旅游,打造荔波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让旅游惠及各族人民,从而使参与到全城旅游中的各族人民在视野不断扩大中,更加认识到民族团结的珍贵,也更加深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认同感。因此,全域旅游聚集各民族的人心,有效地促进了荔波的民族团结。 五、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
民族之间的边界往往在文化上呈现,最易显现的一是民族服饰,二是民族节日。
在荔波,布依、水、苗、瑶、汉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瑶族三个支系族群的服饰各有千秋),又都有本民族独享的节日。过去,荔波的布依、水、苗、瑶、汉各有自己相对封闭的聚居区域,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往往“老死不相往来”,文化边界鲜明。而今朝,交通便利,易地移民,物流畅通,旅游兴起,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空前发达,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构成了荔波多彩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荔波多彩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这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的共享共欢上,从而有效地沟通了人心,促进了民族团结。
改革开放以来,大开放促大交流,大交流促大互動,极大地加深加宽了荔波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过去过节是各过各的,现在过节成了各民族共享的联欢节。
以布依歌节为例,布依歌节过去称为“六月六”,相传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每当“六月六”的到来,布依族的年轻男女们就会聚在一起举行对歌比赛,情投意合的单身男女就会互相交换信物,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成熟以后,男方就会拿着女方给的信物到女方家里去提亲。后来,“六月六”不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互相传情,而成了所有布依族人相聚狂欢的日子,现今更是成了荔波各民族共享的联欢节之一。如荔波小七孔镇联山湾的布依歌节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启幕。联山湾位于小七孔镇境内,距小七孔景区西大门10公里,是布依族的聚居地。这个典型的依山傍水式田园村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被文化人誉为“一幅山水相依、山青水绿,人居和谐、男耕女织,悠然自在、生活富足,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13]。
荔波各族人民在节日中打破了边界,在文化交流的沟通中加深了了解和认同,增强了团结。不仅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如此,水族的卯节、大土苗族的跳苗节、瑶山瑶族的陀螺节等民族节日都亦如此。
值得一提的还有集中体现多彩文化沟通人心的《水韵樟江》实景演出,分“序《樟江谣》”“布依风韵”“水族密语”“苗风婀娜”“瑶山豪意”五个篇章,突出体现了荔波民族文化积淀和传承,充分展现了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是荔波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提炼和再现,展示了荔波的风情、风物和风貌。这台融入了布依、水、苗、瑶文化和风俗的《水韵樟江》,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个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体验,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于一台,展演着布依、水、苗、瑶千百年凝聚的文化之魂,更重要的是作为多元民族文化殿堂的荔波,文化是布依、水、苗、瑶等不同民族守护的共同精神家园,保护多元文化,文化共存共荣,最终沟通的是人心,守住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六、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
欧阳修《诲学说》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习近平同志说:“人的力量在心上。”[3]“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如何争取人心促团结?必须以教育为本。德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斯普朗格提出“教育是文化过程”的重要命题,即把教育当作是通过“摄取吸收文化价值,体验陶冶多维的人,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14]190来实现其文化过程的思想,说明了教育在养育人心上的价值和作用。荔波的民族团结离不开教育,是以教育为根本之所在。
荔波是个人口小县,基础较为薄弱,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然而本着“穷县办大教育,小县办强教育”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荔波教育事业进入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县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升,高中教育后发赶超,中考、高考成绩逐年攀升稳居全州前列,全县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荔波在全州率先实现“两基”验收,2005年“两基”和“普实”顺利通过国家的复查和验收,2009年作为贵州省六个受检县之一接受“两基”国检,2012年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评估验收,2015年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省级评估验收,同时是全州第一个率先实现“新两基”的县。2016年4月,贵州省教育厅再次制定帮扶荔波脱贫攻坚三年计划,优质教育更是惠及全县千千万万个家庭,荔波教育正绽放绚丽的光彩。
其一,学前教育迅猛发展。1997年,荔波仅有县幼、朝阳、茂兰、甲良、时来、菜园6所幼儿园,在园幼儿593人。截至2016年,全县有独立公办幼儿园28所,实现了乡乡都有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并有9所村级幼儿园投入使用。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88.6%,超贵州省平均值8个百分点,在园在班幼儿6875人,全县幼儿教师254人。通过贵州第一个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计划,多方筹措资金,新建15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完成了迁建荔波一幼,新建荔波二、三幼等一批州级示范园。
其二,义务教育巩固提升。投入17447.2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宿舍、食堂、浴室、教师公租房等项目;投入1800万元对中小学校实施校园大变脸;投资1404.5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实验仪器、图书,“班班通”等。目前,所有初中和完小已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9台,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6台。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途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布局进一步科学合理,薄弱学校得到加强,实现了中小学校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其三,高中教育全面推进。1997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452人,12个教学班,专任教师35人,是个典型的“小、少、精”学校。2016年,荔波高级中学在校生4360人、72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50人,学生规模数翻了近10倍。2003年12月学校顺利被评为“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6年全县参加高考1694人,二本以上上线1026人(理工类741人,文史类285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比上年增加244人;上线率60.57%,比上年提高17.98个百分点。其中,上600分的考生27人(理工类17人,文史类10人),比上年增加22人;一本上线299人(理工类240人,文史类59人),比上年增加87人,上线率17.6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二本上线727人(理工类501人,文史类226人),比上年增加162人,上线率42.92%,比上年提高11.87个百分点。 其四,职业教育突飞猛进。中职学生数由当年311人发展到3332人,教师由当年37人发展到156人。利用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教育“9+3”计划、中职学校“百校大战”等项目,通过省级项目资金、银行贷款、企业垫资,建成学生食堂、室内体育馆、教学实训楼、汽修实训基地及3D模拟导游实训室等,投资170万元添置的荔波高级中学教学设备和450万元中职校的汽修、电子等专业的实训设备全部到位投入使用,中职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成为全州乃至全省学校建设的典范。
教育为本,教育质量是核心,教师是关键。荔波通过“传、帮、带”助教师发展。2017年3月24日至25日,“贵州省乡村教师培训整乡推进项目”第三次送培荔波活动在佳荣镇、瑶山乡、黎明关乡、荔波高级中学开展。与此同时,荔波还通过派遣教师到省内外参加培训,观摩名师示范课;选派校长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校挂职学习;选派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邀请名师名家到县作讲座、上示范课、作报告;组织开展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课改标兵、十佳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举办“校长、教导主任论坛”“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等,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展示锻炼的平台;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材关”考试,全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好,教育就会好。教育好,才能养育人心促民族团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真正养育人的是教育,可以说是一方教育养一方人。正是,教育为本养育人心,荔波从教育的层面促进了民族团结。
七、面向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虽然可细分为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等方面,但归根到底,集中到一点,则是面向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地处贵州大山深处,20多年前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荔波,虽地处中国西南一隅,但凭借大自然馈赠的“绿宝石”,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可以说申遗过程正是荔波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培育了荔波的世界视野和情怀,也增强了荔波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
(一)走出去:荔波的世界视野
水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水书走向了世界。水书是水族先民在远古的生产中创制的一种独特文字,千百年来,传承至今,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国际上有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先后到贵州水族地区实地采访,上述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收藏有水书,标志着他们对水书的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水书被世界所关注。佳荣镇的水书先生潘帮强说:“现在不但国内的中央电视台拍水书文化,国际宣传片也开始关注水书文化,连俄罗斯等国外的也到访我家里。我相信,水书一定能够走向世界。”1神秘的水书,吸引了国际学者,进入世界文字研究的领域。
走出去的还有“陀螺王子”和瑶族的“打陀螺”。瑶山瑶族陀螺竞技,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陀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一个重要比赛项目,荔波瑶山陀螺队一直代表贵州省出席各类赛事,南征北战,屡创佳绩,可说是无战不胜。2016年,荔波瑶族陀螺教师谢友明和谢勐因身怀绝技而被选中,成为中国出访意大利的代表,参加卡蒂国际传统街头游戏艺术节。他俩是贵州黔南的唯一代表。艺术节活动在意大利维罗纳隆重上演,谢友明和谢勐倾情献艺陀螺绝活,只见红色陀螺换着花样在左右手掌上、指尖上甚至额头上飞速旋转、跳跃,一招一式无不让人称奇,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技艺引来众多意大利市民的围观,有的观众不时用手机拍照录制视频。当场互动教学更是聚集人气,几名意大利孩子和他们学习打陀螺技巧,虽然语言不通,但孩子们显然对东方民族的陀螺绝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小陀螺也迈出国门,引起国际的关注。
(二)迎进来:荔波的世界情怀
在世界视野和情怀之下,荔波开始着眼大格局,从文化、体育到旅游、节庆都努力走国际化的路线。
从“养在深山”到“打开山门”,荔波站在世界的高度走国际化。2016年7月18日,著名意大利球星罗伯特·巴乔、弗朗哥·巴雷西、保罗·罗西等抵达荔波,这是荔波开展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一次尝试,也是荔波旅游走向國际化的开端。荔波注重对外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国际性的活动。这体现的是荔波打开山门,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诉求。荔波每年举办全国性、国际性节会项目10余个,主要有“全国陀螺邀请赛”“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活动”“中国西部全面小康论坛”“中国·荔波跳绳国际公开赛暨全国跳绳联赛分站赛”“中国·荔波遗产地国际山地户外自行车赛大众组比赛”“中国(荔波)西部全面小康论坛暨首届全国民宿旅游发展峰会”“国际猛牛争霸赛”“中国荔波国际儿童动漫节”“中国·荔波县月亮山徒步露营节”“大师杯国际街舞挑战赛”,等等。荔波国际化的程度如何,以2018年8月6日在荔波拉开大幕的国际街舞挑战赛为例,据《荔波新闻》报道,这次比赛,共有来自世界各国及全国42个城市,近2000名舞者齐聚荔波,合力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街舞视听盛宴。[15]
在推广一系列国际化节会活动的时候,荔波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国际化的活动旨在把荔波推向世界。
荔波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满足;另一方面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在于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仅要有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要有国际性的交往交流交融。因为只有在国际视野中,才能反观中国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一体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能不余遗力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在交往中建立互信,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的工作中,荔波经验的核心是抓住了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不仅以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以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以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以全域旅游凝聚人心、以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以教育为本养育人心,而且还走出去,迎进来,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情怀,天地从心,把人心引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为民族团结注入了崭新的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方立明,奚从清.凝聚人心的几个本质性问题[J].理论月刊,2014(7).
[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OL].(2014-09-30)[2019-10-12].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2014-09/30/content_33657111_2.htm.
[3] 习近平: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N/OL].(2017-06-09)[2019-10-1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09/c40531-29329154.html.
[4]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N/OL].(2014-06-30)[2019-10-12].http://www.gov.cn/xinwen/2014-06/30/content_2710225.htm.
[5] 吴正光.全面保护邓恩铭故居[J].理论与当代,2011年(5).
[6] 尹德俊,博雅.将荔波遗产资源管好用足[J].世界遗产,2016(5).
[7] 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研究编写组.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
[8] 王国平,何正光,何羡坤.二十八年“两瑶”扶贫攻坚战[G]//荔波县政协文史委员会.荔波瑶族.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 潘延鑫,覃宏倩.中共荔波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召开:尽锐出战,发起总攻,坚决夺取荔波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EB/OL].(2018-07-16)[2019-10-14].http://www.libo.gov.cn/xwdt/spxw/201807/t20180717_6645792.html.
[10] 蒙莎莎.荔波县委中心学习组召开第三次集中学习研讨会提出:推进精准扶贫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荔波[N].黔南日报,2016-09-21(005).
[11] 贵州教育“春风行动”名校接对帮扶荔波[N/OL].(2018-03-14)[2019-10-14].http://gz.cri.cn/20180314/ca0158a9-3485-1dc5-8ae9-79338918f89e.html.
[12] 王莉,邓钺洁,董琳玲.全域旅游绿意浓,满目苍翠步步景——荔波生态建设助推旅游大发展[EB/OL].(2016-07-18)[2019-10-12].http://www.libo.gov.cn/xwdt/spxw/201710/t20171016_6644620.html.
[13] 关于田园风光的作文挖掘布依民族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N/OL].[2019-10-17].http://www.picture2arts.com/OilPaintingInfo/2635.html.
[14]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5] 蒙莎莎,莫良盘,卢娜娜,覃宏倩.一场精彩的街舞盛宴[EB/OL].(2018-08-15)[2019-10-17].http://www.libo.gov.cn/xwdt/spxw/201808/t20180821_6645864.html.
UNITE PEOPLE'S HEART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OR THE CHINESE
NATION:Libo Experience Research on Chinese National Unity
Ding Su'an, Xu Jieshun
Absrtact:"Whe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re united, and the mountains shall move". President 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hesion of "people's heart" on the issue of Chinese national unity. The "People's Heart" is the greatest politics of national unity. With one heart,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can unite together. The experience of national unity in Libo coun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red gene build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isturize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poverty alleviation warm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tourism in the whole region gathers people's heart to promotes unity, the colorful culture communicate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and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nurture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The focus is to gather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 unity. Moreover, it also brought "people's heart" to the height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by "reaching out" and "welcoming in" with the vision and feelings facing the world. In short, the national unity experience of Libo County concentrated to one point, which is to unite people's heart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national unity; people's heart; Libo experience
〔責任编辑:俸代瑜〕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团结;人心;荔波经验
【作 者】丁苏安,广西民族大学教师,博士;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1-0001-0010
走进荔波,满目都是“红宝石”“绿宝石”的光芒,而追根朔源,这一切都是因为“磐石”的基础作用所致。红船广场铺地而塑,长约160多米的民族大团结浮雕就是一个象征,定格了荔波社会的和谐和安详。
走过了荔波的山山水水,穿过了荔波的村村寨寨,感受了荔波的和谐安详。当我们思考中国民族团结荔波的经验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人心齐,泰山移”的古话一下子映入脑海。是啊,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归根到底就是“人心齐”啊!
中国自古就讲人心。《孟子·滕文公下》云:“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这里的人心,即是“人的心地”。《易》亦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处的“人心”,则指“人的意愿和情感”。因此,人心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形象化表达,这层意义也常被一些学者称为“狭义的人心”,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观念化文化”[1]。古语所云:“人心齐,泰山移。”这是说只要人们心向一处,共同努力,就能发挥移动高山的巨大力量,克服任何困难。“人心齐,泰山移”是充分肯定人心的这种观念性文化的功能。《韩非子·功名》也云:“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这是说,人心仅次于天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民族团结问题上非常重视人心的凝聚。他说:“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3]可见,人心是民族团结最大的政治,人心在,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人心不在,必将是一盘散沙。所以,“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人心、促团结。
一、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
中国社会如果用颜色来表示,漫长的古代社会因为是皇权统治而呈黄色,战乱的民国社会因为是军阀统治而呈黑色,和平的当代社会因为是共产党领导而呈红色。
这个红色正是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形成的红色基因所决定的。从此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69年的奋发图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并开始强起来了。这一切成就,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4]所以,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之一就是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
在中国共产党的开天辟地中,荔波是块红色沃土,从大山深处走出了邓恩铭、蒙九龄等优秀的中华民族好儿女!正是他们谱写了荔波的红色革命史。
为了用红色历史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荔波县委和县政府把邓恩铭故居的建设放在红色教育的核心地位。
邓恩铭故居有两处,一处在荔波县城,一处在水甫村。
早年,邓恩铭的祖父为行医卖药方便,在城里买了一栋木房子,即今荔波县玉屏镇向阳路21号。这是一栋坐东朝西、四榀三间、当街而立的普通民房。邓恩铭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各级文物部门旋即拨款维修,举办复原陈列。1991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邓恩铭故居题词,胡锦涛、乔石等还亲临邓恩铭故居参观。但作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1年改建后,总面积仅180平方米,这种陈展面积小、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设施老化、实物破损、图片脱落等现状,已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荔波县投资11亿元,重新打造了邓恩铭故居陈列馆,对原有展馆进行修缮、扩建。现在开放的邓恩铭故居陈列馆新馆共三层,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其中一层、二层为邓恩铭烈士事迹固定陈列,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六个展厅、九个部分組成。陈展方式以实物、照片、绘画等为主,重点内容用模型、雕塑、场景复原、幻影成像等形式展现,辅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是集收藏文物、研究整理史料、展览传播为一体的陈列室。
此外,荔波县还启动了邓恩铭故居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内容包含邓恩铭广场、文化会馆、会议中心、档案馆、水族博物馆、民族团结广场等,形成了以邓恩铭故居为中心,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4A级旅游区,极大地发挥了其红色历史筑牢民族团结根基的功能。1
邓恩铭祖居在水甫村的房子,坐落在荔波通往周覃三都和九阡至榕江的山路旁,挑脚的人时有往来。邓恩铭出生以后,家有六七口人,生活艰难,祖母只得卖点“酸菜饭”营生。邓恩铭的父亲农忙在家耕种,农闲走村串寨行医。在旧社会,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文化落后,迷信盛行,信神信鬼不信药,邓恩铭的父亲东奔西跑,也找不了几个“盐巴钱”。后来,兄弟姐妹逐渐增多,加之乡间土匪横行,其父亲便将邓恩铭母子迁入城中。所以,水甫留下了邓恩铭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是荔波红色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 有意义的是水甫村水葩古寨是一个水族民居古寨,四周青山环绕,民居依山就势,整个村寨都是吊脚木房。水甫又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甫石板墓群、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邓恩铭祖居老宅等国家级名录。同时,拥有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水甫古建筑群,包括52栋杆栏式民居和73个杆栏禾仓(粮仓);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酿酒技艺、水族卯节等省级遗产名录。[5]为了更好地发挥水甫的红色文化的功能,作为与县城邓恩铭故居陈列馆不同的样态,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和推荐下,在全国150个被推介为2017“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村落之中,水甫村入选特色民俗村。
荔波不仅有中华民族的英雄代表,更留下了革命星火的印迹和记忆。
板寨,是红七师当年会师的地方,为贵州高原迎来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队伍,对贵州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红七师板寨会师为荔波革命史增添浓浓的一抹红色。还有黎明关,地处贵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社村接壤处,历来就是黔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要道,山陡崖悬,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抗日战争期间,黎明关成为贵州守军的天然屏障。1944年11月25日,日军第3师团步兵第34联队2000多人由广西川山镇社村进犯荔波,当日晚上,日军进攻黎明关,中国国民军97军199师587团团长周国仲率部奋起阻击入侵的日军,在黎明关上打响了贵州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黎明关鏖战激烈,虽未能击退日军,但延缓了日军进攻速度,破坏了日军会师都匀、占领贵阳、威胁重庆的计划。
荔波的红色历史是这里布依、水、苗、瑶等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成共同的信念和情感,牢不可破。人心文化恰恰是这个过程的集合体。[2]抓住荔波的红色文化,弘扬爱国教育,就是抓住了人心,就是抓住了民族团结的根基。
二、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
人靠自然而生存,自然却不靠人而生存,所以人对自然的态度构成生态文明的理念。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之所以丰富,就在于其“是族群之间和谐共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范例”。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世居此处各民族的共同守护,从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层面来看,更是县委和县政府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理性选择。尹德俊书记如是说:
荔波县在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县城及保护区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积极开展森林环境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大力实施了封山育林、九万大山造林、珠江防护、石漠化治理以及扶贫生态建设工程,这些举措使得荔波的天然面纱不被“篡改”。[6]
荔波的发展,说到底,离不开这抹“荔波绿”。荔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道路,即一方面與时俱进筑牢绿色屏障,坚决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依托生态优势,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重点发展山地旅游业、大健康医养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既为环境减负,又给生态增值。
确实,荔波这块地球绿宝石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和谐”!遗产地的生态环境是和谐的,因为和谐化育万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与自然更是展现了最质朴最原始的人地和谐,他们以朴素的原始自然崇拜精神护养这块土地的生态文明。更值得一提的是,各个不同族群之间,也是和谐的,长期以来共同守护这片美丽家园,他们已经难分彼此,和谐共荣。这种原始质朴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让荔波成为众人向往的“桃花源”。然而,发展是另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的问题。如何发展?如何处理发展和生态的关系?这是摆在荔波县委和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保护地球绿宝石的生态环境绝不意味着以贫穷和落后为代价,不扶贫、不发展、不实现各个民族共同利益的最大满足的生态保护是有弊端的。而更要警惕的是以生态为代价换得发展,那样的发展一定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在生态和发展的问题上,荔波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跟贵州近年来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工作思路一脉相承。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对贵州发展提出的重要指示内涵。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明确指示: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还是要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7]1
根据“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荔波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构建以绿色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申遗成功让荔波深刻认识到生态带给这方土地的惠利,更让荔波认识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责任。责任就是要保护好自然遗产地,加强生态教育和保护,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构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个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正是在荔波这块地球绿宝石生态文明的朴素表达。这种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做法,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有效地促进了荔波的民族团结。
三、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
扶贫本是荔波民族团结和谐的题中之义,自1980年胡耀邦同志对荔波瑶山的贫苦情况作出批示[8]51后,不仅揭开了荔波“两瑶”扶贫的序幕,也打响了全国扶贫战的第一枪,从此荔波的扶贫工作一直牵动着党中央和各族人民的心。对此,荔波县委和县政府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大政治任务,是全县上下的共同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鼓起发起总攻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打好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好政治责任。要抓好历史机遇,坚决肩负好光荣使命。要做到守土尽责,坚决应对好面临的严峻考验。”[9]决心“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0]。于是全县上下把扶贫攻坚与民族团结两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瑶山是贵州深度贫困的“三山”地区中的一个。“三山”指瑶山、月亮山和麻山,其中月亮山和瑶山都在荔波。深度贫困意味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扶贫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暖人心促团结,荔波在扶贫工作中推出了“六个一”的创新工作机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所谓“六个一”,是指“一户一策、一户一卡、一周一话、一月一访、一季一清、一月一查”的精准扶贫工作法。这个方法提高了扶贫效率、增强了干部信心、赢得了群众认可,进一步理清了精准扶贫的工作和责任链条,量化脱贫目标,统一帮扶方式,規范操作标准,简化工作流程,让干部和群众知目标、懂环节、会操作、有方法,凝聚起干群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闯出了一条干群齐心克难攻坚的脱贫新路。
以“六个一”为基本工作方法,荔波开展了易地脱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元化扶贫工作思路,收到了成效,发展了经济,温暖了人心。
以生态移民扶贫为例。荔波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交通不便,面临着“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荔波创造性地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深山、石山区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也还生态于大山,减少人为的因素对喀斯特森林的破坏。可以说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举措。
为了攻下易地搬迁这块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荔波按照“十三五”规划计划搬迁15181人,建12个安置点,分三年完成(2016~2018年)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按照“六个一”工作法,即每户制定一套脱贫方案、每户制作一张扶贫小卡片(帮扶明白卡)、每周拨打一次亲情电话、每月走访一次贫困户、每季度完善一次收支台账、每月进行一次工作督查,在具体工作推进中以“五个坚持”1贯穿始终,聚焦对象识别、工程建设、创业就业、易地搬迁扶贫“五个三”2政策、后续扶持等,多措并举,着力“七强化、七落实”,正如尹德俊书记所说: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3。一句话,精准扶贫就是聚焦所有民族脱贫,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从而一战到底,牢牢地抓住了温暖人心的生态移民扶贫攻坚。
再以教育扶贫为例。为什么教育要在荔波特别是贫困的地区优先发展?尹德俊书记在访谈中说到:
如果你读了小学,可能还是回到贫困状态;如果读了中学,特别是技校,就会改变,就可以就业了嘛,就不能回去了,你的下一代就不可能重复你的故事了,那么上了大学,就更加不可能回去了。所以我们在教育这一块投入还是蛮大的。③
通过教育来扶贫,就要优先发展教育。荔波为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贵州教育脱贫“春风行动”的政策,充分发挥贵州省优质学校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贵州省多所名校与荔波县内学校进行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帮扶力度。2018年3月14日,贵州教育脱贫“春风行动”扶智荔波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在启动仪式上,贵州省内多校与荔波县内19所学校进行一对一签约仪式,涵盖幼儿园、初中、高中等全学段。[11]
与此同时,开展“教育脱贫一批”、能助尽助的资助行动。如朝阳洪江的马丽华为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覃智婉争取春晖计划扶持,送她到北京就读初高中;马丽华还与板麦村的驻村干部配合,联系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把家庭困难、辍学务工的何万达、何万豪两位同学送到该校免费就读。通过这样的行动,助力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学子完成学业,实现教育扶贫。
贫困是大自然馈赠于荔波天地人和生态之美的同时,带给荔波的切肤之痛。脱贫致富是荔波各族人民的愿景,也是荔波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心和党心在此达成一致。《孟子·离娄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扶贫攻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温暖人心,才能促进民族团结安天下。
四、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
旅游在国际上被称为“朝阳产业”。在全世界都在打造“旅游目的地”之时,“旅游目的地”又如何建构呢?其与民族团结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考察中宣传部雷达部长说,荔波有五张名片:山水文化有世界自然遗产地,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民族文化有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瑶族,多元文化构成了荔波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红色文化有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出生地,以及一些革命先驱和黎明关战役、红军会师旧址板寨等很多红色遗迹;科普文化有茂兰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区域,是世界级的生物多样性样板区域;康养文化有年均气温18℃、每立方米富氧离子最高达到18万单位得天独厚的养生环境。这五张名片形成的优势,足以支持荔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1荔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战略。
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荔波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意义重大,正如尹德俊书记所言:“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对荔波的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使县域内众多景区景点处处开花,旅游井喷式发展,更是要通过旅游这个核心,推动全域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把产业带动起来,让环境优美起来,使人民社会水平和幸福感提高起来,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12]确实,依托旅游富裕起来的荔波各族人民,意识到民族团结的意义和功能,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见旅游发展能带动经济增长,更能归聚人心。
荔波梦柳布依风情小镇就是实施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的典型。这个生态移民小镇位于瑶山瑶族乡,紧邻大小七孔5A级景区,区位优势明显,是荔波县提质扩容移民搬迁重点项目,按照3A级旅游景区进行规划,独具民族特色。2015年12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安置了高桥村、红光村等12个村民小组整体搬迁来的群众共345户1072人,其中易地移民搬迁群众99户345人。荔波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借着政策的东风,把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往交通便捷的城镇边上、景区边上搬,这些发展起来的小城镇融入荔波布依、水、苗、瑶四大民族的服饰、餐饮、建筑等文化,提升荔波旅游体验感,吸引商业入驻和更多游客,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反过来又促进了荔波的全域旅游,形成了良性循环。2018年“十·一”黄金周第一天,荔波就接待游客11.29万人次,比2017年同期增长30.18%;旅游收入0.97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32.46%。更有意义的是“十·一”黄金周期间,央视CCTV-1、CCTV-7、CCTV-13、《新闻联播》《玩转乡村·十一特辑》《乡土》等栏目陆续播报荔波旅游的盛况。更重要的是客源地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以两广、川渝和贵州为主,现在扩展到长三角和北方地区,2极大地拓展了荔波各民族与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若从荔波民族团结经验的层面思考,从依托地利之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到结合红色基因发展革命文化旅游,再到挖掘民族文化因子发展多彩民族风情旅游,打造荔波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让旅游惠及各族人民,从而使参与到全城旅游中的各族人民在视野不断扩大中,更加认识到民族团结的珍贵,也更加深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认同感。因此,全域旅游聚集各民族的人心,有效地促进了荔波的民族团结。 五、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
民族之间的边界往往在文化上呈现,最易显现的一是民族服饰,二是民族节日。
在荔波,布依、水、苗、瑶、汉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瑶族三个支系族群的服饰各有千秋),又都有本民族独享的节日。过去,荔波的布依、水、苗、瑶、汉各有自己相对封闭的聚居区域,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往往“老死不相往来”,文化边界鲜明。而今朝,交通便利,易地移民,物流畅通,旅游兴起,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空前发达,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构成了荔波多彩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荔波多彩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这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的共享共欢上,从而有效地沟通了人心,促进了民族团结。
改革开放以来,大开放促大交流,大交流促大互動,极大地加深加宽了荔波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过去过节是各过各的,现在过节成了各民族共享的联欢节。
以布依歌节为例,布依歌节过去称为“六月六”,相传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每当“六月六”的到来,布依族的年轻男女们就会聚在一起举行对歌比赛,情投意合的单身男女就会互相交换信物,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成熟以后,男方就会拿着女方给的信物到女方家里去提亲。后来,“六月六”不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互相传情,而成了所有布依族人相聚狂欢的日子,现今更是成了荔波各民族共享的联欢节之一。如荔波小七孔镇联山湾的布依歌节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启幕。联山湾位于小七孔镇境内,距小七孔景区西大门10公里,是布依族的聚居地。这个典型的依山傍水式田园村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被文化人誉为“一幅山水相依、山青水绿,人居和谐、男耕女织,悠然自在、生活富足,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13]。
荔波各族人民在节日中打破了边界,在文化交流的沟通中加深了了解和认同,增强了团结。不仅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如此,水族的卯节、大土苗族的跳苗节、瑶山瑶族的陀螺节等民族节日都亦如此。
值得一提的还有集中体现多彩文化沟通人心的《水韵樟江》实景演出,分“序《樟江谣》”“布依风韵”“水族密语”“苗风婀娜”“瑶山豪意”五个篇章,突出体现了荔波民族文化积淀和传承,充分展现了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是荔波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提炼和再现,展示了荔波的风情、风物和风貌。这台融入了布依、水、苗、瑶文化和风俗的《水韵樟江》,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个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体验,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于一台,展演着布依、水、苗、瑶千百年凝聚的文化之魂,更重要的是作为多元民族文化殿堂的荔波,文化是布依、水、苗、瑶等不同民族守护的共同精神家园,保护多元文化,文化共存共荣,最终沟通的是人心,守住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六、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
欧阳修《诲学说》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习近平同志说:“人的力量在心上。”[3]“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如何争取人心促团结?必须以教育为本。德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斯普朗格提出“教育是文化过程”的重要命题,即把教育当作是通过“摄取吸收文化价值,体验陶冶多维的人,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14]190来实现其文化过程的思想,说明了教育在养育人心上的价值和作用。荔波的民族团结离不开教育,是以教育为根本之所在。
荔波是个人口小县,基础较为薄弱,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然而本着“穷县办大教育,小县办强教育”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荔波教育事业进入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县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升,高中教育后发赶超,中考、高考成绩逐年攀升稳居全州前列,全县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荔波在全州率先实现“两基”验收,2005年“两基”和“普实”顺利通过国家的复查和验收,2009年作为贵州省六个受检县之一接受“两基”国检,2012年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评估验收,2015年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省级评估验收,同时是全州第一个率先实现“新两基”的县。2016年4月,贵州省教育厅再次制定帮扶荔波脱贫攻坚三年计划,优质教育更是惠及全县千千万万个家庭,荔波教育正绽放绚丽的光彩。
其一,学前教育迅猛发展。1997年,荔波仅有县幼、朝阳、茂兰、甲良、时来、菜园6所幼儿园,在园幼儿593人。截至2016年,全县有独立公办幼儿园28所,实现了乡乡都有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并有9所村级幼儿园投入使用。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88.6%,超贵州省平均值8个百分点,在园在班幼儿6875人,全县幼儿教师254人。通过贵州第一个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计划,多方筹措资金,新建15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完成了迁建荔波一幼,新建荔波二、三幼等一批州级示范园。
其二,义务教育巩固提升。投入17447.2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宿舍、食堂、浴室、教师公租房等项目;投入1800万元对中小学校实施校园大变脸;投资1404.5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实验仪器、图书,“班班通”等。目前,所有初中和完小已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9台,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6台。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途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布局进一步科学合理,薄弱学校得到加强,实现了中小学校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其三,高中教育全面推进。1997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452人,12个教学班,专任教师35人,是个典型的“小、少、精”学校。2016年,荔波高级中学在校生4360人、72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50人,学生规模数翻了近10倍。2003年12月学校顺利被评为“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6年全县参加高考1694人,二本以上上线1026人(理工类741人,文史类285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比上年增加244人;上线率60.57%,比上年提高17.98个百分点。其中,上600分的考生27人(理工类17人,文史类10人),比上年增加22人;一本上线299人(理工类240人,文史类59人),比上年增加87人,上线率17.6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二本上线727人(理工类501人,文史类226人),比上年增加162人,上线率42.92%,比上年提高11.87个百分点。 其四,职业教育突飞猛进。中职学生数由当年311人发展到3332人,教师由当年37人发展到156人。利用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教育“9+3”计划、中职学校“百校大战”等项目,通过省级项目资金、银行贷款、企业垫资,建成学生食堂、室内体育馆、教学实训楼、汽修实训基地及3D模拟导游实训室等,投资170万元添置的荔波高级中学教学设备和450万元中职校的汽修、电子等专业的实训设备全部到位投入使用,中职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成为全州乃至全省学校建设的典范。
教育为本,教育质量是核心,教师是关键。荔波通过“传、帮、带”助教师发展。2017年3月24日至25日,“贵州省乡村教师培训整乡推进项目”第三次送培荔波活动在佳荣镇、瑶山乡、黎明关乡、荔波高级中学开展。与此同时,荔波还通过派遣教师到省内外参加培训,观摩名师示范课;选派校长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校挂职学习;选派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邀请名师名家到县作讲座、上示范课、作报告;组织开展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课改标兵、十佳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举办“校长、教导主任论坛”“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等,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展示锻炼的平台;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材关”考试,全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好,教育就会好。教育好,才能养育人心促民族团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真正养育人的是教育,可以说是一方教育养一方人。正是,教育为本养育人心,荔波从教育的层面促进了民族团结。
七、面向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虽然可细分为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等方面,但归根到底,集中到一点,则是面向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地处贵州大山深处,20多年前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荔波,虽地处中国西南一隅,但凭借大自然馈赠的“绿宝石”,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可以说申遗过程正是荔波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培育了荔波的世界视野和情怀,也增强了荔波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
(一)走出去:荔波的世界视野
水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水书走向了世界。水书是水族先民在远古的生产中创制的一种独特文字,千百年来,传承至今,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国际上有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先后到贵州水族地区实地采访,上述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收藏有水书,标志着他们对水书的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水书被世界所关注。佳荣镇的水书先生潘帮强说:“现在不但国内的中央电视台拍水书文化,国际宣传片也开始关注水书文化,连俄罗斯等国外的也到访我家里。我相信,水书一定能够走向世界。”1神秘的水书,吸引了国际学者,进入世界文字研究的领域。
走出去的还有“陀螺王子”和瑶族的“打陀螺”。瑶山瑶族陀螺竞技,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陀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一个重要比赛项目,荔波瑶山陀螺队一直代表贵州省出席各类赛事,南征北战,屡创佳绩,可说是无战不胜。2016年,荔波瑶族陀螺教师谢友明和谢勐因身怀绝技而被选中,成为中国出访意大利的代表,参加卡蒂国际传统街头游戏艺术节。他俩是贵州黔南的唯一代表。艺术节活动在意大利维罗纳隆重上演,谢友明和谢勐倾情献艺陀螺绝活,只见红色陀螺换着花样在左右手掌上、指尖上甚至额头上飞速旋转、跳跃,一招一式无不让人称奇,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技艺引来众多意大利市民的围观,有的观众不时用手机拍照录制视频。当场互动教学更是聚集人气,几名意大利孩子和他们学习打陀螺技巧,虽然语言不通,但孩子们显然对东方民族的陀螺绝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小陀螺也迈出国门,引起国际的关注。
(二)迎进来:荔波的世界情怀
在世界视野和情怀之下,荔波开始着眼大格局,从文化、体育到旅游、节庆都努力走国际化的路线。
从“养在深山”到“打开山门”,荔波站在世界的高度走国际化。2016年7月18日,著名意大利球星罗伯特·巴乔、弗朗哥·巴雷西、保罗·罗西等抵达荔波,这是荔波开展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一次尝试,也是荔波旅游走向國际化的开端。荔波注重对外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国际性的活动。这体现的是荔波打开山门,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诉求。荔波每年举办全国性、国际性节会项目10余个,主要有“全国陀螺邀请赛”“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活动”“中国西部全面小康论坛”“中国·荔波跳绳国际公开赛暨全国跳绳联赛分站赛”“中国·荔波遗产地国际山地户外自行车赛大众组比赛”“中国(荔波)西部全面小康论坛暨首届全国民宿旅游发展峰会”“国际猛牛争霸赛”“中国荔波国际儿童动漫节”“中国·荔波县月亮山徒步露营节”“大师杯国际街舞挑战赛”,等等。荔波国际化的程度如何,以2018年8月6日在荔波拉开大幕的国际街舞挑战赛为例,据《荔波新闻》报道,这次比赛,共有来自世界各国及全国42个城市,近2000名舞者齐聚荔波,合力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街舞视听盛宴。[15]
在推广一系列国际化节会活动的时候,荔波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国际化的活动旨在把荔波推向世界。
荔波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满足;另一方面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在于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仅要有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要有国际性的交往交流交融。因为只有在国际视野中,才能反观中国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一体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能不余遗力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在交往中建立互信,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的工作中,荔波经验的核心是抓住了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不仅以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以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以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以全域旅游凝聚人心、以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以教育为本养育人心,而且还走出去,迎进来,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情怀,天地从心,把人心引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为民族团结注入了崭新的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方立明,奚从清.凝聚人心的几个本质性问题[J].理论月刊,2014(7).
[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OL].(2014-09-30)[2019-10-12].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2014-09/30/content_33657111_2.htm.
[3] 习近平: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N/OL].(2017-06-09)[2019-10-1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09/c40531-29329154.html.
[4]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N/OL].(2014-06-30)[2019-10-12].http://www.gov.cn/xinwen/2014-06/30/content_2710225.htm.
[5] 吴正光.全面保护邓恩铭故居[J].理论与当代,2011年(5).
[6] 尹德俊,博雅.将荔波遗产资源管好用足[J].世界遗产,2016(5).
[7] 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研究编写组.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
[8] 王国平,何正光,何羡坤.二十八年“两瑶”扶贫攻坚战[G]//荔波县政协文史委员会.荔波瑶族.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 潘延鑫,覃宏倩.中共荔波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召开:尽锐出战,发起总攻,坚决夺取荔波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EB/OL].(2018-07-16)[2019-10-14].http://www.libo.gov.cn/xwdt/spxw/201807/t20180717_6645792.html.
[10] 蒙莎莎.荔波县委中心学习组召开第三次集中学习研讨会提出:推进精准扶贫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荔波[N].黔南日报,2016-09-21(005).
[11] 贵州教育“春风行动”名校接对帮扶荔波[N/OL].(2018-03-14)[2019-10-14].http://gz.cri.cn/20180314/ca0158a9-3485-1dc5-8ae9-79338918f89e.html.
[12] 王莉,邓钺洁,董琳玲.全域旅游绿意浓,满目苍翠步步景——荔波生态建设助推旅游大发展[EB/OL].(2016-07-18)[2019-10-12].http://www.libo.gov.cn/xwdt/spxw/201710/t20171016_6644620.html.
[13] 关于田园风光的作文挖掘布依民族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N/OL].[2019-10-17].http://www.picture2arts.com/OilPaintingInfo/2635.html.
[14]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5] 蒙莎莎,莫良盘,卢娜娜,覃宏倩.一场精彩的街舞盛宴[EB/OL].(2018-08-15)[2019-10-17].http://www.libo.gov.cn/xwdt/spxw/201808/t20180821_6645864.html.
UNITE PEOPLE'S HEART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OR THE CHINESE
NATION:Libo Experience Research on Chinese National Unity
Ding Su'an, Xu Jieshun
Absrtact:"Whe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re united, and the mountains shall move". President 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hesion of "people's heart" on the issue of Chinese national unity. The "People's Heart" is the greatest politics of national unity. With one heart,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can unite together. The experience of national unity in Libo coun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red gene build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isturize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poverty alleviation warm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tourism in the whole region gathers people's heart to promotes unity, the colorful culture communicate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and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nurtures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s unity. The focus is to gather people's heart and promote unity. Moreover, it also brought "people's heart" to the height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by "reaching out" and "welcoming in" with the vision and feelings facing the world. In short, the national unity experience of Libo County concentrated to one point, which is to unite people's heart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national unity; people's heart; Libo experience
〔責任编辑: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