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陈旧。且随着留守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对农村小学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现实,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到齐全,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让学生做到“三到”,光靠学生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老师的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
1.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每次备课时对自己上课所用教具要认真准备,还要在每次课前布置学生带好所用的学具,在每次准备学具的过程中,学生就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好奇,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的课前准备:①找一找生活中的圆;②准备大小不同的圆;③准备工具(直尺、圆规、铅笔等);④课前配有关圆的音乐。课前几分钟学生根据音乐做动作;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手中的学具摆、画、测,不仅增添了趣味性,加强了操作性,而且非常直观地让学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效果很好。
2.多元评价,让学生养成倾听好习惯。
在课堂上做个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关注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有进步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比如,若平时胆小的孩子举起手来,我们就要优先叫他回答问题,并夸奖他的勇敢;若平时说话声音小的孩子响亮地回答了问题,我们就夸奖他有自信;若速度慢的孩子今天比平时快了,我们就表扬他进步真大。在多元化的评价下,学生的学习就会拥有进取的方向,参与度提高了,倾听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3.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课堂充满乐趣。
教学中我们要在学习新知时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可以是一个贴近教学内容的故事,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一个精彩的场面,一个有趣的问题,等等。这种形式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引入法。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有关练习方面的情境创设。在练习中我们可以把练习的题目分成几大板块,共“比一比、算一算、火眼金睛、巧巧手、智慧屋、生活考场”六部分,每部分都做好链接,练习时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练习,注意力非常集中。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形象、具体地感知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中,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百分数,再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里出勤率、成活率、纳税,存款等实际问题。在学习百分数中,让学生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含量、衣服面料成分含量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不同的问题出教室。
1.身临其境——引“问”。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给同学们创设了植树的情景,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每个小组(每组4个同学)的同学带着树苗(模型图),我们一起植树去了,找到植树的地方——路边(纸条)开始植树,每位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植树活动中,有的挖坑(粘),有的扶树苗,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发现,树的棵数和它们的间隔有关系。”我立即追问:“是吗?有什么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有的沉思,有的观察自己组的植树情况……
2.矛盾碰撞——探“问”。
如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材第42页的例7)的教学中,我先采用假设法,从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工程问题入手引入例7中的这条道路改为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一队单独修要12天修完,二队单独修要18天修完,两队合作,几天完成?在学生解答后,教师再让学生将题中的3600米这一条件,改成任意的一个自己喜欢长度,再次进行解答,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很快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要修的路的总长度变了,可是所需时间始终不变呢?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要学习的知识结构产生了矛盾,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发现:在解决这类(工程)问题时,工作总量具体是多少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决定最终结果的是工作效率与之相应的工作时间,解题时只要将这条道路(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就行了。
3.似是而非——追“问”。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同学们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自己手中长方形的面积,由于同学们手中的长方形大小不一,而小正方形的数量却有限,因此不少同学在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手中的小正方形不够摆,纷纷提出问题:“老师,小正方形不够,怎么办?”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些同学,而是对同学们说:“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好吗?”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维:怎样才能解决小正方形不够的问题?不一会儿惊喜有了,同学们发现只要长摆一行小正方形,宽摆一行小正方形,再将长与宽所含的小正方形的块数相乘,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在生动活泼的小组合作中,在似是而非的追问中,学生理解了长与宽所含小正方形的块数和长与宽的长度的关系,进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孩子是活泼的,是可爱的,可发展培养的。一切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作为农村教师,我们要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到齐全,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让学生做到“三到”,光靠学生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老师的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
1.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每次备课时对自己上课所用教具要认真准备,还要在每次课前布置学生带好所用的学具,在每次准备学具的过程中,学生就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好奇,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的课前准备:①找一找生活中的圆;②准备大小不同的圆;③准备工具(直尺、圆规、铅笔等);④课前配有关圆的音乐。课前几分钟学生根据音乐做动作;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手中的学具摆、画、测,不仅增添了趣味性,加强了操作性,而且非常直观地让学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效果很好。
2.多元评价,让学生养成倾听好习惯。
在课堂上做个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关注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有进步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比如,若平时胆小的孩子举起手来,我们就要优先叫他回答问题,并夸奖他的勇敢;若平时说话声音小的孩子响亮地回答了问题,我们就夸奖他有自信;若速度慢的孩子今天比平时快了,我们就表扬他进步真大。在多元化的评价下,学生的学习就会拥有进取的方向,参与度提高了,倾听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3.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课堂充满乐趣。
教学中我们要在学习新知时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可以是一个贴近教学内容的故事,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一个精彩的场面,一个有趣的问题,等等。这种形式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引入法。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有关练习方面的情境创设。在练习中我们可以把练习的题目分成几大板块,共“比一比、算一算、火眼金睛、巧巧手、智慧屋、生活考场”六部分,每部分都做好链接,练习时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练习,注意力非常集中。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形象、具体地感知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中,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百分数,再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里出勤率、成活率、纳税,存款等实际问题。在学习百分数中,让学生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含量、衣服面料成分含量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不同的问题出教室。
1.身临其境——引“问”。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给同学们创设了植树的情景,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每个小组(每组4个同学)的同学带着树苗(模型图),我们一起植树去了,找到植树的地方——路边(纸条)开始植树,每位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植树活动中,有的挖坑(粘),有的扶树苗,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发现,树的棵数和它们的间隔有关系。”我立即追问:“是吗?有什么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有的沉思,有的观察自己组的植树情况……
2.矛盾碰撞——探“问”。
如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材第42页的例7)的教学中,我先采用假设法,从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工程问题入手引入例7中的这条道路改为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一队单独修要12天修完,二队单独修要18天修完,两队合作,几天完成?在学生解答后,教师再让学生将题中的3600米这一条件,改成任意的一个自己喜欢长度,再次进行解答,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很快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要修的路的总长度变了,可是所需时间始终不变呢?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要学习的知识结构产生了矛盾,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发现:在解决这类(工程)问题时,工作总量具体是多少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决定最终结果的是工作效率与之相应的工作时间,解题时只要将这条道路(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就行了。
3.似是而非——追“问”。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同学们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自己手中长方形的面积,由于同学们手中的长方形大小不一,而小正方形的数量却有限,因此不少同学在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手中的小正方形不够摆,纷纷提出问题:“老师,小正方形不够,怎么办?”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些同学,而是对同学们说:“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好吗?”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维:怎样才能解决小正方形不够的问题?不一会儿惊喜有了,同学们发现只要长摆一行小正方形,宽摆一行小正方形,再将长与宽所含的小正方形的块数相乘,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在生动活泼的小组合作中,在似是而非的追问中,学生理解了长与宽所含小正方形的块数和长与宽的长度的关系,进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孩子是活泼的,是可爱的,可发展培养的。一切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作为农村教师,我们要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