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英雄雨来》(节选)收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者管桦说,雨来的形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那个年代的民兵、老人、妇女、少年儿童,都在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人顽强斗争。教材选文具有篇幅长、序号分层的鲜明特点,笔者的教学设计围绕“通过列小标题读懂长课文”和“聚焦第四部分,体悟雨来的小英雄形象”展开,通过小组合作、读演结合、联想补白等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改编剧本及丰富的图文、音像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读懂长文,唤醒爱国之心。
一、多元体验,读课题初识小雨来
(一)观影片——他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
1.师生交流,引出课文主人公——一个和同学们一般大的小男孩,名叫雨来。(板书:雨来)
2.播放电影《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日常游泳、捉鱼片段。
(学生看完后自由分享,说说通过这段影片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雨来)
(雨来是个普通的小男孩,活泼机灵,顽皮可爱)
3.导入课文,师生共读雨来的故事。
(二)读课题——他是一位小英雄
1.读课题,学生交流對小英雄的不同理解。
教师指名读课题,交流关注“小”字表现的年纪小、亲切活泼和“英雄”的坚定勇敢。有志不在年高。
(补充完整课题,板书:小英雄)
2.齐读课题。
(三)听历史——他生活的“抗日”年代
1.出示小英雄生活的年代背景——“抗日战争”。那是一段令人心痛却必须铭记的历史。
(历史资料: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侵略军烧杀抢掠。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
2.普通的小雨来却生长在一个极不普通的年代。学生带着对残酷“战争”的初步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四)正字音
1.出示一组课文中与战争有关的词语:晋察冀、尸首、枪栓、劫难。
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读准“晋”的前鼻音,补充了解“晋察冀”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注意读准“栓”的翘舌音,举例“门栓”。
2.分别出示两组课文中表示动作和声音的词语。
扭打、捆绑、枪毙、扒开
鼓囊囊、吧嗒吧嗒、呜哩哇啦、呜呜
教师指名读“呜哩哇啦”,“呜”读第一声,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形容声音的词语。
【设计意图】笔者从课题入手,抓住中心人物雨来,借助视频、音频、文字三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通过一段学生感兴趣的影片,让学生看到雨来的部分生活,听到雨来和伙伴嬉笑玩耍的声音,真实地感受到这是个和自己一般大的活泼小男孩。这增加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亲切感。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一组组“抗日战争”的残酷数据。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反复朗读课题,思考“小英雄”背后的深意,激发他们对继续阅读探索的学习期待。
二、列小标题,读长文走近小雨来
(一)浏览全文,发现不同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它和以往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
分享交流:课文篇幅特别长,全文分成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标有序号。
(二)默读第一部分,学取标题
1.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小泡泡提示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完这部分后,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师生合作,用更精简准确的语句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在提炼过程中可以抓住关键词,主要人物是雨来,主要事件是游泳。教师视情况提示还有一点很关键——本领高。
(板书:抓主要人物、事件,提炼关键词)
4.教师小结:读这种长文章的时候,每读完一个部分后,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借助“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和“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这样高度概括得到的精简语句可以作为这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在序号边上。
(出示板书:列小标题)
(三)自学剩余部分,列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六部分,读完一部分后,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用学到的两种方法,给每个部分取个小标题。学生分组、分工合作。
2.全班交流,师生共评,选取合适的小标题。
(1)关注主要人物、事件、关键词的提炼。
(2)注意小标题的字数,控制在八个字以内。
(3)交流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时,教师提醒学生关注雨来在夜校学到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4)在交流过程中,师生共同甄选出最能体现该部分关键情节的词语。如第三部分的“掩护”,第四部分的“智斗”,第五部分的“怀念”,第六部分的“逃生”“脱险”等。
3.从部分回归整体,结合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4.小结:取小标题是门学问。后面还有许多长文章,可以继续学习使用这些方法,熟能生巧。
【设计意图】笔者根据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以第一部分为例,示范引路,师生合作取小标题。学生先依照学习经验,用一句或几句话基本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学生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事件,提炼关键词,用更精简的语言进一步概括,并点出方法——取小标题。学到方法后立刻投入实践,学生自主思考,给剩余五个部分取小标题。在分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笔者甄选不同概括程度的语言,给学生创造思辨的机会和环境,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课堂由扶到放,从师生合作示范学习到自主思考练习,再到交流思辨学习,让学生读得充分,练得充分,想得充分,真正读懂长故事,真正做到长文阅读方法的内化。 三、读演结合,聚焦“智斗”化身小英雄
(一)小雨来心中的大信念
1.思考:是什么支持着雨来敢于直面日本军官?
是雨来在夜校学会的那句已经深深埋入他心中的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哪个部分最能体现他是一位小英雄?
(二)聚焦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雨来是怎样智斗日本军官的。(借助思维导图梳理)
2.生依序汇报。(师依序板书)
3.读演结合,自由练习。
提取课文中的对话,形成剧本。同桌想一想,演一演,在这样的场景中,如果自己是雨来或日本军官,会怎么想,怎么做。
(1)第一回合:互相试探——没看见。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采访日本军官扮演者,你说这番话时内心正在想什么;采访雨来扮演者,你想到了什么,所以会说“没看见”。
用假装毫不知情的语气齐读雨来的话——“没看见”。
(2)第二回合:威逼利诱——没看见。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相机采访观众,说说同学演得怎么样,为什么会用上这样的动作或神情。引導学生关注动作描写和心理变化。
用坚定的语气齐读雨来的话——“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3)第三回合:撕下伪装,凶恶毒打——“没看见”!
全体同学读旁白,两名同学分角色扮演,联想补白,根据动作、神态补充争斗过程中双方可能会说的话。
鬼子一边拉一边说:……
雨来疼得直咧嘴。他说:……
鬼子一边拧一边骂道:……
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但他依然使劲全力地大喊着:……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挤出三个字:没看见!
全班反复齐读“没看见”!
学生思考:雨来如此坚定的原因是什么?齐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生合作朗读第四部分的结束部分,学生三次朗读雨来铭记在心的这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语气逐渐增强。(悲痛而又振奋人心的音乐响起)
【设计意图】此处,笔者引入了读长文的第二个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根据以往提取信息的学习经验,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雨来智斗鬼子”存在一来一回、环环相扣的关系,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清晰地读懂争斗的过程,发现鬼子的态度越发激进,而雨来的回答始终未变,语气反而愈加坚定。厘清过程后,学生读演结合,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心情,在表演中体现人物的态度。教师不仅要关注表演者对角色心理的揣摩,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学生充分读懂雨来勇敢坚定的小英雄形象和鬼子凶恶奸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补白人物可能做的动作、说的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升华学生的情感。此时,雨来已经不仅仅是课本里的一个人物,这个小英雄已经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文思小学)
一、多元体验,读课题初识小雨来
(一)观影片——他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
1.师生交流,引出课文主人公——一个和同学们一般大的小男孩,名叫雨来。(板书:雨来)
2.播放电影《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日常游泳、捉鱼片段。
(学生看完后自由分享,说说通过这段影片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雨来)
(雨来是个普通的小男孩,活泼机灵,顽皮可爱)
3.导入课文,师生共读雨来的故事。
(二)读课题——他是一位小英雄
1.读课题,学生交流對小英雄的不同理解。
教师指名读课题,交流关注“小”字表现的年纪小、亲切活泼和“英雄”的坚定勇敢。有志不在年高。
(补充完整课题,板书:小英雄)
2.齐读课题。
(三)听历史——他生活的“抗日”年代
1.出示小英雄生活的年代背景——“抗日战争”。那是一段令人心痛却必须铭记的历史。
(历史资料: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侵略军烧杀抢掠。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
2.普通的小雨来却生长在一个极不普通的年代。学生带着对残酷“战争”的初步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四)正字音
1.出示一组课文中与战争有关的词语:晋察冀、尸首、枪栓、劫难。
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读准“晋”的前鼻音,补充了解“晋察冀”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注意读准“栓”的翘舌音,举例“门栓”。
2.分别出示两组课文中表示动作和声音的词语。
扭打、捆绑、枪毙、扒开
鼓囊囊、吧嗒吧嗒、呜哩哇啦、呜呜
教师指名读“呜哩哇啦”,“呜”读第一声,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形容声音的词语。
【设计意图】笔者从课题入手,抓住中心人物雨来,借助视频、音频、文字三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通过一段学生感兴趣的影片,让学生看到雨来的部分生活,听到雨来和伙伴嬉笑玩耍的声音,真实地感受到这是个和自己一般大的活泼小男孩。这增加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亲切感。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一组组“抗日战争”的残酷数据。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反复朗读课题,思考“小英雄”背后的深意,激发他们对继续阅读探索的学习期待。
二、列小标题,读长文走近小雨来
(一)浏览全文,发现不同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它和以往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
分享交流:课文篇幅特别长,全文分成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标有序号。
(二)默读第一部分,学取标题
1.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小泡泡提示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完这部分后,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师生合作,用更精简准确的语句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在提炼过程中可以抓住关键词,主要人物是雨来,主要事件是游泳。教师视情况提示还有一点很关键——本领高。
(板书:抓主要人物、事件,提炼关键词)
4.教师小结:读这种长文章的时候,每读完一个部分后,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借助“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和“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这样高度概括得到的精简语句可以作为这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在序号边上。
(出示板书:列小标题)
(三)自学剩余部分,列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六部分,读完一部分后,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用学到的两种方法,给每个部分取个小标题。学生分组、分工合作。
2.全班交流,师生共评,选取合适的小标题。
(1)关注主要人物、事件、关键词的提炼。
(2)注意小标题的字数,控制在八个字以内。
(3)交流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时,教师提醒学生关注雨来在夜校学到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4)在交流过程中,师生共同甄选出最能体现该部分关键情节的词语。如第三部分的“掩护”,第四部分的“智斗”,第五部分的“怀念”,第六部分的“逃生”“脱险”等。
3.从部分回归整体,结合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4.小结:取小标题是门学问。后面还有许多长文章,可以继续学习使用这些方法,熟能生巧。
【设计意图】笔者根据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以第一部分为例,示范引路,师生合作取小标题。学生先依照学习经验,用一句或几句话基本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学生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事件,提炼关键词,用更精简的语言进一步概括,并点出方法——取小标题。学到方法后立刻投入实践,学生自主思考,给剩余五个部分取小标题。在分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笔者甄选不同概括程度的语言,给学生创造思辨的机会和环境,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课堂由扶到放,从师生合作示范学习到自主思考练习,再到交流思辨学习,让学生读得充分,练得充分,想得充分,真正读懂长故事,真正做到长文阅读方法的内化。 三、读演结合,聚焦“智斗”化身小英雄
(一)小雨来心中的大信念
1.思考:是什么支持着雨来敢于直面日本军官?
是雨来在夜校学会的那句已经深深埋入他心中的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哪个部分最能体现他是一位小英雄?
(二)聚焦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雨来是怎样智斗日本军官的。(借助思维导图梳理)
2.生依序汇报。(师依序板书)
3.读演结合,自由练习。
提取课文中的对话,形成剧本。同桌想一想,演一演,在这样的场景中,如果自己是雨来或日本军官,会怎么想,怎么做。
(1)第一回合:互相试探——没看见。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采访日本军官扮演者,你说这番话时内心正在想什么;采访雨来扮演者,你想到了什么,所以会说“没看见”。
用假装毫不知情的语气齐读雨来的话——“没看见”。
(2)第二回合:威逼利诱——没看见。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相机采访观众,说说同学演得怎么样,为什么会用上这样的动作或神情。引導学生关注动作描写和心理变化。
用坚定的语气齐读雨来的话——“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3)第三回合:撕下伪装,凶恶毒打——“没看见”!
全体同学读旁白,两名同学分角色扮演,联想补白,根据动作、神态补充争斗过程中双方可能会说的话。
鬼子一边拉一边说:……
雨来疼得直咧嘴。他说:……
鬼子一边拧一边骂道:……
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但他依然使劲全力地大喊着:……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挤出三个字:没看见!
全班反复齐读“没看见”!
学生思考:雨来如此坚定的原因是什么?齐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生合作朗读第四部分的结束部分,学生三次朗读雨来铭记在心的这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语气逐渐增强。(悲痛而又振奋人心的音乐响起)
【设计意图】此处,笔者引入了读长文的第二个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根据以往提取信息的学习经验,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雨来智斗鬼子”存在一来一回、环环相扣的关系,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清晰地读懂争斗的过程,发现鬼子的态度越发激进,而雨来的回答始终未变,语气反而愈加坚定。厘清过程后,学生读演结合,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心情,在表演中体现人物的态度。教师不仅要关注表演者对角色心理的揣摩,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学生充分读懂雨来勇敢坚定的小英雄形象和鬼子凶恶奸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补白人物可能做的动作、说的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升华学生的情感。此时,雨来已经不仅仅是课本里的一个人物,这个小英雄已经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文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