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传统的教育方法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益于学生美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本文讨论了小组合作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应用,从教学方法出发,结合案例,阐述了如何应用此方法到教学实践,期望对初中政治教学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政治 小组合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68-01
  初中政治课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的重任,还是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课。政治教育是结合了思想、理论、方法论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思想上,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与经验为中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恰恰有利于政治学习。
  一、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更全面思考问题
  首先,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讨论,能够让组内的成员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当教师将一个话题交给小组时,小组成员必然踊跃思考,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讨论本身也存在着一种良性的竞争。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各个小组之间会互相比较谁的思考更全面,更具创新性,更方便解决问题,不但活跃了小组成员的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就是合作的的优势。
  (二)有利于学生培养合作能力
  在我国进行计划生育之后,普遍家庭都是只有一个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现在的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玩耍很少,由于思想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不合群的现象。而合作学习则要求学习合作交流,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能力,有益于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健全人格,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符合政治教育本身的初衷。
  二、小组合作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组划分原则
  初中政治合作学习针对的是学生整个群体,但是合作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思想的同意,而是要承认差异性,且发展个人特点,使不同的学生在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
  初中政治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教师需要对班级内的学生的人数、性格、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合作小组,小组人数通常为4-6人为一组,每一组都需要有男女生搭配,性格外向与内向者搭配,并且每个组内的综合实力尽量平均化,这样能够发挥出合作的作用。
  (二)话题引入原则
  激发他们合作的兴趣,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必须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在话题引入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像资料,或者展示图片给学生,把学生代入需要设计的情境之中,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3课——诚实为本,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说谎、诈骗、不诚信交易等视频,利用这些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很快的进入到情境,随后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考虑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种不良影响,等等,让学生对诚信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引入方式也对后来的小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过程指导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按照以下操作模式进行,在划分好小组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组长可以选择自己发言也可以选择委派组员发言。每一个组发言者以外,其他人提供意见,最后由小组长提出一些本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每个小组都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汇总,总结出大家的思想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参与其中,只需要在教室巡视,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讨论其他话题即可。学生的发言不论观点是否有偏差,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在评论上也需要用心,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考成果,以鼓励为主,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汇报思想成果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塑造对其一生有决定性作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一改传统课堂的拘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一方面应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又要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敏.论初中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學习的教学组织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20):203.
  [2]杨腾志.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0):77.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智慧不单是知识,更多的是将生涩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学生更好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道德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公民。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的设问正是基于此,力求让问题引导学生会思考,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正如维也纳自然和社会科学家鲍波尔言:“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思考。  【关键词】设问 学生 道德与法治  
期刊
【摘要】目前,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众多高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社工类课程作为老年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契合社会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实践发现,目前学生对于社工类课程需求呈现差异化、对于课程实训需求度高、抗逆力与沟通技巧是社会工作类课程缺失的。相应的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需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  【关键词】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 社会工作类课程 改革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在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也孕育而生,对于以往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通过在教学中发展逻辑思维,极大的提高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文逻辑思维教学方法的渗透,让高中语文课堂生成的科学理论知识与资源教材的高度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古诗文诵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渗透是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途径创新的重要尝试,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内涵深化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文对通过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开展下德育价值渗透体现相关内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究,以供相关人士交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文诵读 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追捧。高中历史知识与生活相离甚远,导致学生们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历史所传达的思想。高中历史知识难度大,学习时间少,是典型的时间少任务重,这就使得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受到了影响。微课的出现可以说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带来了机会,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高中历史 微课教学 策略
期刊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孩子无法跟随父母生活,由此产生了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道德问题 对策  【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67-02  1.探索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性  1.1打破传统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突出强调课堂上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学习以及教师在有限课堂上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解疑。所以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可实施的路径,在很大程度上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1.2革新传统教学流程  翻转课堂中学生
期刊
【摘要】声情并茂的朗讀能够让文章的主旨水落石出,能够让文章的细节脉络清晰,能够让文章的情感自然流露。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显论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朗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60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的精髓和内涵是依赖我国传统文化而存在的。为了防止中华几千年智慧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消磨,就必须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在各类语文教学中,借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弘扬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最高效的方式。因此,本文对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现存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有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旨在提升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弘扬中华民族的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是构建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把人的完整生命融入到道德教育模式中,构建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应该注重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幸福。生命教育背景下,构建道德教育模式应重视生命教育。在以往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知识内容重视道德规范、原则,忽视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较低。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生命教育的特征,并提出生命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道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