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获取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仅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甚至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教师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而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与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准确定位。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教师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途径,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二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学生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应切合这些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不需要太多的课余时间,以课堂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其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则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
2.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人物是历史构成的要素,学生日常的历史学习往往以时间和地区为线索,对历史人物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实施历史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角色扮演与评析过程同样重要,表演者和评析者都可对自己的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以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和资料来源的局限,也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可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过分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单独安排历史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实施课堂中的即兴表演。比如,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学生可以分组扮演维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历史人物。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获取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仅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甚至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教师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而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与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准确定位。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教师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途径,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二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学生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应切合这些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不需要太多的课余时间,以课堂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其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则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
2.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人物是历史构成的要素,学生日常的历史学习往往以时间和地区为线索,对历史人物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实施历史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角色扮演与评析过程同样重要,表演者和评析者都可对自己的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以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和资料来源的局限,也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可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过分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单独安排历史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实施课堂中的即兴表演。比如,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学生可以分组扮演维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