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地面频道;十四五;裂变;破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75-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对于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刚刚闭幕的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
我国将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已有6年[1]。近年来,从中央级媒体到省市县三级媒体对于媒体融合的尝试举措一直在进行。作为媒体,我们一直不断地在“阵痛”中探索着,总体可以归纳为经过了几个阶段: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探索阶段、媒体融合改革攻坚克难阶段、新技术手段与上层机制改进阶段以及在媒体融合全面纵深化发展的今天,总结成果与经验的关键阶段[2]。进一步提炼经验,对下一步媒体改革至关重要。
“十三五”时期,作为广州地区主流电视平台的广州综合频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精品创作工作,并加速推动4K节目创新,本文拟以广州综合频道的经验总结为例,对媒体深度融合实践进行探索与思考。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过去五年,广电媒体大量布局新业态,压缩传统经营业态;集中资源配置到供给侧有效供给上,乃至进行了体制性改革,如人力资源配置等。阵痛是改革必经的过程,也唯有在“阵痛”中前行,才能继续将融合推向前进。
期间,广电媒体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发展规划不明确、定位更新不及时、原有机制存局限、创新语言匮乏、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广州综合频道作为省会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改革带来的裂变中,同样也面临着自己的“阵痛”。
1.1 节目定位、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
广州综合频道主打的两档新闻栏目《广视新闻》和《广州新闻联播》,其中,《广视新闻》(粤语播报)18点播出,是广州地区收视最高的新闻节目之一,主打动态时政;《广州新闻联播》(普语播报)22点30分播出,创办一年多,主打高端时政报道。两档节目同质化现象突出,辨识度不高。一是《广视新闻》定位模糊,既要承担大量领导活动、时政宣传任务,又要求重大主题民生表达,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二是重大主题宣传策划超七成在《广视新闻》《广州新闻联播》中同步播出,内容重复。
1.2 新媒体产品网感不足,缺乏爆款
传统媒体积极研发新媒体产品。但是同网络平台、科技公司以数据为导向谋划相比,我们的新媒体产品更多以主题+内容为导向,明显网感不足,难以成为“爆款”。
1.3 人员转型压力大,需激活人的因素
电视台技术性岗位较多,相比报社甚至科技公司等,明显呈现年龄老化、学历较低等情况,且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老牌业务部门。媒融改革,业务部门又首当其冲。以综合频道为例,年龄超40岁员工占比超四成,超50岁以上的有30人,人员结构直接导致转型难度大,创新力不足。且现有员工常年深耕电视业务,短期内迅速对接市场与网络需求的效果不好。
“十三五”时期,是主流媒体裂变的五年,也是广州台推动频道责任制的五年。这五年,广州综合频道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强化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影视精品创作,努力探寻媒体融合突破口,构建全媒传播矩阵和“直播+”全域媒体服务模式,也取得一定成效。
2.1 筑牢根基,重大主题宣传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根基所在。
五年艰难转型,我们的重大主题宣传逐步实现由单一的电视新闻策划,转变为全媒体采编、全平台分发的全媒体策划,节目形态多样。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报道中,10日内我们生产的电视产品近百件,新媒体产品超500件,新媒体成为了主营业务。近年,广深港高铁开通、启航大湾区、中国红家国情等多个重大主题报道融媒产品也获得了广东新闻奖。
为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阵地,2018年10月,广州综合频道创办《广州新闻联播》;2020年3月,城市联盟新闻资讯类节目《中国城市报道》落地澳门,这是内地电视新闻栏目首次落地澳门主流电视频道。
推进央地联动,提升传播力。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与央视2套合作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直播节目,与新华社CNC合作推出《连线新时代 全球看两会》,首次实现广州台电视节目全球直播,与央视广东站合作的《广州永庆坊:“微改造”里的大幸福》登上央視《新闻联播》头条。学习强国方面,承担了广州台超八成供稿任务。2019年7月至今,有383条登上全国主平台。
2.2 推进“1+N”矩阵新模式,立体传播新时代好故事
过去五年,广州综合频道还积极推进全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打造的1+N全媒体矩阵,初具雏形。
“1”为“城市交换数据云平台”,它是综合频道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媒体平台,2016年12月上线。“云平台”链接全国198家城市电视台每天超过200条、每年超过5万条的视频交互发布,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并发处理的平台,上线以来,“云平台”着力于重大主题策划、原创内容生产和多地、多台(城市台)、多维联制联播,成果丰硕。《中国城市报道》在全国近40个城市台播出;系列纪录片《血铸河山》荣获“2015—201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大型系列纪录片《四十城 四十年》再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首届(2017—201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N”包含多个微信、微博号,以及以“广州ing”为龙头的短视频矩阵。创立两年,粉丝累计527万(抖音号396万,快手号131万),还同步打造了超过30个达人号的“广视MCN”矩阵。其中,“新闻主播易鸣”的快手粉丝量近90万。推进“广视新闻”品牌多屏共振,通过微信、微博、视频号三位一体,实现大屏小屏连连看。
2020年4月,综合频道率先试水直播带货,探索“直播+”全域媒体服务的变现模式。过百场直播带货,创造了近500万的媒体服务收入,媒体服务总额达到1.5亿。
2.3 多领域实现自我突破,精品创作踔厉奋发
在“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我们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变化。全媒体时代“融合+”,“+”的符号所代表的内容颇多。打开思路,拓宽道路,作为广州本地主流电视频道,广州综合频道的“融合+”还将目光聚焦在公益广告、纪录片、电影等领域。
综合频道自2016年开始,自制以传统习俗为主题的公益广告。2017年推出系列精品,包括《情不变 心相随》《乞巧节》《二十四节气》《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做好自己,就是爱国》《劳动者最美》等。其中,《情不变 心相随》获得2017年度“白兰杯”中国公益广告大会二等奖、2017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精品一等奖,在2018年入选国家扶持项目名单,获得第三届全国电视公益广告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奖金奖等奖项。原创公益宣传片《幸福从奋斗中来》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公益广告精品展播。
纪录片领域,历时三年创作打磨的广州市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湿地的力量》2019年6月18日首播,获得2019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并入围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以及中国野生生物视频年赛。导演彭颖斌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优秀摄像”。
电影方面,广州台第一部独立制作的4K院线标准电影《点点星光》2019年11月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上展映,获得“小学生最喜爱的儿童片”奖项;2020年11月获得第33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
“十四五”,广电媒体迎来深度融合和业态创新的新纪元。广州台积极布局,落子全媒体传播中心建设,作为中心一员,广州综合频道就如何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从媒介、人才、品牌价值等方面积极布局。
1)计划以全媒体传播中心建设为契机,重塑组织架构,优化产品矩阵,做大做强花城+、云平台等自主新媒体平台。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广州故事、中国故事是广州主流媒体必须承担的使命。未来,全媒体传播中心计划一手抓以花城+、云平台为龙头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一手抓以强势新闻为龙头的重大主题宣传融合报道,依靠内容产品的跨屏创新,抢占主流宣传舆论高地。
(1)以全媒体思维重塑组织架构,建立全媒体生产模式。组建“全媒体传播中心”,重在破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壁垒,整合重构采编制作力量,实施一体化调度和“一次采集,多重生成、全媒传播”生产模式,打破各自为政,消除重复建设,最大限度优化中心人财物的投入。2021年,我们将以“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宣传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流程,设置议题,打造一批红色精品。
(2)调整人力构成,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传统媒体的人才体系已难适应转型升级要求。未来,将通过制度完善、绩效激励、学习培训等一系列机制,优化人才结构,补足人才短板,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健全全媒体绩效考核,对移动端首发、优发相关指标增加权重。用好项目制、工作室等灵活运行机制,打造自有优质网生内容、网红队伍,形成个性化品牌集群。
(3)优化渠道,一体化布局建设全媒矩阵。未来,全媒体传播中心将统筹考虑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竖屏节目等形式,针对不同平台需求,重点打造一个客户端、一个短视频号+多个垂直号的全媒矩阵。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商业媒体平台的合作,壮大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
(4)以先进技术为引领,驱动融合发展。技术变革是媒体发展的永恒主题。对新技术保持高度敏感应成为我们的自觉。用好5G全息、AR/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探索应用场景,推动全媒体产品多样化,创新出彩。
2)将以超高清电影、纪录片出品为引领,凝心聚力,打造超高清内容生产矩阵。
从《点点星光》到《湿地的力量》《海上来客》,广州台超高清电影、纪录片初创佳绩,“十四五”时期计划按“3+N”方案提升超高清内容生产品质、速度,以项目制奖励的方式积极推动。其中,“3”为谢德炬、李林、彭颖斌导演工作室,以这三个头部创作团队,引领“N”个超高清视频生产团队,努力打造超高清精品内容生产矩阵。同时,积极对接技术迭代,打造一批4K超高清制作团队,推进制播体系全链条向超高清升级换代。
3)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为驱动,跨界融合,通过吸引新流量、创造新逻辑、开辟新模式,推进媒体服务全新升级。
一是在信息产品化、产品服务化的理念主导之下,主动跨界打造精品项目,通过整合营销,让高质量、精品化内容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上有更大价值变现空间。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将中心各个端口协同运营,打通大小屏、线上线下,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媒体服务,全力助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不断向文旅、文创、游戏、教育等领域拓展。
三是借力直播电商热度,总结去年以来各部门分头推进直播电商的经验得失,全面发力“直播+”全域媒体服务。
四是以高科技技术驱动数字化营销,构建“产品+内容+场景”等深度融合新形态,增加用户黏性,强化变现能力。
五是以“跨学科、跨文化、跨界别”为核心,打造全新的运营团队: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擅长融合产品多形式内容生产,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具备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掌握全媒体、大数据、跨界协作、社交媒体等新的能力技巧。
六是寻找突破口,打造一个到数个强势IP,强化中心媒体服务品牌效应,借助强势IP,以产业运营概念做大做强媒体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楚新.开启“十四五”媒体融合发展新征程[EB/OL].(2021-01-24)[2021-03-01].http://www.rmlt.com. cn/2021/0124/606054.shtml.
[2]张颖.专访胡正荣:媒体融合是傳统媒体转型升级千载难逢的机会[J].电视指南,2019(14):44-47.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75-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对于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刚刚闭幕的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
我国将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已有6年[1]。近年来,从中央级媒体到省市县三级媒体对于媒体融合的尝试举措一直在进行。作为媒体,我们一直不断地在“阵痛”中探索着,总体可以归纳为经过了几个阶段: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探索阶段、媒体融合改革攻坚克难阶段、新技术手段与上层机制改进阶段以及在媒体融合全面纵深化发展的今天,总结成果与经验的关键阶段[2]。进一步提炼经验,对下一步媒体改革至关重要。
“十三五”时期,作为广州地区主流电视平台的广州综合频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精品创作工作,并加速推动4K节目创新,本文拟以广州综合频道的经验总结为例,对媒体深度融合实践进行探索与思考。
1 媒体融合转型,在“阵痛”中砥砺前行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过去五年,广电媒体大量布局新业态,压缩传统经营业态;集中资源配置到供给侧有效供给上,乃至进行了体制性改革,如人力资源配置等。阵痛是改革必经的过程,也唯有在“阵痛”中前行,才能继续将融合推向前进。
期间,广电媒体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发展规划不明确、定位更新不及时、原有机制存局限、创新语言匮乏、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广州综合频道作为省会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改革带来的裂变中,同样也面临着自己的“阵痛”。
1.1 节目定位、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
广州综合频道主打的两档新闻栏目《广视新闻》和《广州新闻联播》,其中,《广视新闻》(粤语播报)18点播出,是广州地区收视最高的新闻节目之一,主打动态时政;《广州新闻联播》(普语播报)22点30分播出,创办一年多,主打高端时政报道。两档节目同质化现象突出,辨识度不高。一是《广视新闻》定位模糊,既要承担大量领导活动、时政宣传任务,又要求重大主题民生表达,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二是重大主题宣传策划超七成在《广视新闻》《广州新闻联播》中同步播出,内容重复。
1.2 新媒体产品网感不足,缺乏爆款
传统媒体积极研发新媒体产品。但是同网络平台、科技公司以数据为导向谋划相比,我们的新媒体产品更多以主题+内容为导向,明显网感不足,难以成为“爆款”。
1.3 人员转型压力大,需激活人的因素
电视台技术性岗位较多,相比报社甚至科技公司等,明显呈现年龄老化、学历较低等情况,且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老牌业务部门。媒融改革,业务部门又首当其冲。以综合频道为例,年龄超40岁员工占比超四成,超50岁以上的有30人,人员结构直接导致转型难度大,创新力不足。且现有员工常年深耕电视业务,短期内迅速对接市场与网络需求的效果不好。
2 是“阵痛”也是“机遇”,在“十三五”守正创新顺势而为
“十三五”时期,是主流媒体裂变的五年,也是广州台推动频道责任制的五年。这五年,广州综合频道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强化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影视精品创作,努力探寻媒体融合突破口,构建全媒传播矩阵和“直播+”全域媒体服务模式,也取得一定成效。
2.1 筑牢根基,重大主题宣传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根基所在。
五年艰难转型,我们的重大主题宣传逐步实现由单一的电视新闻策划,转变为全媒体采编、全平台分发的全媒体策划,节目形态多样。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报道中,10日内我们生产的电视产品近百件,新媒体产品超500件,新媒体成为了主营业务。近年,广深港高铁开通、启航大湾区、中国红家国情等多个重大主题报道融媒产品也获得了广东新闻奖。
为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阵地,2018年10月,广州综合频道创办《广州新闻联播》;2020年3月,城市联盟新闻资讯类节目《中国城市报道》落地澳门,这是内地电视新闻栏目首次落地澳门主流电视频道。
推进央地联动,提升传播力。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与央视2套合作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直播节目,与新华社CNC合作推出《连线新时代 全球看两会》,首次实现广州台电视节目全球直播,与央视广东站合作的《广州永庆坊:“微改造”里的大幸福》登上央視《新闻联播》头条。学习强国方面,承担了广州台超八成供稿任务。2019年7月至今,有383条登上全国主平台。
2.2 推进“1+N”矩阵新模式,立体传播新时代好故事
过去五年,广州综合频道还积极推进全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打造的1+N全媒体矩阵,初具雏形。
“1”为“城市交换数据云平台”,它是综合频道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媒体平台,2016年12月上线。“云平台”链接全国198家城市电视台每天超过200条、每年超过5万条的视频交互发布,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并发处理的平台,上线以来,“云平台”着力于重大主题策划、原创内容生产和多地、多台(城市台)、多维联制联播,成果丰硕。《中国城市报道》在全国近40个城市台播出;系列纪录片《血铸河山》荣获“2015—201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大型系列纪录片《四十城 四十年》再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首届(2017—201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N”包含多个微信、微博号,以及以“广州ing”为龙头的短视频矩阵。创立两年,粉丝累计527万(抖音号396万,快手号131万),还同步打造了超过30个达人号的“广视MCN”矩阵。其中,“新闻主播易鸣”的快手粉丝量近90万。推进“广视新闻”品牌多屏共振,通过微信、微博、视频号三位一体,实现大屏小屏连连看。
2020年4月,综合频道率先试水直播带货,探索“直播+”全域媒体服务的变现模式。过百场直播带货,创造了近500万的媒体服务收入,媒体服务总额达到1.5亿。
2.3 多领域实现自我突破,精品创作踔厉奋发
在“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我们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变化。全媒体时代“融合+”,“+”的符号所代表的内容颇多。打开思路,拓宽道路,作为广州本地主流电视频道,广州综合频道的“融合+”还将目光聚焦在公益广告、纪录片、电影等领域。
综合频道自2016年开始,自制以传统习俗为主题的公益广告。2017年推出系列精品,包括《情不变 心相随》《乞巧节》《二十四节气》《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做好自己,就是爱国》《劳动者最美》等。其中,《情不变 心相随》获得2017年度“白兰杯”中国公益广告大会二等奖、2017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精品一等奖,在2018年入选国家扶持项目名单,获得第三届全国电视公益广告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奖金奖等奖项。原创公益宣传片《幸福从奋斗中来》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公益广告精品展播。
纪录片领域,历时三年创作打磨的广州市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湿地的力量》2019年6月18日首播,获得2019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并入围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以及中国野生生物视频年赛。导演彭颖斌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优秀摄像”。
电影方面,广州台第一部独立制作的4K院线标准电影《点点星光》2019年11月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上展映,获得“小学生最喜爱的儿童片”奖项;2020年11月获得第33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
3 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广电媒体迎来深度融合和业态创新的新纪元。广州台积极布局,落子全媒体传播中心建设,作为中心一员,广州综合频道就如何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从媒介、人才、品牌价值等方面积极布局。
1)计划以全媒体传播中心建设为契机,重塑组织架构,优化产品矩阵,做大做强花城+、云平台等自主新媒体平台。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广州故事、中国故事是广州主流媒体必须承担的使命。未来,全媒体传播中心计划一手抓以花城+、云平台为龙头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一手抓以强势新闻为龙头的重大主题宣传融合报道,依靠内容产品的跨屏创新,抢占主流宣传舆论高地。
(1)以全媒体思维重塑组织架构,建立全媒体生产模式。组建“全媒体传播中心”,重在破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壁垒,整合重构采编制作力量,实施一体化调度和“一次采集,多重生成、全媒传播”生产模式,打破各自为政,消除重复建设,最大限度优化中心人财物的投入。2021年,我们将以“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宣传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流程,设置议题,打造一批红色精品。
(2)调整人力构成,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传统媒体的人才体系已难适应转型升级要求。未来,将通过制度完善、绩效激励、学习培训等一系列机制,优化人才结构,补足人才短板,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健全全媒体绩效考核,对移动端首发、优发相关指标增加权重。用好项目制、工作室等灵活运行机制,打造自有优质网生内容、网红队伍,形成个性化品牌集群。
(3)优化渠道,一体化布局建设全媒矩阵。未来,全媒体传播中心将统筹考虑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竖屏节目等形式,针对不同平台需求,重点打造一个客户端、一个短视频号+多个垂直号的全媒矩阵。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商业媒体平台的合作,壮大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
(4)以先进技术为引领,驱动融合发展。技术变革是媒体发展的永恒主题。对新技术保持高度敏感应成为我们的自觉。用好5G全息、AR/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探索应用场景,推动全媒体产品多样化,创新出彩。
2)将以超高清电影、纪录片出品为引领,凝心聚力,打造超高清内容生产矩阵。
从《点点星光》到《湿地的力量》《海上来客》,广州台超高清电影、纪录片初创佳绩,“十四五”时期计划按“3+N”方案提升超高清内容生产品质、速度,以项目制奖励的方式积极推动。其中,“3”为谢德炬、李林、彭颖斌导演工作室,以这三个头部创作团队,引领“N”个超高清视频生产团队,努力打造超高清精品内容生产矩阵。同时,积极对接技术迭代,打造一批4K超高清制作团队,推进制播体系全链条向超高清升级换代。
3)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为驱动,跨界融合,通过吸引新流量、创造新逻辑、开辟新模式,推进媒体服务全新升级。
一是在信息产品化、产品服务化的理念主导之下,主动跨界打造精品项目,通过整合营销,让高质量、精品化内容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上有更大价值变现空间。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将中心各个端口协同运营,打通大小屏、线上线下,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媒体服务,全力助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不断向文旅、文创、游戏、教育等领域拓展。
三是借力直播电商热度,总结去年以来各部门分头推进直播电商的经验得失,全面发力“直播+”全域媒体服务。
四是以高科技技术驱动数字化营销,构建“产品+内容+场景”等深度融合新形态,增加用户黏性,强化变现能力。
五是以“跨学科、跨文化、跨界别”为核心,打造全新的运营团队: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擅长融合产品多形式内容生产,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具备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掌握全媒体、大数据、跨界协作、社交媒体等新的能力技巧。
六是寻找突破口,打造一个到数个强势IP,强化中心媒体服务品牌效应,借助强势IP,以产业运营概念做大做强媒体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楚新.开启“十四五”媒体融合发展新征程[EB/OL].(2021-01-24)[2021-03-01].http://www.rmlt.com. cn/2021/0124/606054.shtml.
[2]张颖.专访胡正荣:媒体融合是傳统媒体转型升级千载难逢的机会[J].电视指南,2019(1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