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语文的发散式教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三,学生对知识的吸纳能力大大增强。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解决学生学不足、吃不饱的现状?笔者浅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明确中考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1、中考考什么、怎么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考试的内容、结构,都应该让学生心中有数
  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考试将切实体现素质要求和课程标准理念,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例题将更加注重试题的实用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时代性、教育性和综合性,将更加强调试题同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考试题的题型应更加规范
  中考试题结构主要是三大板快,即积累与运用,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写作。文言文主要选材于教材,阅读和其它试题选材将更加注意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具人文内涵和教育功能。现代文阅读主要取材于课外,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概括、领悟能力。
  
  二、依据中考方向,确定教学方法
  
  1、基础知识教学是根本
  以教学在纲和教材为依据,立足于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
  (1)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于积累。讲授时以课文为依托,讲深讲透,对于字词的掌握,一定要字字落实,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也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法、修辞的考查应融合在阅读之中,通过练习明确题型,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2)关于诗词的记诵,应内外兼顾、互为补充。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①制定背诵的目标计划,教师定时抽查、检测,做到篇篇落实。②讲过的古典诗词,要求学生绘制一览表。表中注明要背诵的内容、所在课文、课文所在的册数等。学生可以利用早上时间记诵。组织学生开展背诵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通过课外阅读补充背诵。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及时补充,既拓展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可以从补充古典诗词入手。让学生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如通过描绘大自然山川风物 表达情怀的诗词还可以分为花鸟虫鱼的;江河湖海的、名山大川的、田园风光的。表现人文思想的如:惜时劝学的、爱国情怀的、洁身自好的、理想抱负的、忧国忧民的、气吞山河的、以具体事物如梅兰竹菊寄托心志的等等,分类整理,举一反三、广纳博采、细水长流、坚持如一,就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而功倍之效。
  
  2、阅读教学是关键
  语文中考的成败,关键是语文能力的高低,而语文能力则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1)课堂讲授与阅读相结合。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代讲。如讲《哦,冬夜的灯光》,表现爱心这一主题时,可补充《帽子的故事》、《有一种伤害叫母爱》;讲《理想的阶梯》时,可以补充《居里夫人传》、《牛顿》等篇目,既扩大课堂容量,又激发学习兴趣。
  (2)精讲精练与课外阅读材料相结合。对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两个标准:一是看内容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二是看设计的题目在考查方面是否体现了阅读能力的考查方向,诸如《中学生周报》、《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报》等。篇幅上应本着短小、精美、有题点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答题技巧:①领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③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层次;④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初步评价。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题,交换比较,选择出精准的试题,整理备用。
  
  3、作文教学是龙头
  作文教学在初三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决不能掉以轻心。应从以下方面循序渐进。
  (1)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可以以诗词背诵练习口语,以“成语典故”、“咬文嚼字”、“说三道四话新闻”等进行表达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石。
  (2)坚持让学生记日记,摘抄精美词语、句段,做各种片断练习,为练习大作文打基础。
  (3)关于大作文,可以分步进行。首先练习正确立意。选择恰当的材料,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归纳确定。如:2004年中考的材料,如果确定为“有一种伤害叫母爱”应该是很准确的;2005年中考的材料作文,如果拟成“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比较恰当的。通过这样的专题练习,学生自己在作文时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其次,练题目的拟定。指导学生力戒拟浮夸、模糊的文题,本着短小、精简、准确、新美的原则,时刻用“文题拟得好,文章成大半”的道理督促学生,告诉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初三学生应以议论文和散文为主攻方向。议论文的文题最好用陈述句,如“我能行”、“我很重要”;要活用名言佳句,翻旧出新,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淤泥而不染”、“无限风光在险峰”等,旗帜鲜明、简洁明快、语意准确。散文因受文体的限制,应求美、求新、求奇,才能让读者有眼前豁然一亮之感。最后则是文章的加工润色,包括起承转合手法的运用、前后照应的考虑、议论抒情点题、设置悬念、过渡承接的安排,这些则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了。
  总之,教育事业是个耐心而细致的工作,所谓教无定法,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原野上,只有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勤奋耕耘的人,才能最终开掘出一片金色的天地。笔者将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做一个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063609 河北省乐亭县大相各庄乡陶庄初中)
其他文献
班级管理是一个深沉的话题,班主任的表扬与批评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得好:“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这说明人的思想性格天生差异大,特别当代青少年,思想本来就相当活跃,加上家庭、社会的不同影响,思想差异越来越大,作为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运用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情感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正确全面地培养教育学生,加强班级管理。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期刊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这个总目标中可以看出:    一、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成就学生。“以人为
期刊
一、教给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赏析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从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考虑,要多读、多悟。如在教学诗词赏析时,先让学生结合作者背景反复朗读,在读中去感悟和闭目想象,然后把自己心中的再造意象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读、悟、品”的读词学习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二
期刊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
期刊
有人说,以现在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如果我们教师再多尽一点心,再多想一些教育教学方法,我们的“差生”就会再少一些,我们的“优生”就会多一些,整个教学质量就会翻一番。这话显然有些片面和夸张,是觉得教师没有尽心尽责。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尽职尽责吗?我们积极地做备、教、改、辅,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操碎了心。我觉得是可敬的。学无止境,教也无源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未到顶点,就不能故步自封。其实我们面
期刊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如果鱼儿失去了双鳍,鸟儿失去了双翅,海再阔天再高,它们又能跃多远,飞多高呢?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学生也象这失去鳍与翅的鱼和鸟,怎么也跳不出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框架。以致语文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日渐突显,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必须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
期刊
一、培养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人们的感觉器官把外界的各种刺激和信息及时传到大脑,大脑对其外在的属性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等予以接收、认定,并且转化为经验、知识。感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层次,这个层次的认识,就是所谓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途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要求他们平时写关心日记,或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加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知
期刊
一、仔细观察    通过观察产生思维,放飞联想。主要培养学生看、想、说、写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掌握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深入观察,选择恰当的角度,看想结合,使其达到预期的选择性、准确性完整性。观察与想象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  观察事物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悲有喜、有苦有乐,观察时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通过观察,触景生情,丰富想象力。    二、观察顺序 
期刊
故事新编,应该源自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如果借用郭沫若的历史剧写作观,那就是“失事求似”,即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可能和人物自身性格发展的逻辑前提下,允许作家对历史及人物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其具体思路就是以名篇名著、历史传说、童话寓言为底子,重新编述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写作形式。这种写作形式往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历史、名著、寓言、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直接安
期刊
一些学生一提到写作,就不知从何作起,甚至感到头痛,对写作产生恐惧、厌烦心理,这一问题,老师教学难,学生习作更难。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习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感知水平及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果没有习作兴趣,学生就会把习作当作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更谈不上习作能力的提高。为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