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创新精神又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那么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则是现代教育肩负的庄严使命。因为语文特殊的学科性质和功能,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大有作为。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丰富理论素养,实现教学突破
我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还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以及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
二、围绕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创设良好氛围,激发想象联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同时,以想象联想的桥梁,必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体验,美学认知和思想启迪。譬如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积累与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去复制、缔造出另一个与作品相同或类似的情节、意境及人物,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形象的理解,主题的把握。另外,从技术层面而言,传统教学中的续写、改写扩写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力举措,有必要大力倡导。
其次,转换角度,探索新知。语文教学若能积极关注学生思维方向的调控,思维模式的运用,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如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惯常的做法便是从人物形象分析出发,把握作品主旨。教学中若能从文中三幅色彩斑斓的画图分析切入,剔除繁琐的情节梳理,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作品情感律动的脉搏,对美的童年的深情回忆,对现实故乡的强烈不满,对未来生活的明媚憧憬。水到渠成地归结到主题:打破世界,创造新生活。
另外,运用电教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多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最后,探索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作文竞赛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永寿县渠子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丰富理论素养,实现教学突破
我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还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以及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
二、围绕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创设良好氛围,激发想象联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同时,以想象联想的桥梁,必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体验,美学认知和思想启迪。譬如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积累与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去复制、缔造出另一个与作品相同或类似的情节、意境及人物,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形象的理解,主题的把握。另外,从技术层面而言,传统教学中的续写、改写扩写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力举措,有必要大力倡导。
其次,转换角度,探索新知。语文教学若能积极关注学生思维方向的调控,思维模式的运用,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如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惯常的做法便是从人物形象分析出发,把握作品主旨。教学中若能从文中三幅色彩斑斓的画图分析切入,剔除繁琐的情节梳理,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作品情感律动的脉搏,对美的童年的深情回忆,对现实故乡的强烈不满,对未来生活的明媚憧憬。水到渠成地归结到主题:打破世界,创造新生活。
另外,运用电教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多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最后,探索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作文竞赛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永寿县渠子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