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中职教育。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在培育高素质劳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下中职生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影响到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旨在探索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职业素养;应对措施;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49-01
职业素养指的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以及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近些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培养了大量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与劳动者,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与值得研究的问题,此类职业素养问题的出现以及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消解与冲击了素质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崇高品德的理念。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薄弱。
中职生职业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职生自身职业道德意识较薄弱,即未全面认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指的是与人们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道德品质、情操与准则的综合,大部分中职生对安全生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敬业爱岗精神等职业道德均有深刻的了解,但常常忽视诚信、负责等重要道德;其次,中职生职业道德流于形式。尽管近乎所有的中职生都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选择,但并未表现在日常行为上,此种行为属于不诚信的表现。最后,中职生自我管理及塑造能力缺乏。目前多数中职生并未对自己的学习[1]及人生作出规划,由于这类学生缺乏自我塑造管理能力,因此自学与自理能力也较弱。
2.缺乏职业素质教育实践。
中职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教师只有使自身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方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诸多中职教师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未充分重视自身的言行;尽管中职生的自主意识较强,能够监督与规范自身的言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此类学生并未形成坚定的意志力,极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导致思想上出现偏差,进而使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受到影响。
3.学生素養普遍偏低。
中职生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习目标定位不明确。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当代年轻人正面对着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中职生亦是如此。大部分中职生的学习目标仅是学会一技之长,以为未来的生活谋求出路;尽管此种行为值得肯定,但在较强功利性的学习目标前[2],中职生的职业思想与道德必定会受到影响。其二、缺乏学习动机。目前部分中职生对前途缺乏信心,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即便如此,依旧有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一技之长,其为学生坚持学习的支柱。但是,知识基础薄弱、人生目标缺乏等因素阻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延伸,外加当下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知识结构错乱使知识体系的重建受到影响,无法紧跟教学进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及兴趣。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对措施
1.加强职业水平教育。
新时期背景下,若想使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得到全面提高,需对当下中职生采取职业技能教育。中职生文化水平高于高职及高中生,中职院校需提高学生文化水平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自学意识,以增强学习成效,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并以此种方式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
2.构建一体化办学模式。
在当下教学环境中,仅有少数中职院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教、产与研有效结合,大部分院校依旧通过以教为主的模式开展教学。即便少数中职院校存在一定的产业公司性质,但与产结合的仍然较少,这样情况使得学生无法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基于此,中职院校应当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积极克服当下困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将教、产与研密切匹配,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最终使办学质量得到提高。
3.开展多方位职业素养教育。
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职业引导的重要性明显较高,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需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此外,还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优化教学途径。例如教师针对某一话题开展班级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针对设置的问题完成各项任务。如此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还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渐壮大,尤其是办学机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专业设置等内容不断更新,进而为管理、服务及生产一线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相信教育改革将会更加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兴国.“大国工匠”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综合素养问题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8):42-43.
[2]罗金凤,王瑛.基于职业发展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57-58.
【关键词】职业素养;应对措施;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49-01
职业素养指的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以及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近些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培养了大量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与劳动者,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与值得研究的问题,此类职业素养问题的出现以及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消解与冲击了素质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崇高品德的理念。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薄弱。
中职生职业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职生自身职业道德意识较薄弱,即未全面认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指的是与人们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道德品质、情操与准则的综合,大部分中职生对安全生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敬业爱岗精神等职业道德均有深刻的了解,但常常忽视诚信、负责等重要道德;其次,中职生职业道德流于形式。尽管近乎所有的中职生都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选择,但并未表现在日常行为上,此种行为属于不诚信的表现。最后,中职生自我管理及塑造能力缺乏。目前多数中职生并未对自己的学习[1]及人生作出规划,由于这类学生缺乏自我塑造管理能力,因此自学与自理能力也较弱。
2.缺乏职业素质教育实践。
中职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教师只有使自身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方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诸多中职教师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未充分重视自身的言行;尽管中职生的自主意识较强,能够监督与规范自身的言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此类学生并未形成坚定的意志力,极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导致思想上出现偏差,进而使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受到影响。
3.学生素養普遍偏低。
中职生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习目标定位不明确。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当代年轻人正面对着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中职生亦是如此。大部分中职生的学习目标仅是学会一技之长,以为未来的生活谋求出路;尽管此种行为值得肯定,但在较强功利性的学习目标前[2],中职生的职业思想与道德必定会受到影响。其二、缺乏学习动机。目前部分中职生对前途缺乏信心,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即便如此,依旧有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一技之长,其为学生坚持学习的支柱。但是,知识基础薄弱、人生目标缺乏等因素阻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延伸,外加当下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知识结构错乱使知识体系的重建受到影响,无法紧跟教学进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及兴趣。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对措施
1.加强职业水平教育。
新时期背景下,若想使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得到全面提高,需对当下中职生采取职业技能教育。中职生文化水平高于高职及高中生,中职院校需提高学生文化水平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自学意识,以增强学习成效,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并以此种方式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
2.构建一体化办学模式。
在当下教学环境中,仅有少数中职院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教、产与研有效结合,大部分院校依旧通过以教为主的模式开展教学。即便少数中职院校存在一定的产业公司性质,但与产结合的仍然较少,这样情况使得学生无法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基于此,中职院校应当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积极克服当下困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将教、产与研密切匹配,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最终使办学质量得到提高。
3.开展多方位职业素养教育。
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职业引导的重要性明显较高,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需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此外,还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优化教学途径。例如教师针对某一话题开展班级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针对设置的问题完成各项任务。如此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还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渐壮大,尤其是办学机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专业设置等内容不断更新,进而为管理、服务及生产一线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相信教育改革将会更加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兴国.“大国工匠”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综合素养问题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8):42-43.
[2]罗金凤,王瑛.基于职业发展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