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凝”。散文之道,贵在“散”,说到闲散处,不妨任其闲散;说到沉重处,不妨任其沉重。散文之散是“形散”,“形散”源于“神凝”。所谓“神凝”,是指文章的各种题材都围绕着“神”展开,“神”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只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经典范文,并总结其中的散文写作方方法,然后仿照范文进行散文写作,完全可以完成中学教学关于散文写作的基本任务。
一、以情传神感动人
散文必须饱含作者的浓烈情感,才会深深感动读者。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借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赞颂劳动人民勤奋不息、一心为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回旋曲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结构,把诗一般的艺术境界缓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的联想逐渐深远并不断品味思索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作者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不喜欢蜜蜂”到“赞美蜜蜂”,进而愿意“变成一只小蜜蜂”,把全文串联起来,在情感上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以情动人的立意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在这种立意的凝聚下,对生活素材进行整合,写出的文章自然会传神动人。《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只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求真求实,有感而发而不矫揉造作,那么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不会有所谓的难度。
二、详略得当慎选材
魏巍在《我的老师》这篇散文中使用了七则材料,他对材料的处理堪称散文写作选材得当的典范。
师生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老师关爱学生是一个方面,学生敬爱老师是另一个方面。写前者表现老师的敬业、高尚、伟大;写后者是为了表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表现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思念、怀念,两者相辅相成,相益得彰。在《我的老师》前五个略写的材料中,其中前四例事情即愠怒、教跳舞、观蜂喝蜜、教诗歌是写老师关爱学生。其中三例事件采用了比较详细的写法,而教跳舞一例仅一句话。第五例写了“我们”对老师的态度,作者议论后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我们读了这五例事情,会知道蔡老师怎样对待学生以及学生如何对待蔡老师。
初中生学习此篇课文,能仿写五例事情的写作方法,已经非常可贵。
《我的老师》详写了“老师为我处理纠纷”的事情,很有典型意义。因为前面略写的内容,只能给读者一般性的印象。许多有敬业精神、关爱学生的老师多会这样,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一事例具有特别意义:蔡老师的公正处理曾是“占据我的心灵”的一件大事。排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是老师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反映,是值得学生崇敬的主要原因。所以详写此事后,作者对蔡老师“慈爱、公平、伟大”的议论,有效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因此,“我对老师的依恋”一段写得非常自然。儿童感恩的方式就是依恋,这里的依恋之情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写得水到渠成。
以上两件事情,反映出师生关系的两个方面,可以独立成文。放在《我的老师》中作为重点段落,使蔡老师的完美、高大形象更加让人可感可知,也尽情抒写了作者回忆、赞颂蔡老师的心情。
在散文写作中,面对诸多素材,必须择取去舍,妥善处理好材料之间的关系,叙述详略得当,才能使材料为写作中心主旨服务,从而突出文章主题。
三、表达方式不呆板
教材中的许多散文名篇,都是通过简洁的叙述、概括的描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等表达方式,形成自由活泼、隽秀灵动的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心灵启迪。
《背影》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写了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通篇用白描手法来记叙事实,没有任何修饰渲染。从开头点题回忆“背影”,写到当年父亲送别时“我”望见、送别他的“背影”,到回忆父亲的“背影”,文章共四处出现“背影”两字,全文没有使用“关心”、“爱护”、“感激”等抽象字眼,更没有任何华丽词藻。这样的记叙为抒发质朴的大爱之情奠定了基础。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善于通过描写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情感细节,刻画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比如,通过对藤野的肖像、衣着、言行和声调等主要特征进行刻画,以及他和作者接触、相处、惜别等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的描写,来寄寓作者对藤野可贵人格的崇敬、赞颂、感激和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恩师的缅怀和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议论集中在课文第9自然段。三个“也许”表示猜测的语气,表现了告别百草园时作者的疑问和无可奈何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同时,这种猜测使“我”显得极为天真可爱,作者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的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流露于这样的议论中,有力地深化了文章主题。
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战斗檄文里,鲁迅先生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章对死者生平、死难者的情况作了概括的叙述,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对死者的悼念,对屠杀和恶意中伤爱国青年的反动派和御用文人进行揭露、谴责,鲁迅抒发了极其悲痛、愤恨的情感。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用正面抒情、议论,进一步交待、点明写作本文的原因。对死者的英勇战斗和死难意义,鲁迅用抒情议论的方式给予热烈的赞扬和切实的肯定。他这样写道:“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种历史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对“三·一八”惨案中学生采用游行请愿的作用作了客观而又辩证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
散文的写作,记叙是基础,基础扎实后,随着表达的深入可以自然地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初学写作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并养成一事一叙的记叙文写作习惯,然后逐渐加上适当的议论来画龙点睛。随着写作能力的增长,可以点缀些抒情的句子。这样,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才能表现出来。记叙的成分多,是叙事性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的成分增多,就是抒情散文。只要留意课文中散文的写法,散文不难写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226200)
一、以情传神感动人
散文必须饱含作者的浓烈情感,才会深深感动读者。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借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赞颂劳动人民勤奋不息、一心为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回旋曲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结构,把诗一般的艺术境界缓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的联想逐渐深远并不断品味思索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作者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不喜欢蜜蜂”到“赞美蜜蜂”,进而愿意“变成一只小蜜蜂”,把全文串联起来,在情感上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以情动人的立意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在这种立意的凝聚下,对生活素材进行整合,写出的文章自然会传神动人。《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只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求真求实,有感而发而不矫揉造作,那么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不会有所谓的难度。
二、详略得当慎选材
魏巍在《我的老师》这篇散文中使用了七则材料,他对材料的处理堪称散文写作选材得当的典范。
师生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老师关爱学生是一个方面,学生敬爱老师是另一个方面。写前者表现老师的敬业、高尚、伟大;写后者是为了表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表现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思念、怀念,两者相辅相成,相益得彰。在《我的老师》前五个略写的材料中,其中前四例事情即愠怒、教跳舞、观蜂喝蜜、教诗歌是写老师关爱学生。其中三例事件采用了比较详细的写法,而教跳舞一例仅一句话。第五例写了“我们”对老师的态度,作者议论后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我们读了这五例事情,会知道蔡老师怎样对待学生以及学生如何对待蔡老师。
初中生学习此篇课文,能仿写五例事情的写作方法,已经非常可贵。
《我的老师》详写了“老师为我处理纠纷”的事情,很有典型意义。因为前面略写的内容,只能给读者一般性的印象。许多有敬业精神、关爱学生的老师多会这样,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一事例具有特别意义:蔡老师的公正处理曾是“占据我的心灵”的一件大事。排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是老师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反映,是值得学生崇敬的主要原因。所以详写此事后,作者对蔡老师“慈爱、公平、伟大”的议论,有效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因此,“我对老师的依恋”一段写得非常自然。儿童感恩的方式就是依恋,这里的依恋之情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写得水到渠成。
以上两件事情,反映出师生关系的两个方面,可以独立成文。放在《我的老师》中作为重点段落,使蔡老师的完美、高大形象更加让人可感可知,也尽情抒写了作者回忆、赞颂蔡老师的心情。
在散文写作中,面对诸多素材,必须择取去舍,妥善处理好材料之间的关系,叙述详略得当,才能使材料为写作中心主旨服务,从而突出文章主题。
三、表达方式不呆板
教材中的许多散文名篇,都是通过简洁的叙述、概括的描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等表达方式,形成自由活泼、隽秀灵动的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心灵启迪。
《背影》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写了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通篇用白描手法来记叙事实,没有任何修饰渲染。从开头点题回忆“背影”,写到当年父亲送别时“我”望见、送别他的“背影”,到回忆父亲的“背影”,文章共四处出现“背影”两字,全文没有使用“关心”、“爱护”、“感激”等抽象字眼,更没有任何华丽词藻。这样的记叙为抒发质朴的大爱之情奠定了基础。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善于通过描写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情感细节,刻画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比如,通过对藤野的肖像、衣着、言行和声调等主要特征进行刻画,以及他和作者接触、相处、惜别等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的描写,来寄寓作者对藤野可贵人格的崇敬、赞颂、感激和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恩师的缅怀和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议论集中在课文第9自然段。三个“也许”表示猜测的语气,表现了告别百草园时作者的疑问和无可奈何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同时,这种猜测使“我”显得极为天真可爱,作者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的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流露于这样的议论中,有力地深化了文章主题。
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战斗檄文里,鲁迅先生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章对死者生平、死难者的情况作了概括的叙述,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对死者的悼念,对屠杀和恶意中伤爱国青年的反动派和御用文人进行揭露、谴责,鲁迅抒发了极其悲痛、愤恨的情感。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用正面抒情、议论,进一步交待、点明写作本文的原因。对死者的英勇战斗和死难意义,鲁迅用抒情议论的方式给予热烈的赞扬和切实的肯定。他这样写道:“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种历史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对“三·一八”惨案中学生采用游行请愿的作用作了客观而又辩证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
散文的写作,记叙是基础,基础扎实后,随着表达的深入可以自然地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初学写作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并养成一事一叙的记叙文写作习惯,然后逐渐加上适当的议论来画龙点睛。随着写作能力的增长,可以点缀些抒情的句子。这样,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才能表现出来。记叙的成分多,是叙事性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的成分增多,就是抒情散文。只要留意课文中散文的写法,散文不难写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