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彼此的关系进行阐述,针对当下两者实践工作中所存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给予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系统作为社会系统运转的关键组成要素之一,其即具经济性又具公益性,为社会提供“经济、优质”的服务为当下医疗变革所重点考虑的要件。国家拟定相关政策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公益性进行保障,而医疗卫生系统的经济性则需由自身管理实现,若想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则务必加大及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体制,以达到防漏阻弊的效用。故此,创设全面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对管理进行规范、最大化的压缩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最佳措施。而内部控制得以落实与有效的实施,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的扶持与监督,文章就医疗卫生系统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控制,意指其为了确保医疗业务得以有效开展,确保资产完整性及安全性,确保医疗卫生系统财务收支的合法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预防→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对经济活动进行考核,提升“工作与经济”效率,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所采用及创设的各种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实质上即是采取制度约束的方法,要求全体职工按章办事的体制。整体上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体制(包含“医疗与行政”业务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体制(包含“财务、资产、药品”控制)。上述内部控制皆为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尽管经多年实践,医疗卫生业相继创设系列的内部控制体制,且拟定相应的考核方法,可是,不一定总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若无法获得管理层有效执行,无论控制体制与组织设置有多健全,得到的结果仅仅是如同虚设一般,致使营私错弊的行为发生。若可采取有效手段对违背内部控制行为进行监督及制约,那么控制体制即可以获得维持,而内部审计则恰好发挥此关键性效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审计的概念可由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解:医疗卫生业的内部审计主体为其自己所创设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自己安排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内部审计实质为评价医院内部活动的模式。内部审计评价目标包含: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性的评价、经营活动风险性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医疗活动效益性评价等。因内部审计异于外部审计,为医院内部比较独立的评价活动的一种,一般由医疗卫生系统的管理层决定哪些领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对象与范围,因医疗组织结构及管理层需求的差异而存有不同,实质为一种管理权的审计。在整体上而言,内部审计可加大内部控制力度、改进风险管理、健全治理结构,推动医疗卫生系统的目标达成。因绝大多数的审计活动需对被审计部门“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价,而这个过程依旧需凭借被审计机构的内部控制体制,显而易见“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彼此联系极其紧切。内部审计既为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控制关键组成要素之一,又为内部控制特殊模式的一种。于内部控制系统内,作为不可缺少的环节的内部审计,把所有内控项目相链接,形成完整内控体系。
二、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存有的问题
因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政策、制度与法律环境等问题,加之自身具有的局限性,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于执行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具体呈现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滞后,仍旧停留于最初阶段。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于我国同行业占主导地位,其工作能力及所发挥的效用,集中呈现了我国整体内部审计水平以及发展趋势。近几年,医疗卫生系统于内部审计的发展及转型里,起着关键性的效用。内部审计部门所设置的层次,取决了处罚力度,内部审计部门所层次设置的愈高,则权威性即愈大,内审的效用便发挥得愈加充分,不然,内审效用及权威性便会受挫。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审计活动的对风险关注度缺失。内部审计着重于传统内部控制同时,还需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内部控制缺失的主要表现
1.内部管理控制体制的缺失。第一,理解和认识存有偏差。一些医疗卫生部门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各类规章体制的汇总,一些医疗卫生机构于处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管理、内控与发展”的关系时在认识上存有偏差,将效益和强化内部控制发展相对立。于风险防范和业务拓展的抉择上,只是一味的重申争取发展空间,着重抓规模与效益,导致违规。一些体制着重于法律的制约,而必要的程序控制则缺乏,一些体制缺失奖罚手段,相当一部分于实际工作过程里有制度可是监督缺失。此关键是因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缺失,导致内部控制体制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缺失,于工作流程里形成漏洞,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经济受损。一些医疗机构的控制体制看似很完善,可于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效果欠佳。比如,规定采取招标手段进行供应商的选取,可参加竞标者每次皆是那么几个供应商,如此招标亦失去应有的的效用。故此,有关内控制度体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创设及健全固然关键,可是更需关注强化对制度“执行者与执行效果”的监督。随着时间的发展,客观环境和业务活动也许将持续发生转化,面对不断产生的新情况与问题,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体制未能适时做出必要的修正,原本健全的控制手段亦将会渐渐失去效能。故此,内部控制体制建设为一项长期任务;第二,运行成本抑制内控体制发展。内部控制体系若想正常运转,务必创设一套严密控制程序,且每个程序的执行皆务必付出相当的运转成本。通常来讲,若是内部控制体系所设置的环节越多,运转的效果也许即越好好,即极易达到控制目的,可是亦提升了运行成本。受此影响,医疗卫生部门一般不愿投入大量的“物力、精力、财力”,导致内部控制发展受限。还有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压缩成本而少投入,将内部控制体系设置环节尽量减少,如此尽管成本降低,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第三,个人素养对内控体制的影响。需人来执行实现的内部控制体系,其实施效果将受到执行者的职业素养的影响。当下,医疗卫生体系有很大一部分执行者无专业“文凭和职称”,综合素养偏低,还有一些专业人员不学习、不沟通,相对而言参加学习培训机会极少,对职责缺少足够的认识,思想上责任感缺乏,执行者中精通业务的人员极其匮乏,故此,内部控制体制创设与实施都落为空谈。由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剖析,员工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冲突极大的威胁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比如,医疗机构某采购员和某供应商存有财务利益关系,采购员个人收入在来源本单位的同时,亦来源于此供应商和单位交易过程所获得的利润。此潜在的巨大的利益冲突,让其于选取供应商时,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采购程序,供应商的选取上,选择和自己存有利益者。还有裙带关系亦会诱发诸多利益冲突,审计工作者所无法控制的风险之一即为内部的“串通舞弊”,故此,审计工作者需督促医疗卫生机构拟定相应制约手段,强化机构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综合素养,以确保各项体制皆可获得准确执行。 2.内部会计控制体制的缺乏。第一,资产管理混乱。一些医疗卫生单位存有资产不及时入账、存货发出未依相关规定办理,对“短缺、毁损、报废、积压”等资产多年不处理,令潜在亏损隐藏于库存内。上级部门对一些待报废资产答复迟缓,导致资产统计数据失实;第二,会计信息失真。一些医疗机构在近几年,因会计工作核算不实、混乱无序而致使信息失真问题较严重。比如,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使用制度、会计工作者在分工过程的内部牵制原则、常规性印单分管制度等无法获得真正落实。填制的会计凭证,缺失合理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篡改会计数据、捏造会计事实、隐瞒与虚报收入、乱挤乱摊成本、设置账外账、债务不实和利润、资料不清”等。
三、医疗卫生系统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对策
审计工作者的职能,主要担负“服务、监督”两个方面。在医疗卫生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需加大各类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持续拓展审计思路,完善审计方法,提升自身审计业务的综合水平,提升宏观意识。审计工作中,不可只是囿于通常财务收支,更需关注搜集单位经营管理时的各种信息;对国际、国内的最新审计动态进行多多了解,为单位决策者给予翔实的“财务与管理”信息,所给予建议务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可仅为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积极参加单位的各项活动,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拓展单位内部审计领域,对每项经济项目展开鉴证、监督、评价,且给予科学合理的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活动中的效能。此外,务必加大对内部审计活动中对风险的关注度,依传统内部控制为基础上,需改进及完善单位治理结构的健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内部控制对策
1.监督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体制执行状况展开监督,对内部控制在实现目标、保护资产完整安全性、确保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项目效率效果所采用的各类政策及程序实施评价。比如,对执行内部控制活动对管理层政策等内部要求以及对法律法规等外部要求的遵守状况进行评价,对被审计单位于医疗项目中有关遵循性标准执行状况给予合理评价;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财务收支展开监督审核;对“医疗、药品及其他”收入等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状况进行评价。此外,针对业务支出进行评价。比如,“医疗、药品与其他”支出等,有无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对“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收费标准”有无遵循相关审批程序及收费标准进行评价。比如,有无依医保文件、收费标准等规定进行操作;同时,对医院业务活动、决策的落实状况进行评价。比如,对卫生部与卫生工作精神有无进行学习及落实,有无依年初似定有关目标条例进行执行;对业务发展与财务预算执行状况进行评价。比如,医疗单位所拟定的各类程序标准、卫生局规财处所安置的财务预决算、单位签订的各种合同的履行状况等进行评价。比如,设备购置合同以及基建项目合同等。
2.对单位的项目实施的效率与效果进行评价。效率着重强调的是“收入和支出”比,效果着重强调的是实现何种结果。内部审计对项目实施效率效果评价,包含对被审计部门“非财务”的控制活动,医疗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妥善管理资产的措施、单位基建与零星工程进行的审核。
四、结束语
审计理论和方法伴随和国际的接轨,亦在不断的更新,对会计资料原有的详实检查,已然逐渐被对内部控制体制进行评价为基础的审计手段取替,此于国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此为经对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有效性、科学性、存在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对审计的“重点与范围”进行确定,以实现对此单位展开整体评价目的。为以预防为前提的事前审计。为保障审计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审计工作者务必抓住控制点,即意指进行经营活动时极易形成错弊而需加以强化控制的重要环节,所有经营活动一般皆存有几个控制点。要求医疗卫生系统积极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切实做到防患者于未然,把隐患彻底消除于萌芽中,确保医院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同时,亦需加大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其学习机会,进而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家斌.强化企业内部审计防止内部控制失效[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4).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系统作为社会系统运转的关键组成要素之一,其即具经济性又具公益性,为社会提供“经济、优质”的服务为当下医疗变革所重点考虑的要件。国家拟定相关政策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公益性进行保障,而医疗卫生系统的经济性则需由自身管理实现,若想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则务必加大及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体制,以达到防漏阻弊的效用。故此,创设全面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对管理进行规范、最大化的压缩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最佳措施。而内部控制得以落实与有效的实施,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的扶持与监督,文章就医疗卫生系统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控制,意指其为了确保医疗业务得以有效开展,确保资产完整性及安全性,确保医疗卫生系统财务收支的合法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预防→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对经济活动进行考核,提升“工作与经济”效率,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所采用及创设的各种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实质上即是采取制度约束的方法,要求全体职工按章办事的体制。整体上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体制(包含“医疗与行政”业务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体制(包含“财务、资产、药品”控制)。上述内部控制皆为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尽管经多年实践,医疗卫生业相继创设系列的内部控制体制,且拟定相应的考核方法,可是,不一定总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若无法获得管理层有效执行,无论控制体制与组织设置有多健全,得到的结果仅仅是如同虚设一般,致使营私错弊的行为发生。若可采取有效手段对违背内部控制行为进行监督及制约,那么控制体制即可以获得维持,而内部审计则恰好发挥此关键性效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审计的概念可由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解:医疗卫生业的内部审计主体为其自己所创设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自己安排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内部审计实质为评价医院内部活动的模式。内部审计评价目标包含: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性的评价、经营活动风险性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医疗活动效益性评价等。因内部审计异于外部审计,为医院内部比较独立的评价活动的一种,一般由医疗卫生系统的管理层决定哪些领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对象与范围,因医疗组织结构及管理层需求的差异而存有不同,实质为一种管理权的审计。在整体上而言,内部审计可加大内部控制力度、改进风险管理、健全治理结构,推动医疗卫生系统的目标达成。因绝大多数的审计活动需对被审计部门“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价,而这个过程依旧需凭借被审计机构的内部控制体制,显而易见“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彼此联系极其紧切。内部审计既为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控制关键组成要素之一,又为内部控制特殊模式的一种。于内部控制系统内,作为不可缺少的环节的内部审计,把所有内控项目相链接,形成完整内控体系。
二、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存有的问题
因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政策、制度与法律环境等问题,加之自身具有的局限性,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于执行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具体呈现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滞后,仍旧停留于最初阶段。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于我国同行业占主导地位,其工作能力及所发挥的效用,集中呈现了我国整体内部审计水平以及发展趋势。近几年,医疗卫生系统于内部审计的发展及转型里,起着关键性的效用。内部审计部门所设置的层次,取决了处罚力度,内部审计部门所层次设置的愈高,则权威性即愈大,内审的效用便发挥得愈加充分,不然,内审效用及权威性便会受挫。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审计活动的对风险关注度缺失。内部审计着重于传统内部控制同时,还需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内部控制缺失的主要表现
1.内部管理控制体制的缺失。第一,理解和认识存有偏差。一些医疗卫生部门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各类规章体制的汇总,一些医疗卫生机构于处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管理、内控与发展”的关系时在认识上存有偏差,将效益和强化内部控制发展相对立。于风险防范和业务拓展的抉择上,只是一味的重申争取发展空间,着重抓规模与效益,导致违规。一些体制着重于法律的制约,而必要的程序控制则缺乏,一些体制缺失奖罚手段,相当一部分于实际工作过程里有制度可是监督缺失。此关键是因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缺失,导致内部控制体制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缺失,于工作流程里形成漏洞,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经济受损。一些医疗机构的控制体制看似很完善,可于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效果欠佳。比如,规定采取招标手段进行供应商的选取,可参加竞标者每次皆是那么几个供应商,如此招标亦失去应有的的效用。故此,有关内控制度体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创设及健全固然关键,可是更需关注强化对制度“执行者与执行效果”的监督。随着时间的发展,客观环境和业务活动也许将持续发生转化,面对不断产生的新情况与问题,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体制未能适时做出必要的修正,原本健全的控制手段亦将会渐渐失去效能。故此,内部控制体制建设为一项长期任务;第二,运行成本抑制内控体制发展。内部控制体系若想正常运转,务必创设一套严密控制程序,且每个程序的执行皆务必付出相当的运转成本。通常来讲,若是内部控制体系所设置的环节越多,运转的效果也许即越好好,即极易达到控制目的,可是亦提升了运行成本。受此影响,医疗卫生部门一般不愿投入大量的“物力、精力、财力”,导致内部控制发展受限。还有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压缩成本而少投入,将内部控制体系设置环节尽量减少,如此尽管成本降低,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第三,个人素养对内控体制的影响。需人来执行实现的内部控制体系,其实施效果将受到执行者的职业素养的影响。当下,医疗卫生体系有很大一部分执行者无专业“文凭和职称”,综合素养偏低,还有一些专业人员不学习、不沟通,相对而言参加学习培训机会极少,对职责缺少足够的认识,思想上责任感缺乏,执行者中精通业务的人员极其匮乏,故此,内部控制体制创设与实施都落为空谈。由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剖析,员工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冲突极大的威胁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比如,医疗机构某采购员和某供应商存有财务利益关系,采购员个人收入在来源本单位的同时,亦来源于此供应商和单位交易过程所获得的利润。此潜在的巨大的利益冲突,让其于选取供应商时,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采购程序,供应商的选取上,选择和自己存有利益者。还有裙带关系亦会诱发诸多利益冲突,审计工作者所无法控制的风险之一即为内部的“串通舞弊”,故此,审计工作者需督促医疗卫生机构拟定相应制约手段,强化机构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综合素养,以确保各项体制皆可获得准确执行。 2.内部会计控制体制的缺乏。第一,资产管理混乱。一些医疗卫生单位存有资产不及时入账、存货发出未依相关规定办理,对“短缺、毁损、报废、积压”等资产多年不处理,令潜在亏损隐藏于库存内。上级部门对一些待报废资产答复迟缓,导致资产统计数据失实;第二,会计信息失真。一些医疗机构在近几年,因会计工作核算不实、混乱无序而致使信息失真问题较严重。比如,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使用制度、会计工作者在分工过程的内部牵制原则、常规性印单分管制度等无法获得真正落实。填制的会计凭证,缺失合理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篡改会计数据、捏造会计事实、隐瞒与虚报收入、乱挤乱摊成本、设置账外账、债务不实和利润、资料不清”等。
三、医疗卫生系统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对策
审计工作者的职能,主要担负“服务、监督”两个方面。在医疗卫生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需加大各类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持续拓展审计思路,完善审计方法,提升自身审计业务的综合水平,提升宏观意识。审计工作中,不可只是囿于通常财务收支,更需关注搜集单位经营管理时的各种信息;对国际、国内的最新审计动态进行多多了解,为单位决策者给予翔实的“财务与管理”信息,所给予建议务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可仅为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积极参加单位的各项活动,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拓展单位内部审计领域,对每项经济项目展开鉴证、监督、评价,且给予科学合理的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活动中的效能。此外,务必加大对内部审计活动中对风险的关注度,依传统内部控制为基础上,需改进及完善单位治理结构的健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内部控制对策
1.监督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体制执行状况展开监督,对内部控制在实现目标、保护资产完整安全性、确保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项目效率效果所采用的各类政策及程序实施评价。比如,对执行内部控制活动对管理层政策等内部要求以及对法律法规等外部要求的遵守状况进行评价,对被审计单位于医疗项目中有关遵循性标准执行状况给予合理评价;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财务收支展开监督审核;对“医疗、药品及其他”收入等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状况进行评价。此外,针对业务支出进行评价。比如,“医疗、药品与其他”支出等,有无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对“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收费标准”有无遵循相关审批程序及收费标准进行评价。比如,有无依医保文件、收费标准等规定进行操作;同时,对医院业务活动、决策的落实状况进行评价。比如,对卫生部与卫生工作精神有无进行学习及落实,有无依年初似定有关目标条例进行执行;对业务发展与财务预算执行状况进行评价。比如,医疗单位所拟定的各类程序标准、卫生局规财处所安置的财务预决算、单位签订的各种合同的履行状况等进行评价。比如,设备购置合同以及基建项目合同等。
2.对单位的项目实施的效率与效果进行评价。效率着重强调的是“收入和支出”比,效果着重强调的是实现何种结果。内部审计对项目实施效率效果评价,包含对被审计部门“非财务”的控制活动,医疗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妥善管理资产的措施、单位基建与零星工程进行的审核。
四、结束语
审计理论和方法伴随和国际的接轨,亦在不断的更新,对会计资料原有的详实检查,已然逐渐被对内部控制体制进行评价为基础的审计手段取替,此于国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此为经对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有效性、科学性、存在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对审计的“重点与范围”进行确定,以实现对此单位展开整体评价目的。为以预防为前提的事前审计。为保障审计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审计工作者务必抓住控制点,即意指进行经营活动时极易形成错弊而需加以强化控制的重要环节,所有经营活动一般皆存有几个控制点。要求医疗卫生系统积极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切实做到防患者于未然,把隐患彻底消除于萌芽中,确保医院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同时,亦需加大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其学习机会,进而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家斌.强化企业内部审计防止内部控制失效[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4).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