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温家宝在本届任期内的第四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是对“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大势的一份总结
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启大幕,而两天前,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大幕已经拉开。
延续2006年的工作主线,一些重大决策已在酝酿之中。集中全国政治精英的两会,有望推动这些决策成型出台。
降耗、环保没退路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韩永文此前曾在一次网络访谈中指出,中国政府把节能放在今年经济工作非常突出的位置已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完成情况、指标约束力度,预计将在两会上再次被强调,并可望有更多配套政策出台。
对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中国来说,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还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力点。
很多人都记得一年前总理记者会上的那一幕:一位台湾记者情绪激动地提到环境污染的问题,温家宝坦率地回答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指标都基本完成了,只有环境指标没有完成。总理再次重申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项约束性目标:在今后五年,单位GDP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1.23%,尽管降幅并未达到年初预定的4%,但这已是中国单位GDP能耗2003年来的首次下降。而同样在2006年上半年,这个指标甚至令人尴尬地不降反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能耗指标由升转降说明中国节能工作开始取得成效;但并未实现4%的节能目标,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顺利,以高能耗为主的工业扩张模式仍在延续。
中国GDP已经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在2003-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丝毫不逊于经济增长率。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9.3%,低于经济增长率1.4个百分点。
不过,这个距预期尚有较大距离的进步难以令人欢欣鼓舞。国家环保总局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前不久表示,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主要责任在各地有决策能力的领导人身上。他建议制定与降低能耗指标相对应的干部考核制度。他说,在现有的干部考核体制下,环境保护仍被认为是软指标,而经济建设特别是财政收入仍是硬指标。
在新华网推出的系列调查中,对过去一年政府部门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工作,有86%网民表示“不太满意”。在“谁应当在环保工作中担负起更多责任”的问题上,70%的网民选择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对于“你是否赞同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问,78%的网民选择了“同意”。
一切都表明,五年单位GDP能耗降20%、污染物排放降10%,更比完成GDP增长指标难得多。
在1月29日的2006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韩永文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着手建立能耗评价考核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计划今明两年内完成。这意味着节能降耗指标责任体系的建立,仍需一段时间。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何炳光之前曾表示,发改委将与有关部门协商,把GDP能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约束性指标,将联合统计局推出GDP能耗等指标公报制度,以调动地方政府的节能热情。
中国政府1月底宣布,在未来4年时间里关闭5000万千瓦以上燃煤小机组。仅此一项,就能完成节能目标的20%。
同时,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也表示将调整完善现有税收政策,择机出台更有利于节能的优惠措施。
在1月举行的2007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我们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否则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甚至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
把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
年初,一个消息不胫而走: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师范专业将有望取消学费。新政策实施后,规定范围内的学生不仅可免交学费、住宿费,还可以获得生活费用。
据悉,此次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中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是希望吸引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为教师队伍固本培元。
有专家分析说,中西部某些地区师资匮乏现象很严重,如果和师范生免费上学定向就业结合起来,可能成为缓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分布严重失衡的一个思路。
建国后的多年里,师范类专业学生就读期间一直享受着数量不低的学费减免和助学金。直到2000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指出对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等学校学生可收费,这一条款为高等师范院校在学生收费方面的变更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不少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一半以上的专业为非师范专业,学校热衷于升格,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上削弱了师范特色,师范教育的质量也难免不打折扣。
2006年10月底,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一次演讲时透露,国家正在酝酿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中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在今年年初的国家教育工作会议上,这作为2007年教育部一项重点工作被正式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师范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是社会对教育的态度。
温家宝曾明确表示,国家将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他说,这些年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让孩子们都上得起学,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个目标是让孩子们上好学,这就需要大批优秀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梅新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7年师范教育将成为社会焦点之一,“振兴师范教育为期不远”。
有數字显示,到2005年,全国有高等师范本科院校96所,另有二百多所非师范院校也设有师范专业,高等师范学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2002年全国共有140.2万师范类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其中高等师范学校占70.0%,教育学院占2.6%,其他高等学校占27.4%。
如果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全部免费的制度如期落实,对于整个师范教育的促进,可能只是个开始。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200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年前开始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中国,现在要将这一制度推向农村。
此前有消息称,这个可能使3000万人受益的重大举措,相关政策有望在今年3月公开。有评价认为,其影响力可能比免除农业税还要大。
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有关人士不久前接受采访时称,国务院关于农村低保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央补助办法,有望在两会后正式出台
一个半月前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会议上,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表示,这一制度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作为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制度安排,中央对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提法逐步强化。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对农村低保制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李立国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份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已将1509万最贫困的农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2006年,全国民政部门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补助金41.6亿元,比2005年增加16.3亿元,增长64%。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到2005年底,全国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约占农村人口的3.5%。农村低保制度的立足点就是使这部分人“应保尽保”。
据专家测算,低保覆盖全国农村,每年的投入需要近百亿元。
农民工当上人大代表
原籍河南省平舆的农民工戴全明,今年初当选为宁波市江东区九届人大代表。外来工当选人大代表,在宁波市还是第一次。
戴全明1993年带着妻儿到浙江宁波从事房屋防水补漏工作。在社区,他随叫随到,承诺修过的房屋5年内保修。在当地站稳脚跟后,他还帮助家乡100多人在宁波找到活干。而且,他已连续5年给慈善事业捐资,是宁波市272万外来务工人员中捐资“数额最高、次数最多”的人。
1月15日,来自重庆忠县的农民工向世洪,以代表身份出现在重庆沙市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而去年12月,在武汉打工的湖北黄梅县濯港镇农民许记坤,当选为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即将换届,人们期待着农民工在未来能走进最高权力机关的殿堂。 和农民工密切相连的消息,不再仅仅是讨薪、春运,而是扩展到行使政治权利的层面。
有评论说,农民工当上人大代表,与官员和社會各界精英一起监督问政,其积极意义不仅在于这一群体的表达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可以更快地上达传递,还在于为占中国人口1/10的农民工开启了权利平等之窗。
1月25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表示,2004年启动的三年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国2003年年底前共拖欠农民工工资337亿元,截至目前,已偿付336.95亿元,历史旧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同时,住房公积金也将不再只是城里人专享的“福利”,汪光焘说,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
劳动保障部表示今年要为农民工做十件实事,包括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指导各地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劳动合同范本,推动农民工输入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等。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是,落实城市政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专门加收借读费的政策。
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启大幕,而两天前,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大幕已经拉开。
延续2006年的工作主线,一些重大决策已在酝酿之中。集中全国政治精英的两会,有望推动这些决策成型出台。
降耗、环保没退路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韩永文此前曾在一次网络访谈中指出,中国政府把节能放在今年经济工作非常突出的位置已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完成情况、指标约束力度,预计将在两会上再次被强调,并可望有更多配套政策出台。
对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中国来说,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还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力点。
很多人都记得一年前总理记者会上的那一幕:一位台湾记者情绪激动地提到环境污染的问题,温家宝坦率地回答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指标都基本完成了,只有环境指标没有完成。总理再次重申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项约束性目标:在今后五年,单位GDP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1.23%,尽管降幅并未达到年初预定的4%,但这已是中国单位GDP能耗2003年来的首次下降。而同样在2006年上半年,这个指标甚至令人尴尬地不降反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能耗指标由升转降说明中国节能工作开始取得成效;但并未实现4%的节能目标,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顺利,以高能耗为主的工业扩张模式仍在延续。
中国GDP已经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在2003-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丝毫不逊于经济增长率。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9.3%,低于经济增长率1.4个百分点。
不过,这个距预期尚有较大距离的进步难以令人欢欣鼓舞。国家环保总局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前不久表示,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主要责任在各地有决策能力的领导人身上。他建议制定与降低能耗指标相对应的干部考核制度。他说,在现有的干部考核体制下,环境保护仍被认为是软指标,而经济建设特别是财政收入仍是硬指标。
在新华网推出的系列调查中,对过去一年政府部门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工作,有86%网民表示“不太满意”。在“谁应当在环保工作中担负起更多责任”的问题上,70%的网民选择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对于“你是否赞同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问,78%的网民选择了“同意”。
一切都表明,五年单位GDP能耗降20%、污染物排放降10%,更比完成GDP增长指标难得多。
在1月29日的2006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韩永文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着手建立能耗评价考核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计划今明两年内完成。这意味着节能降耗指标责任体系的建立,仍需一段时间。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何炳光之前曾表示,发改委将与有关部门协商,把GDP能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约束性指标,将联合统计局推出GDP能耗等指标公报制度,以调动地方政府的节能热情。
中国政府1月底宣布,在未来4年时间里关闭5000万千瓦以上燃煤小机组。仅此一项,就能完成节能目标的20%。
同时,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也表示将调整完善现有税收政策,择机出台更有利于节能的优惠措施。
在1月举行的2007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我们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否则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甚至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
把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
年初,一个消息不胫而走: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师范专业将有望取消学费。新政策实施后,规定范围内的学生不仅可免交学费、住宿费,还可以获得生活费用。
据悉,此次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中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是希望吸引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为教师队伍固本培元。
有专家分析说,中西部某些地区师资匮乏现象很严重,如果和师范生免费上学定向就业结合起来,可能成为缓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分布严重失衡的一个思路。
建国后的多年里,师范类专业学生就读期间一直享受着数量不低的学费减免和助学金。直到2000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指出对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等学校学生可收费,这一条款为高等师范院校在学生收费方面的变更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不少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一半以上的专业为非师范专业,学校热衷于升格,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上削弱了师范特色,师范教育的质量也难免不打折扣。
2006年10月底,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一次演讲时透露,国家正在酝酿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中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在今年年初的国家教育工作会议上,这作为2007年教育部一项重点工作被正式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师范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是社会对教育的态度。
温家宝曾明确表示,国家将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他说,这些年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让孩子们都上得起学,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个目标是让孩子们上好学,这就需要大批优秀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梅新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7年师范教育将成为社会焦点之一,“振兴师范教育为期不远”。
有數字显示,到2005年,全国有高等师范本科院校96所,另有二百多所非师范院校也设有师范专业,高等师范学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2002年全国共有140.2万师范类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其中高等师范学校占70.0%,教育学院占2.6%,其他高等学校占27.4%。
如果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全部免费的制度如期落实,对于整个师范教育的促进,可能只是个开始。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200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年前开始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中国,现在要将这一制度推向农村。
此前有消息称,这个可能使3000万人受益的重大举措,相关政策有望在今年3月公开。有评价认为,其影响力可能比免除农业税还要大。
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有关人士不久前接受采访时称,国务院关于农村低保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央补助办法,有望在两会后正式出台
一个半月前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会议上,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表示,这一制度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作为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制度安排,中央对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提法逐步强化。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对农村低保制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李立国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份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已将1509万最贫困的农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2006年,全国民政部门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补助金41.6亿元,比2005年增加16.3亿元,增长64%。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到2005年底,全国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约占农村人口的3.5%。农村低保制度的立足点就是使这部分人“应保尽保”。
据专家测算,低保覆盖全国农村,每年的投入需要近百亿元。
农民工当上人大代表
原籍河南省平舆的农民工戴全明,今年初当选为宁波市江东区九届人大代表。外来工当选人大代表,在宁波市还是第一次。
戴全明1993年带着妻儿到浙江宁波从事房屋防水补漏工作。在社区,他随叫随到,承诺修过的房屋5年内保修。在当地站稳脚跟后,他还帮助家乡100多人在宁波找到活干。而且,他已连续5年给慈善事业捐资,是宁波市272万外来务工人员中捐资“数额最高、次数最多”的人。
1月15日,来自重庆忠县的农民工向世洪,以代表身份出现在重庆沙市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而去年12月,在武汉打工的湖北黄梅县濯港镇农民许记坤,当选为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即将换届,人们期待着农民工在未来能走进最高权力机关的殿堂。 和农民工密切相连的消息,不再仅仅是讨薪、春运,而是扩展到行使政治权利的层面。
有评论说,农民工当上人大代表,与官员和社會各界精英一起监督问政,其积极意义不仅在于这一群体的表达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可以更快地上达传递,还在于为占中国人口1/10的农民工开启了权利平等之窗。
1月25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表示,2004年启动的三年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国2003年年底前共拖欠农民工工资337亿元,截至目前,已偿付336.95亿元,历史旧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同时,住房公积金也将不再只是城里人专享的“福利”,汪光焘说,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
劳动保障部表示今年要为农民工做十件实事,包括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指导各地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劳动合同范本,推动农民工输入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等。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是,落实城市政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专门加收借读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