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k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全世界都非常流行的词,它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各个领域几乎言必创新。语文教育亦是,《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要求广大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来看看咱们的实际教学,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现在的孩子学习不用脑子思考。”“现在的学生遇到问题懒得想。”“这孩子答题没有思路,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乱说一气。”……也常常有这样的时候:让学生仿写,是那样平淡无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多时候课堂一片沉寂;让孩子写篇周记或作文,或前言不搭后语,或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还有甚者,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面对这样的现状,创新何从谈起。
   其实不管是创新,还是以上诸多现状,都与思维紧紧相连。简单地说,思维就是思想、思考,动脑筋,想办法,让人的大脑细胞处于活动状态。学生出现的诸多状况,究其因是思维活动状态出现了毛病:思维浅显,深度不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思维单一,片面僵化等。思维状态有问题,何来创新之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思维广度、深度、高度,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启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呢?
   一.铺设情景,唤醒沉睡思维
   思维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思维必须有原始刺激才产生。任何思维的产生都是来自于外界的一种原始的刺激。要想在受时空限制的语文课堂内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精心铺设情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氛围里,即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为主,借助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或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给学生的听觉、视觉、内心一个强有力的冲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或在瞬间全身心地投入。
   如:教学《观舞记》,我一边轻轻播放音乐,一边让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之后,我把音乐稍开大些,并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语句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于是我鼓励跃跃欲试的同学跟着扬眉、扭腰、送臀……有些孩子在课后还意犹未尽的模仿。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原始、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孩子们潜在的活力被调动了,沉睡的思维被唤醒了,整个身心开始活跃起来。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铺设新颖、直观的情景代替枯燥乏味的教学环节,以刺激、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一种或一些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思维的运转。
   二.训练思维,闪现灵动话语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贝斯特《教育的荒地》) 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思维要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思维的规则就是必须有大量记忆模块的参与。思考问题时,调动大量的记忆模块参与,并对记忆的模块进行一种定向组合,最后形成一种完整的思维。
   如:教学《三峡》后,让学生筛选自己脑中存储的风景,找出印象最深的一幅进行描写。徐勤凯说“冬天只要一下雪,一座山就成了白色的银山,一望无际,走在山路上,留下一串串各种各样的糖葫芦。”王群琇说“树儿像喝了月光酒,……醉了一般。”把雪地里的脚印比成“糖葫芦”,把月光说成“酒”,把摇曳的树说成“醉了一般”,这是学生的大脑调取了与风景有关的记忆模块,并进行了定向组合。这些非常规的表达就是学生调取记忆模块的结果,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的有新意,多么的令人惊叹!
   思维与知识和思维的能力是分不开的。知识可以用语言、符号表示出来,相对稳定;思维能力是活的东西,隐性一些。也就是说,知识为思维能力提供材料,思维能力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知识丰富了,相关的记忆模块越多,思维的东西越多,就能更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反之亦是。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不受课堂时空限制的语言文字表达,为学生留出了自由书写和尽情抒发的天地。学生的思维因此而得以拓展,得以更加细腻、美丽。
   当零星的、点滴的、碎片的记忆模块像浪潮般澎湃时,学生的思维速度加快了,很多时候的“情不自禁 、不可克制”便是话语灵动的体现。当然,孩子们也有凌乱的片言只语,没有关系,给他们时间,清新的话语自然会出现。
   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调取记忆模块,把记忆模块加以精心的梳理、整合,大胆构建开放、鲜活的思维形态,赋予话语生命的特征。
   三.发散思维,飞扬创意妙想
   发散是创造的基础,它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征,它会在大脑思维时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态。它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将思路扩展开,从而获得新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技巧,让学生飞扬创意妙想。
   突破思维定势
   一般来说,影响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是思维定势。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寻常的方式理解事物,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开展丰富的联想,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获得最佳方案。尤其是处于冥思苦想、一筹莫展的境地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加上反复推敲,常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如:把潘阆的《酒泉子》改写成记叙文,在描写潮水的壮观时,许多孩子都是常规思维:“玉砌的城墙”“雪盖的山岭”“如千军万马”“如万点鼓声”等。其中一个孩子却这样说“那声音如同一个钢琴家正饱含深情地演奏如同雷电一般的旋律”。他用不寻常的方式去理解潮水,借助了丰富的想象,于是佳句信口而出。
   发散思维可以丰富人们的联想,而联想又是创造力的源泉。突破旧的思维框架会让人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语文学习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而不只局限于一个方向,一个答案。只有不断地突破思维定势,才能创意无限。
   老调新弹
   创新也可俯首即拾。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当然叫创新。但是,“老瓶装新酒”,给旧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也是创新。
   如:写自己生病,不再是父母如何背着去医院,如何忙前忙后服侍。而是详写父亲的一双手怎样抚摸着到天明,从中感受父爱。旧题材新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实践中原始创新的东西并不多,很多都是改造性创新。一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语境、情境、心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意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创新”却在灯火阑珊处。
   逆向思维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喂——出来》,课后题的设计就是教会学生逆向思维,从结果开始探讨,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从而更深入准确地多层面地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妙想连连,让人耳目一新。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多种,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注重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大脑存储,激发出一个个全新的创意妙想,扩大语文课堂的效益,更好的学好语文。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大脑多进行思考的体操训练,思维就会开阔,就有可能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才敢于提出新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解,从而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才会使僵局变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让我们思之有路,思之有道,注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陈芙玮,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其他文献
一.问题分析:    综观当今有关写作指导的文章,不难发现:研究写作技巧的比比皆是,而研究写作内容的寥寥无几。其实,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得多。当前学生作文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总感觉无所适从,磨蹭半天后,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文章叙写生活、富有真情实感、充满个性特色的记叙文几乎绝迹,而拿古人说事的议论文却充斥眼球,就连结构模式和写作套路也高度一致:开头概括作文材料,(不能概括
按照陈晓明先生的说法,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在某一点上达到非同寻常之处,就是它存在的理由。(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它毋需像长篇一样负载起家国历史、人物命运的沉重使命,只要能对生活进行一种异质性的把握,以瞬间照亮永恒,由片段洞见整体,就能抵达短篇的那种深刻性。金仁顺的《梧桐》看似寻常,不过是由年过六十的母亲的一场“黄昏恋”引起的母女怄气、和解的小故事,然而,作者却以高度的客观性、精湛的视觉化以及意象化
农村的学生,见少识浅,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加上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多数外出打工,能与他们交流的仅限于电话,所以他们性格大多有些“内敛”,课堂上多数人处于沉默寡言状态。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乡村的孩子个性“张扬”起来,变得像城市孩子一样能说会道呢?  首先,乡村老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扭转对能说会道的学生的认识。由于传统的影响,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鲁迅认为要实现“现代民族主体”重建的任务,首先要“立人”,通过“立人”然后再来“立国”。也就是说,他把“立国”放在建立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鲁迅强调“个
古人尚能“寓教于乐”,而我们何尝不能,尤其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尤其是语文课堂,如果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繁重的学习则会使他们厌学,因此我们要让文学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这就是要求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将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总为求做到这一点。现将做法谈几点,以供同仁参考。  一.编演课本剧  在探讨课文情节,角色时则让学生先钻研课文,然后指点他们将其表演出来,能得到事半功倍的
在新课改下,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应成为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的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
在人类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生存能力颇显薄弱的上古时代,诗歌这种翱翔于精神王国的艺术产品,究竟具有怎样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呢?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而当时各民族哲人们所提供的答案也是很不相同的。作为一位高度弘扬“实用理性”精神的哲人,孔子对诗歌的态度是,在明确承认其艺术审美特性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其政治伦理功能,并对其社会实用价值加以综合论述和系统阐发。他所谓“兴”“观”“群”“怨”,从文学接受的角
什么是兴趣?兴趣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興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然而,如何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却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众多激趣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中,音乐就似一根魔力棒,点亮了
欧律狄刻?譹?訛   ——致敬达菲  事实上,她在期待  他的回眸。像一只打水桶  欧律狄刻,满载水和焦渴的重负  得以失脱于一双有力的手。  力量已经毫无意义  她的决心得以呈现,  而她下降的速度  使他成为消散的那一个,早于多年后  被风暴般的女人们撕碎的  葡萄酒色傍晚。  她看到他的嘴巴大张,惊诧的“O”  像当年在阿尔戈号上胜利的歌唱;?譺?訛  仿佛狂风中的沙塔,他金黄的颗粒  无力
筛选整合信息,历来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确认相关信息所在的区域和承载信息的词句。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和概括整理。从解题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一、筛选整合信息试题的主要考点    笔者对近几年来的试题进行了简单归类,发现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