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题目看似有点别扭、费解。笔者的意思是:校长在教学管理问题上,处于较前或较后身位,这取决于他对教学、对教学管理问题是不是“在行”,以及“在行”的程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处于学校管理的“核心地带”。基于此,我们似乎可以讲,对于教学,校长须臾不能走神、疏忽和淡忘,要始终绷紧教学管理这根神经;也可以讲,在教学管理中,校长应始终置于、保持靠前身位,身位一旦后移,教学则有可能不在校长众多管理事务工作的核心层里、兴奋点中,这将导致学校管理背本趋末,甚至南辕北辙。
从应然的道理说,这些是不错的。但从实然的情况看,也有问题:
第一,学校管理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因素自然有主次之分,但主与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在某种特定条件或情境中,教学之外的其他一些因素也有可能成为主要因素,或者成为“短板”问题,倘若这些因素不能妥善对待,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化解,那么势必影响、干扰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掣肘校长下好全局一盘棋。
第二,当下,校长的职业化、专业性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大多数校长又处于“行政(化)”的“樊篱”之中,“去行政化”尚待时日。部分校长是从上级行政部门“空降”而来,部分校长是由于组织、行政等方面能力(而非专业素养、教学管理能力)强得到晋升的,要这些校长“摇身一变”,成为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并置身教学管理的前沿阵地,则不惟是对他们的苛责与强求,也是对学校全局管理和整体工作的不当对待,乃至不负责任。
第三,学校管理层,尤其是其中的“校长群”,常常是智能多元、能力多向、优长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校长的优长更多,综合能力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上也不大可能)他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最为领先的位置,包括在业务工作、教学管理方面,往往会有、也应该“允许”和支持其他人员(如教学校长、教务主任)比校长本人更熟悉,更在行,更精到,更胜任。此时,如果校长依然要突出自身的“核心”作用,凸显自身的强势话语,那么必将于有形无形中挫伤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使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还将使自己难以腾出手来,更为自如地应对与处理其他一些亦须由校长亲力亲为的事务,这无论是于公,还是于人,抑或是于己,都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理想的情形是,校长即为教学管理专家,在制度性权威之外,凭借雄厚的专业实力和高超的业务水平为自己赢得足够的底气、足够的发言权。倘能如此,他自然当仁不让,立在涛头,勇于决策,敢于指挥。而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专家,甚或离专家的水准还有很大距离,那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努力实现由外行向内行的嬗变,另一方面,则要乐于发现、培养、提携和倚重“可造(用)之才”,使之能自主地分担管理,大胆地独当一面。校长要甘于“让贤”,善于“隐身”,千方百计地使长于教学管理的下属阔步走到台前,走向中心。
笔者的观点大致就是这些。不过,还有话要“补说”,要“重申”:
其一,教学及其管理委实是专业性较强、专业水准较高的事,一位不是靠专业作为得以发展,而是凭自身在组织、行政等方面的能力走上领导岗位的校长,在学做“内行”的过程中,切不可太过自信,以为一时半会儿、“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改变自身“外行”的形象或本质。笔者注意到,也有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官员原先没有“教育背景”,因为轮岗才走上现在的位置,几年下来,他们深孚众望,使区域教育有了新起色,其中的一个“秘诀”是:在扬长的同时,适当补短,或巧妙避短。这也能给“外行”校长带来一定启示:对于教学管理,校长可以切入,但要注意切入的角度、速度与深度等等。有时,守势就是一种攻势,身位靠后也能“领袖群伦”。
其二,校长不(直接、亲自)管理教学则已,要管就要管好。而管理好了教学,并不等于把整个学校管理好了,或者说把全局管理工作做好了。校长一定要有更为广阔的管理视野,要做能够协调好诸多管理因素、使之和谐奏出学校管理交响乐的首席指挥。在这个意义上,比校长本身成为教学管理之“将才”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是,他能成为学校全局管理工作的“帅才”。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不赞成校长(主要指规模较大学校的校长)太过热心课堂,醉心教学,浸入教学管理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最需要校长做的事或许就是两样,一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学校教学行为精准定位、定向;二是管好人、用好干部,把教学校长等“干才”推到教学管理的“风口浪尖”,让其得到历练,收获成长。从一个角度看,教学校长是校长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全权特使”,教学校长倘能真正地、切实地、有力地走在前头,那么,校长即便不常下课堂,不常议教学,他的“身位”也未必(或一定不)滞后,当然,这里的“身位”并非指身体的站位,而是观念、思想和精神等的“站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处于学校管理的“核心地带”。基于此,我们似乎可以讲,对于教学,校长须臾不能走神、疏忽和淡忘,要始终绷紧教学管理这根神经;也可以讲,在教学管理中,校长应始终置于、保持靠前身位,身位一旦后移,教学则有可能不在校长众多管理事务工作的核心层里、兴奋点中,这将导致学校管理背本趋末,甚至南辕北辙。
从应然的道理说,这些是不错的。但从实然的情况看,也有问题:
第一,学校管理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因素自然有主次之分,但主与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在某种特定条件或情境中,教学之外的其他一些因素也有可能成为主要因素,或者成为“短板”问题,倘若这些因素不能妥善对待,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化解,那么势必影响、干扰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掣肘校长下好全局一盘棋。
第二,当下,校长的职业化、专业性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大多数校长又处于“行政(化)”的“樊篱”之中,“去行政化”尚待时日。部分校长是从上级行政部门“空降”而来,部分校长是由于组织、行政等方面能力(而非专业素养、教学管理能力)强得到晋升的,要这些校长“摇身一变”,成为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并置身教学管理的前沿阵地,则不惟是对他们的苛责与强求,也是对学校全局管理和整体工作的不当对待,乃至不负责任。
第三,学校管理层,尤其是其中的“校长群”,常常是智能多元、能力多向、优长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校长的优长更多,综合能力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上也不大可能)他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最为领先的位置,包括在业务工作、教学管理方面,往往会有、也应该“允许”和支持其他人员(如教学校长、教务主任)比校长本人更熟悉,更在行,更精到,更胜任。此时,如果校长依然要突出自身的“核心”作用,凸显自身的强势话语,那么必将于有形无形中挫伤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使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还将使自己难以腾出手来,更为自如地应对与处理其他一些亦须由校长亲力亲为的事务,这无论是于公,还是于人,抑或是于己,都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理想的情形是,校长即为教学管理专家,在制度性权威之外,凭借雄厚的专业实力和高超的业务水平为自己赢得足够的底气、足够的发言权。倘能如此,他自然当仁不让,立在涛头,勇于决策,敢于指挥。而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专家,甚或离专家的水准还有很大距离,那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努力实现由外行向内行的嬗变,另一方面,则要乐于发现、培养、提携和倚重“可造(用)之才”,使之能自主地分担管理,大胆地独当一面。校长要甘于“让贤”,善于“隐身”,千方百计地使长于教学管理的下属阔步走到台前,走向中心。
笔者的观点大致就是这些。不过,还有话要“补说”,要“重申”:
其一,教学及其管理委实是专业性较强、专业水准较高的事,一位不是靠专业作为得以发展,而是凭自身在组织、行政等方面的能力走上领导岗位的校长,在学做“内行”的过程中,切不可太过自信,以为一时半会儿、“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改变自身“外行”的形象或本质。笔者注意到,也有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官员原先没有“教育背景”,因为轮岗才走上现在的位置,几年下来,他们深孚众望,使区域教育有了新起色,其中的一个“秘诀”是:在扬长的同时,适当补短,或巧妙避短。这也能给“外行”校长带来一定启示:对于教学管理,校长可以切入,但要注意切入的角度、速度与深度等等。有时,守势就是一种攻势,身位靠后也能“领袖群伦”。
其二,校长不(直接、亲自)管理教学则已,要管就要管好。而管理好了教学,并不等于把整个学校管理好了,或者说把全局管理工作做好了。校长一定要有更为广阔的管理视野,要做能够协调好诸多管理因素、使之和谐奏出学校管理交响乐的首席指挥。在这个意义上,比校长本身成为教学管理之“将才”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是,他能成为学校全局管理工作的“帅才”。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不赞成校长(主要指规模较大学校的校长)太过热心课堂,醉心教学,浸入教学管理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最需要校长做的事或许就是两样,一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学校教学行为精准定位、定向;二是管好人、用好干部,把教学校长等“干才”推到教学管理的“风口浪尖”,让其得到历练,收获成长。从一个角度看,教学校长是校长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全权特使”,教学校长倘能真正地、切实地、有力地走在前头,那么,校长即便不常下课堂,不常议教学,他的“身位”也未必(或一定不)滞后,当然,这里的“身位”并非指身体的站位,而是观念、思想和精神等的“站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