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大量阅读,语文的学习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背景下,重视初中生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不仅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更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夯实基础。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主要讨论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实效性
引言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开启。乐于阅读、享受阅读、终身阅读也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地位十分关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讨论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分析
(1)当下的多元文化日益丰富,学生更倾向于视听文化带来的动态的信息,热衷于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品尝文化快餐,因为其震撼程度远远超出于静态的文本。在此背景下,学生变得心浮气躁,难于静心阅读文学作品,对文本阅读兴趣也大打折扣。尤其置身于网络中,学生对广泛的阅读信息缺乏筛选能力,漫无目的的浏览方式十分普遍,部分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阅读娱乐化趋向严重。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思想理念下,家长、教师和学生过于看重考试分数,再加上功利思想作怪,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很努力,将主要精力放到数学、物理上,却忽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阅读课外书难以提高成绩,不如学好数理化提分来的痛快实在。同时,初中生对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却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五花八门的书刊如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1]。
(2)根据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教室里很少有学生去仔细品读文、史、哲类的经典美文,绝大部分埋首于厚厚的参考书和作业中。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存在的功利浮躁之风已悄无声息地浸染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和筛选的经典,浸润着不同时代精神的内涵,现如今,经典名著在我们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沉寂了,功利化的阅读模式却在喧嚣着,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态度[2]。
(二)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阅读课枯燥,教学空间封闭,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阅读教学形式化,教学模式及内容单一,脱离中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不明晰,随意性大,教学层次不明显。实际教学中缺少师生、生生互动过程,学生没有自主研究文本的时间。凡此种种,严重地削弱了语文的魅力,文字的感染力[3]。
(2)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提升解题技巧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少给学生留出充裕的自主阅读时间,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提问,导致许多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参考答案机械式的回答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体角色并未得到落实,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 拓展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与阅读保持紧密联系、感受笔情墨趣之美的基础前提。兴趣在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阅读兴趣自然要从实践中获得。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审美特征,发挥文字特有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提起阅读兴趣。初中生年龄正处青春初期,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既迅速而又不协调,往往对语文阅读热情持续时间短,部分学生对阅读只有 “三分钟热度”,而中学阶段提高阅读能力对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意义重大[4]。
阅读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擅于旁征博引,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避免出现压抑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学们的阅读经验、生活环境各有不同,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各自的阅读体验。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的阅读倾向独特,阅读喜好也各有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有的学生喜好读记叙文;女孩子喜欢读小说,而男孩子则更偏向于科普文章。喜好不同,一时众口难调,如果全班同学读同样的文章不利于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发展 。在阅读实践课上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读物,分享、交流阅读体验,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求,有利于进一步催生阅读兴趣。例如,一位同学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的喜爱,他更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让他感受到父爱的博大,读起来亲切感十足;另一位同学则更喜欢文章《再塑生命》,他深深体会作者克服自身弱点,坚忍不拔的精神,不同的读书视角,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5]。
三、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选择难度合适的课文,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章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工作: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部分学生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閱读,不能深入挖掘文章内涵、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导致整个阅读过程收效甚微。因此,实际的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其运用知识、归纳技巧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深入理解阶段要求学生弄清楚文章结构脉络及作者表达思想。比如,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太空一日》等课文教授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佳作,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引导学生积累、消化四字成语,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感知文本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原则;打破传统单篇阅读教学形式,改變单元教学框架。学生通过不同文章可以对比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阅读也是搜集、处理信息、开放式思维和提高文字评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把文章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劣的价值判断,如,《济南的冬天》、《春》和《秋天的怀念》三篇文章,通过对比多篇文章写作技巧、手法上的异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品间修辞、结构上的区别,进行深度阅读比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评鉴能力[6]。 引导学生的对经典文章重复朗读也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方法。重复朗读有利于提升语感,深入理解文章意义,如奥地利作家的《伟大的悲剧》,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推荐课外读物
从中学阅读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滥读书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学生身心成长发育,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选择,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符合他们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读物,教师要注重对他们阅读方向的引领,夯实阅读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文章,可推荐他们阅读《骆驼祥子》、《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经典佳作。
(三)引入群文阅读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如海浪式从四面八方涌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以几何级别不断增加,远超乎我们想象。为快速获取更多信息,就要提高自身的阅读速度,培养快速阅读能力。传统阅读课,教师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大意,通常会要求学生降低阅读速度逐句阅览,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为读文多篇文章会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通过群文阅读,学生的快速理解文本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多篇文章,避免阅读单篇文章产生的枯燥感,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和谐、互动性强的学习气氛,倡导多元化的主题探究,避免出现压抑的课堂氛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应该让学生迸发多彩的灵性,切实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比如,推荐表达对母亲赞扬与思念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可以透过朴素的文笔体会到浓浓的亲情;又如文章《白杨礼赞》抓住了白杨树“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等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白杨树特殊的时代意义,象征着我国在民族解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坚韧、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三、重视阅读过程,养成良好习惯
从阅读的过程与结果角度出发,随着学生能够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阅读量的积累不仅仅指读过文章数量上的累计,更应重视阅读的实效性,即阅读质量的提升。通过做批注等阅读方法,让学生有思考地读,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将自己觉得好的句子勾画出来,反复琢磨、反复诵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不懂的字句做好批注,才能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批注,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自身需求与同学交流,互换意见,倾听他人的想法,使自己的批注方法更为多样,批注内容更为完善。利用做批注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阅读体会,促进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领悟。质疑过程即思考过程,没有质疑就没有新思维和创新观念,易导致思维僵化。
四、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两部分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注重考查学生书面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阅读理解则侧重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往语文教学总是存在读写分离问题,写作也被认为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鲜有学生会主动加强语文写作练习。通过大量阅读,将长期积累下的写作手法、写作经验再结合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进行立意构思,能有效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质的跨越。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明确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模仿经典文章结构,让学生学会布局谋篇,从而提高他们写作水平和热情。如朱自清的《春》,按“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展开,文章结构严谨,写作逻辑清晰;文章的开头结尾巧妙的使用拟人手法,整篇构思布局独具匠心,文末则以比喻结束。教师可让学生按这种结构写一篇题为《冬》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思考,并汲取经典美文的精华。
结束语: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着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建立,提倡教师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出发,探索阅读的行为价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加强以读促写等教学方式,从而切实地提升學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小华. 论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1):47.
[2]章家谊. 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石心. 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4]叶小军. 初中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教学策略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5]张绍军.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孙志波. 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实效性
引言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开启。乐于阅读、享受阅读、终身阅读也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地位十分关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讨论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分析
(1)当下的多元文化日益丰富,学生更倾向于视听文化带来的动态的信息,热衷于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品尝文化快餐,因为其震撼程度远远超出于静态的文本。在此背景下,学生变得心浮气躁,难于静心阅读文学作品,对文本阅读兴趣也大打折扣。尤其置身于网络中,学生对广泛的阅读信息缺乏筛选能力,漫无目的的浏览方式十分普遍,部分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阅读娱乐化趋向严重。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思想理念下,家长、教师和学生过于看重考试分数,再加上功利思想作怪,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很努力,将主要精力放到数学、物理上,却忽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阅读课外书难以提高成绩,不如学好数理化提分来的痛快实在。同时,初中生对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却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五花八门的书刊如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1]。
(2)根据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教室里很少有学生去仔细品读文、史、哲类的经典美文,绝大部分埋首于厚厚的参考书和作业中。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存在的功利浮躁之风已悄无声息地浸染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和筛选的经典,浸润着不同时代精神的内涵,现如今,经典名著在我们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沉寂了,功利化的阅读模式却在喧嚣着,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态度[2]。
(二)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阅读课枯燥,教学空间封闭,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阅读教学形式化,教学模式及内容单一,脱离中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不明晰,随意性大,教学层次不明显。实际教学中缺少师生、生生互动过程,学生没有自主研究文本的时间。凡此种种,严重地削弱了语文的魅力,文字的感染力[3]。
(2)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提升解题技巧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少给学生留出充裕的自主阅读时间,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提问,导致许多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参考答案机械式的回答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体角色并未得到落实,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 拓展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与阅读保持紧密联系、感受笔情墨趣之美的基础前提。兴趣在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阅读兴趣自然要从实践中获得。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审美特征,发挥文字特有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提起阅读兴趣。初中生年龄正处青春初期,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既迅速而又不协调,往往对语文阅读热情持续时间短,部分学生对阅读只有 “三分钟热度”,而中学阶段提高阅读能力对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意义重大[4]。
阅读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擅于旁征博引,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避免出现压抑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学们的阅读经验、生活环境各有不同,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各自的阅读体验。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的阅读倾向独特,阅读喜好也各有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有的学生喜好读记叙文;女孩子喜欢读小说,而男孩子则更偏向于科普文章。喜好不同,一时众口难调,如果全班同学读同样的文章不利于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发展 。在阅读实践课上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读物,分享、交流阅读体验,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求,有利于进一步催生阅读兴趣。例如,一位同学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的喜爱,他更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让他感受到父爱的博大,读起来亲切感十足;另一位同学则更喜欢文章《再塑生命》,他深深体会作者克服自身弱点,坚忍不拔的精神,不同的读书视角,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5]。
三、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选择难度合适的课文,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章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工作: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部分学生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閱读,不能深入挖掘文章内涵、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导致整个阅读过程收效甚微。因此,实际的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其运用知识、归纳技巧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深入理解阶段要求学生弄清楚文章结构脉络及作者表达思想。比如,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太空一日》等课文教授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佳作,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引导学生积累、消化四字成语,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感知文本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原则;打破传统单篇阅读教学形式,改變单元教学框架。学生通过不同文章可以对比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阅读也是搜集、处理信息、开放式思维和提高文字评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把文章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劣的价值判断,如,《济南的冬天》、《春》和《秋天的怀念》三篇文章,通过对比多篇文章写作技巧、手法上的异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品间修辞、结构上的区别,进行深度阅读比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评鉴能力[6]。 引导学生的对经典文章重复朗读也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方法。重复朗读有利于提升语感,深入理解文章意义,如奥地利作家的《伟大的悲剧》,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推荐课外读物
从中学阅读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滥读书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学生身心成长发育,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选择,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符合他们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读物,教师要注重对他们阅读方向的引领,夯实阅读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文章,可推荐他们阅读《骆驼祥子》、《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经典佳作。
(三)引入群文阅读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如海浪式从四面八方涌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以几何级别不断增加,远超乎我们想象。为快速获取更多信息,就要提高自身的阅读速度,培养快速阅读能力。传统阅读课,教师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大意,通常会要求学生降低阅读速度逐句阅览,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为读文多篇文章会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通过群文阅读,学生的快速理解文本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多篇文章,避免阅读单篇文章产生的枯燥感,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和谐、互动性强的学习气氛,倡导多元化的主题探究,避免出现压抑的课堂氛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应该让学生迸发多彩的灵性,切实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比如,推荐表达对母亲赞扬与思念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可以透过朴素的文笔体会到浓浓的亲情;又如文章《白杨礼赞》抓住了白杨树“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等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白杨树特殊的时代意义,象征着我国在民族解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坚韧、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三、重视阅读过程,养成良好习惯
从阅读的过程与结果角度出发,随着学生能够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阅读量的积累不仅仅指读过文章数量上的累计,更应重视阅读的实效性,即阅读质量的提升。通过做批注等阅读方法,让学生有思考地读,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将自己觉得好的句子勾画出来,反复琢磨、反复诵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不懂的字句做好批注,才能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批注,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自身需求与同学交流,互换意见,倾听他人的想法,使自己的批注方法更为多样,批注内容更为完善。利用做批注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阅读体会,促进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领悟。质疑过程即思考过程,没有质疑就没有新思维和创新观念,易导致思维僵化。
四、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两部分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注重考查学生书面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阅读理解则侧重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往语文教学总是存在读写分离问题,写作也被认为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鲜有学生会主动加强语文写作练习。通过大量阅读,将长期积累下的写作手法、写作经验再结合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进行立意构思,能有效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质的跨越。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明确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模仿经典文章结构,让学生学会布局谋篇,从而提高他们写作水平和热情。如朱自清的《春》,按“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展开,文章结构严谨,写作逻辑清晰;文章的开头结尾巧妙的使用拟人手法,整篇构思布局独具匠心,文末则以比喻结束。教师可让学生按这种结构写一篇题为《冬》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思考,并汲取经典美文的精华。
结束语: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着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建立,提倡教师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出发,探索阅读的行为价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加强以读促写等教学方式,从而切实地提升學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小华. 论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1):47.
[2]章家谊. 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石心. 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4]叶小军. 初中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教学策略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5]张绍军.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孙志波. 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