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多年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已经刮起了阵阵狂潮,尤其自从 2005年夏天湖南卫视的《想唱就唱》推出了“超级女声”选秀节目之后,它不断被作为一档大众娱乐节目,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焦点,创造了以大众娱乐、娱乐大众的文化奇迹,当年就在中国大陆地区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在“超级女声”的迅猛传播的声势影响下,娱乐节目市场在国内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各种综艺节目呈现出“游戏的狂欢”[1],很快就推动了国内其它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诞生,一时间《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相互模仿,争相比艳,娱乐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电视娱乐节目虽然是一种大众商业的娱乐形式,有着其自身的利益驱动,但绝对不能将其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性商品,电视娱乐节目工作者应当将它的人文精神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拓展其精神向度,使其接受一定的价值理性约束。本文拟将从“超级女声”这一现象来分析娱乐节目的成功策划、煽情特征、存在弊端以及对策,以促进电视娱乐节目的良性发展。
〖BT(1+1〗 一、品牌意识:《超级女声》在娱乐节目制作与营销上的精心打磨
《超级女声》的主办方湖南电视台一直坚持“活动造影响,栏目续品牌”的理念,打造强势品牌,拓展省外市场,在内容上进行特色定位,与其它省级卫视有所区别。《超级女声》也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获得成功的。它引起了观众和业界的巨大反响,它在制作思路、组织方式、营销模式上不同于当前盛行的其它娱乐节目,而是对国内外娱乐节目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彰显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超级女声》在节目制作与营销策略上有着多方面的精心打磨:首先是对娱乐模式的创新。它一直坚持走没有门槛、没有距离的平民路线,同时还利用诱人的大奖刺激观众的参与欲望,这说明娱乐节目的手段与激励机制发生了变化,其市场化动作程度在逐渐提高,商业色彩也逐渐加强;其次是采用贴近观众的营销方式。它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将演播室前移,在缩短节目推广链条的同时,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亲切性;第三是联合其它媒体共同造势。《超级女声》的成功除了对节目主题和营销方式进行创新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文化消费的行为,更是当今电视娱乐节目反同质化的成功个案。”[2]
通过“超级女声”的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内涵就是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它可以体现为综艺晚会型、益智型、游戏型、真人秀、舞台选秀等多种节目样式。“娱乐的实质是大众休闲”。[3]娱乐节目的核心就是让平民大众积极参与和加入的“娱乐”,无论它是游戏竞赛还是轻松谈话,无论它是大众参与还是小众交流,只要它能给人带来轻松、欢乐和感性娱乐,那么它就是娱乐节目。作为一个电视娱乐栏目,《超级女声》又不同于日常的卡拉OK的自娱自乐形式,是以淘汰晋级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节目的紧迫感与吸引力。它使整个娱乐节目策划中大众化、平民化的意识增强了,这种经营的方式的确很有创造性。
二、唯收视率:电视娱乐节目争相模仿与偏重“愚乐”的失衡
真正的娱乐节目可以洗掉人们心灵上的烦恼,实现心灵上的自由。可目前的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却也出现了各种弊端。当下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已置身于市场经济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商品属性使其由以往的艺术文化转变成一种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目的,使得一些娱乐节目降低了文化品味,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满足对他人的偷窥欲望,在节目中模仿戏谑、恶意诋毁,甚至出现怪异、粗糙的“审丑”现象。[4]娱乐传播“繁华”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娱乐节目的低俗品味将艺术沦为商品的附属品,文化的内涵也被渐渐稀释消解。
与此同时,娱乐节目本身的内容并非是专门为青年受众打造的,比如演唱的歌曲、回答的问题、设计的环节等不一定都适合青少年。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过度渲染“成星、成名”,让他们沉溺于“星梦”崇拜的幻想中,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助长社会浮躁风气的同时,会滋生青少年的投机心理,会产生一种虚幻缥缈的虚荣心理和一种对偶然性的寄托,而不是去踏踏实实地奋斗、拼搏。电视娱乐功能的发挥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理想状态,就会对大众形成误导,造成电视功能本身的失衡。另外,一味仿效和克隆也会导致电视娱乐节目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电视“选秀”节目出现的“泛娱乐时代”[5],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当下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看似丰富多彩,事实上内容大同小异,形式上千篇一律,而且又不注重节目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时间一长,就很难再吸引观众。
三、视觉冲击:娱乐审美需要时尚,但也离不开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电视娱乐节目最能体现都市文化性,是展示时尚的舞台。跟传统的文艺晚会相比,娱乐节目的参与优势无疑是强大的。像“超级女声”中,选手们都根据流行的时尚,搭配自己的穿着,不仅代表了她们的个性,也穿出了时尚潮流。电视娱乐节目是以娱乐消遣为制作目的,有演播现场,包括娱乐、竞赛、文艺表演、轻松话题的谈话等内容,而娱乐节目视觉上的华丽与时尚在各类节目中堪称之最。在以往的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中,重视的是文艺表演的质量、舞台的布置和镜头的调度,而娱乐节目对视觉元素给予全方位重视,灯光、舞美、人物造型等具有时尚特点。娱乐节目就是通过增加视觉元素的精美、可视和镜头画面的感官刺激性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
此外,娱乐节目中大量引进的参与形式:节目环节参与、场外参与 、表演互动参与 ,总的原则是鼓励参与和自娱自乐。 节目中悬念的设置使很多电视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以介入到节目中去,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观众情绪上的参与。娱乐节目开发了电视的“情感娱乐”功能,但毫不犹豫地把“煽情”的环节结合进去,这样观众就很容易被感情左右,也容易掉进节目商业利益链条的圈套中。[6]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产品创新,以吸引观众的目光,一些互动体验式的新式电视娱乐节目逐渐兴起。这种参与式的节目在受到追捧的同时,所带来的模仿现象却很严重,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娱乐节目的文化韵味已经变味或消失,总以粗浅的感官享受为目的,忽视了博大精深的经典作品在娱乐中发挥的陶冶、启迪大众的作用,显然对向往新事物、接受时尚文化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7]因为一个好的娱乐节目,不仅要以优质的节目内容为依托,而且要体现出它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总的来说,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传播、教育、娱乐、服务、经济等。对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电视传媒不应过于偏重娱乐功能,避免由于过分沉溺于娱乐节目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误导作用。电视娱乐节目不能因为用情而“滥情”,更不可为了娱乐而“愚乐”,注重强调舆论导向功能和传播教育功能,是传媒应坚持的一种社会责任。如果青少年长期迷恋在五花八门的娱乐文化环境中,就会迷失价值方向,丧失思考和判断能力,丧失对正确的人生价值的探求,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电视媒体部门要加强娱乐节目的监管力度,制定出一个综合的恰当的娱乐文化评价体系,扭转某些低俗庸俗的不正之风,使娱乐文化能真正成为净化大众心灵、教化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软实力文化。
参考文献:
[1]石长顺,范晓.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29.
[2]张鹏,朱怡淼.另类突围:“超级女声”反同质化现象探析 [J].艺术百家,2006(4):54.
[3]周川,王灵书.低俗化的娱乐文化何时休[J].社区(上), 2006,12(上):40.
[4]胡静.论大众娱乐审美趣味的转变[J].新余高专学报,2008(10):60.
[5]朱丹.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08(7):78.
[6]马忱.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2011(5):115.
[7]刘毓岚,高玉娜.娱乐文化低俗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4):11.
〖BT(1+1〗 一、品牌意识:《超级女声》在娱乐节目制作与营销上的精心打磨
《超级女声》的主办方湖南电视台一直坚持“活动造影响,栏目续品牌”的理念,打造强势品牌,拓展省外市场,在内容上进行特色定位,与其它省级卫视有所区别。《超级女声》也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获得成功的。它引起了观众和业界的巨大反响,它在制作思路、组织方式、营销模式上不同于当前盛行的其它娱乐节目,而是对国内外娱乐节目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彰显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超级女声》在节目制作与营销策略上有着多方面的精心打磨:首先是对娱乐模式的创新。它一直坚持走没有门槛、没有距离的平民路线,同时还利用诱人的大奖刺激观众的参与欲望,这说明娱乐节目的手段与激励机制发生了变化,其市场化动作程度在逐渐提高,商业色彩也逐渐加强;其次是采用贴近观众的营销方式。它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将演播室前移,在缩短节目推广链条的同时,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亲切性;第三是联合其它媒体共同造势。《超级女声》的成功除了对节目主题和营销方式进行创新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文化消费的行为,更是当今电视娱乐节目反同质化的成功个案。”[2]
通过“超级女声”的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内涵就是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它可以体现为综艺晚会型、益智型、游戏型、真人秀、舞台选秀等多种节目样式。“娱乐的实质是大众休闲”。[3]娱乐节目的核心就是让平民大众积极参与和加入的“娱乐”,无论它是游戏竞赛还是轻松谈话,无论它是大众参与还是小众交流,只要它能给人带来轻松、欢乐和感性娱乐,那么它就是娱乐节目。作为一个电视娱乐栏目,《超级女声》又不同于日常的卡拉OK的自娱自乐形式,是以淘汰晋级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节目的紧迫感与吸引力。它使整个娱乐节目策划中大众化、平民化的意识增强了,这种经营的方式的确很有创造性。
二、唯收视率:电视娱乐节目争相模仿与偏重“愚乐”的失衡
真正的娱乐节目可以洗掉人们心灵上的烦恼,实现心灵上的自由。可目前的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却也出现了各种弊端。当下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已置身于市场经济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商品属性使其由以往的艺术文化转变成一种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目的,使得一些娱乐节目降低了文化品味,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满足对他人的偷窥欲望,在节目中模仿戏谑、恶意诋毁,甚至出现怪异、粗糙的“审丑”现象。[4]娱乐传播“繁华”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娱乐节目的低俗品味将艺术沦为商品的附属品,文化的内涵也被渐渐稀释消解。
与此同时,娱乐节目本身的内容并非是专门为青年受众打造的,比如演唱的歌曲、回答的问题、设计的环节等不一定都适合青少年。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过度渲染“成星、成名”,让他们沉溺于“星梦”崇拜的幻想中,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助长社会浮躁风气的同时,会滋生青少年的投机心理,会产生一种虚幻缥缈的虚荣心理和一种对偶然性的寄托,而不是去踏踏实实地奋斗、拼搏。电视娱乐功能的发挥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理想状态,就会对大众形成误导,造成电视功能本身的失衡。另外,一味仿效和克隆也会导致电视娱乐节目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电视“选秀”节目出现的“泛娱乐时代”[5],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当下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看似丰富多彩,事实上内容大同小异,形式上千篇一律,而且又不注重节目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时间一长,就很难再吸引观众。
三、视觉冲击:娱乐审美需要时尚,但也离不开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电视娱乐节目最能体现都市文化性,是展示时尚的舞台。跟传统的文艺晚会相比,娱乐节目的参与优势无疑是强大的。像“超级女声”中,选手们都根据流行的时尚,搭配自己的穿着,不仅代表了她们的个性,也穿出了时尚潮流。电视娱乐节目是以娱乐消遣为制作目的,有演播现场,包括娱乐、竞赛、文艺表演、轻松话题的谈话等内容,而娱乐节目视觉上的华丽与时尚在各类节目中堪称之最。在以往的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中,重视的是文艺表演的质量、舞台的布置和镜头的调度,而娱乐节目对视觉元素给予全方位重视,灯光、舞美、人物造型等具有时尚特点。娱乐节目就是通过增加视觉元素的精美、可视和镜头画面的感官刺激性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
此外,娱乐节目中大量引进的参与形式:节目环节参与、场外参与 、表演互动参与 ,总的原则是鼓励参与和自娱自乐。 节目中悬念的设置使很多电视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以介入到节目中去,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观众情绪上的参与。娱乐节目开发了电视的“情感娱乐”功能,但毫不犹豫地把“煽情”的环节结合进去,这样观众就很容易被感情左右,也容易掉进节目商业利益链条的圈套中。[6]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产品创新,以吸引观众的目光,一些互动体验式的新式电视娱乐节目逐渐兴起。这种参与式的节目在受到追捧的同时,所带来的模仿现象却很严重,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娱乐节目的文化韵味已经变味或消失,总以粗浅的感官享受为目的,忽视了博大精深的经典作品在娱乐中发挥的陶冶、启迪大众的作用,显然对向往新事物、接受时尚文化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7]因为一个好的娱乐节目,不仅要以优质的节目内容为依托,而且要体现出它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总的来说,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传播、教育、娱乐、服务、经济等。对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电视传媒不应过于偏重娱乐功能,避免由于过分沉溺于娱乐节目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误导作用。电视娱乐节目不能因为用情而“滥情”,更不可为了娱乐而“愚乐”,注重强调舆论导向功能和传播教育功能,是传媒应坚持的一种社会责任。如果青少年长期迷恋在五花八门的娱乐文化环境中,就会迷失价值方向,丧失思考和判断能力,丧失对正确的人生价值的探求,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电视媒体部门要加强娱乐节目的监管力度,制定出一个综合的恰当的娱乐文化评价体系,扭转某些低俗庸俗的不正之风,使娱乐文化能真正成为净化大众心灵、教化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软实力文化。
参考文献:
[1]石长顺,范晓.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29.
[2]张鹏,朱怡淼.另类突围:“超级女声”反同质化现象探析 [J].艺术百家,2006(4):54.
[3]周川,王灵书.低俗化的娱乐文化何时休[J].社区(上), 2006,12(上):40.
[4]胡静.论大众娱乐审美趣味的转变[J].新余高专学报,2008(10):60.
[5]朱丹.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08(7):78.
[6]马忱.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2011(5):115.
[7]刘毓岚,高玉娜.娱乐文化低俗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