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隶文教授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问题出在哪里?至今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面对铺天盖地的作业,每月都要面对接二连三的考试,他们哪里有时间去动手?哪里有精力去创新? 可见,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是因为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育质量评价手段,没有留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出路在于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压缩必修科目,放宽学生选修自主权
“全面发展”是现行教育制度对人才评价的主流,并且得到了公众的认同。然而,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本质区别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是人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都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就少出“危险品、次品、废品”,这是非常重要的。而现行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全科发展”,是指所开设的课程科目都必须学好。特别是中学课程,必修科目太多,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能不能学进去,都要一科不落,一天到晚都被这些学习内容排得严严实实,稍不留心就得加班加点。而有些学生专爱的学科,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特长得不到发展,刚刚萌芽的创造性思维被淹埋在“全科发展”之中。“全科发展”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而负担过重又是直接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直接因素。“全科发展”不仅末学肤受,而且对所爱好学科学习是一种干扰,不利学生的纵深发展,这也许是我国现行教育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之一吧!
我认为只要把工具性科目列为必修科目就行了,其它科目完全可以为选修。学生想学习什么,喜欢学什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和爱好进行选修。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动力,动力是刻苦学习的基础。爱好产生情感,情感是锲而不舍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对选修科目竭尽全力,学习起来就有充分的主动性。同样的内容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主动是一种学习效率很高的方法,它能事半功倍。而且,学生从繁重的“全科学习”中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去思考和钻研自己喜欢且善长的学科,思考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发展智力是创新能力的必备前提。
二、转变教学评价,建立多元评估体系
以学生考试分数为终端目标的评价制度,仍然在主导着教学改革,为此,学生的学习时间在继续延长、课业负担在继续加重。评价制度决定考试手段,什么样的工作质量评价机制,就是什么样的引领方向。好比一园李树结满李子,面对将要成熟的李子,有人高价批量收购青果,货到付钱。也有人在一边大喊:“请等一段时间,李子成熟后,我出更高的价格收购。”我估计多数果农会把满树的青果打下来卖掉,因为大众心理是少得不如多得,多得不如现得。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越改越需要改,是因为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依然集中在学生的考分上,学生考分高对教师评价就好,教师就有地位,就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赖,就有许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分数低,老师就挨批评、被小看、受歧视,走路都抬不起头来。明白人都知道,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分数是靠磨出来的,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的。磨,就要耗时间,老师课堂课外盯住学生不放,可能会使学生的考试分数有所提高,而且花的时间越多回报就越丰厚。磨多了,学生一点点创新的锐气都被磨掉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担风险的,并且在短期内是不能见成效的。我们的老师焉能放弃“可靠”的教学方法,而去进行教学探险。教改方案再好,路子再对,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即便是有全新观念的教师,也未必会冒险去追求这个“不确定”的结果。
多一个标准考核学生,就会多出一批人才。书法爱好者,就让懂书法的老师去引导,并以此评价书法老师工作质量;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让喜欢动手的老师去训练,并以此评价该类老师的工作质量……建立多层面的立体的考核办法,就可以极大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空间,创新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激励专业成长,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携带思想,一个没有创新思想的老师,是无法激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因此,需要一批创新型教师担当此任。
创新型教师不仅需要道德情感和职业情感,还要有雄厚的业务素质以及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是教好书育好人的素质之一,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综合素质高,课堂上就能轻车驾熟、得心应手、谈笑适度,进退自如,能让学生欣羡而激发学习欲望。综合素质低,教学时只能现买现卖,俯仰由书(参考书)。两者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使学生的考分产生多大的悬殊。但比较而言,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更容易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也善于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出发,把探究的钥匙交给学生,而不是亦步亦趋。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培养教师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教师业务上要尽可能精深一些,因为,学问广博的教师,张张嘴就是一滴滴知识清泉,挥挥手就如一片浩淼的知识海洋,给学生带来的无疑是求知的冲动。有学问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使课堂预设和生成碰撞出更多闪亮的火花。
一、压缩必修科目,放宽学生选修自主权
“全面发展”是现行教育制度对人才评价的主流,并且得到了公众的认同。然而,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本质区别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是人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都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就少出“危险品、次品、废品”,这是非常重要的。而现行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全科发展”,是指所开设的课程科目都必须学好。特别是中学课程,必修科目太多,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能不能学进去,都要一科不落,一天到晚都被这些学习内容排得严严实实,稍不留心就得加班加点。而有些学生专爱的学科,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特长得不到发展,刚刚萌芽的创造性思维被淹埋在“全科发展”之中。“全科发展”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而负担过重又是直接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直接因素。“全科发展”不仅末学肤受,而且对所爱好学科学习是一种干扰,不利学生的纵深发展,这也许是我国现行教育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之一吧!
我认为只要把工具性科目列为必修科目就行了,其它科目完全可以为选修。学生想学习什么,喜欢学什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和爱好进行选修。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动力,动力是刻苦学习的基础。爱好产生情感,情感是锲而不舍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对选修科目竭尽全力,学习起来就有充分的主动性。同样的内容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主动是一种学习效率很高的方法,它能事半功倍。而且,学生从繁重的“全科学习”中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去思考和钻研自己喜欢且善长的学科,思考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发展智力是创新能力的必备前提。
二、转变教学评价,建立多元评估体系
以学生考试分数为终端目标的评价制度,仍然在主导着教学改革,为此,学生的学习时间在继续延长、课业负担在继续加重。评价制度决定考试手段,什么样的工作质量评价机制,就是什么样的引领方向。好比一园李树结满李子,面对将要成熟的李子,有人高价批量收购青果,货到付钱。也有人在一边大喊:“请等一段时间,李子成熟后,我出更高的价格收购。”我估计多数果农会把满树的青果打下来卖掉,因为大众心理是少得不如多得,多得不如现得。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越改越需要改,是因为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依然集中在学生的考分上,学生考分高对教师评价就好,教师就有地位,就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赖,就有许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分数低,老师就挨批评、被小看、受歧视,走路都抬不起头来。明白人都知道,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分数是靠磨出来的,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的。磨,就要耗时间,老师课堂课外盯住学生不放,可能会使学生的考试分数有所提高,而且花的时间越多回报就越丰厚。磨多了,学生一点点创新的锐气都被磨掉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担风险的,并且在短期内是不能见成效的。我们的老师焉能放弃“可靠”的教学方法,而去进行教学探险。教改方案再好,路子再对,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即便是有全新观念的教师,也未必会冒险去追求这个“不确定”的结果。
多一个标准考核学生,就会多出一批人才。书法爱好者,就让懂书法的老师去引导,并以此评价书法老师工作质量;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让喜欢动手的老师去训练,并以此评价该类老师的工作质量……建立多层面的立体的考核办法,就可以极大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空间,创新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激励专业成长,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携带思想,一个没有创新思想的老师,是无法激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因此,需要一批创新型教师担当此任。
创新型教师不仅需要道德情感和职业情感,还要有雄厚的业务素质以及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是教好书育好人的素质之一,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综合素质高,课堂上就能轻车驾熟、得心应手、谈笑适度,进退自如,能让学生欣羡而激发学习欲望。综合素质低,教学时只能现买现卖,俯仰由书(参考书)。两者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使学生的考分产生多大的悬殊。但比较而言,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更容易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也善于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出发,把探究的钥匙交给学生,而不是亦步亦趋。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培养教师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教师业务上要尽可能精深一些,因为,学问广博的教师,张张嘴就是一滴滴知识清泉,挥挥手就如一片浩淼的知识海洋,给学生带来的无疑是求知的冲动。有学问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使课堂预设和生成碰撞出更多闪亮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