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特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无疑,能否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对创新能力的有效开发,创新教育的开展,关系极为重大.究竟创新思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它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高表现,同时它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它的这种特殊性.为了认识这种特殊性,不妨从一般思维开始入手.什么是思维?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理论来表述“思维就是对元素符号的处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元素符号有意象、模式、词语等,各代表着现实的各个方面.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些元素符号在头脑内的贮存、安排和组织过程”.这种认知告诉我们思维三个要点:1.大脑是思维的器官.2.思维的材料是外界输入大脑后又存贮在大脑里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表象、知识、经验、词语、方法等.3.思维的过程就是对这种信息选择、加工、组合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能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否能营造一个创新思维教育的氛围是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乃至整个创新成败的客观因素,下面从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如何营造一个创新思维教育的氛围.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引导.比如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这些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能力.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因式分解"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广场,扩建后的正方形边长比原来长2米,问扩建后的广场面积增大了多少?”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责任编辑 易志毅)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无疑,能否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对创新能力的有效开发,创新教育的开展,关系极为重大.究竟创新思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它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高表现,同时它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它的这种特殊性.为了认识这种特殊性,不妨从一般思维开始入手.什么是思维?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理论来表述“思维就是对元素符号的处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元素符号有意象、模式、词语等,各代表着现实的各个方面.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些元素符号在头脑内的贮存、安排和组织过程”.这种认知告诉我们思维三个要点:1.大脑是思维的器官.2.思维的材料是外界输入大脑后又存贮在大脑里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表象、知识、经验、词语、方法等.3.思维的过程就是对这种信息选择、加工、组合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能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否能营造一个创新思维教育的氛围是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乃至整个创新成败的客观因素,下面从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如何营造一个创新思维教育的氛围.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引导.比如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这些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能力.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因式分解"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广场,扩建后的正方形边长比原来长2米,问扩建后的广场面积增大了多少?”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