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原是一名村小的音乐老师,在为迎接省里的质量万里行被调到镇所在的中学教音乐,在我对老教材还没有完全吃透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就是音乐课程改革这个大潮。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多年来教研员亲临课堂的指导下,我在音乐教学方面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让我走出窘境,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有了几点稚嫩的想法。这是我在同行万秀波老师的博客里看到的一则教学随笔:今天上第五节是初三的音乐课,在讲变奏抄谱时,我发现学生出现一个问题,学生抄谱很快,可能学生记忆力好,计数字快,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太差只记数字,不计音符时值长短,所以错的太多了,或者说一个。这是万老师的感慨。其实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发现步入初中的学生,虽然已经上了6年的音乐课,但就算是最简单的音符学生都分辨不清楚,什么是音樂的节奏、旋律、力度等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学生也是非常模糊的。如果你问一下民乐和西洋乐器,你都知道各有哪些?有部分学生是难以分清的。
然而我们深知音乐所反映的生活和表现的情感,人们即看不到,也不能摸到,只能用耳朵去把它们“听出来”,这“听”和一般的听不同,在听时要扑捉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和情感,要从抽象的旋律中去感受作曲家的意图,推知他的思想和追求。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者,必须要熟悉音乐的特性,懂得音乐是由不同音乐要素变化而形成的“音乐语言”。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知音”的耳朵,这样就必须懂一点音乐知识,才能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让音乐和学生成为“伯牙与子期”式的朋友。
于是我在音乐课教学中有目的进行音乐知识的系统讲解,从音符的认识,时值的学习、才能学瞳划小节线乃至于填写旋律。我常和学生说:音乐中节奏是骨骼,旋律是个灵魂,节奏是掌握旋律基础的基础,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在欣赏教学中,遇到适当的时机就把有关音高、音色、节奏、速度、力度、节拍等相关的音乐知识的讲解融入到教学中。
在七年级的《非洲的灵感》这单元中讲到“鼓”这个乐器,是非洲最普遍的乐器,这个乐器表现最突出、最主要的音乐要素就是“节奏”在鼓的演奏中就没有“旋律”这个要素的体现,而是从节奏、速度、力度、配器等因素来表达音乐。鼓声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人们各种不同的感情:1.明快热烈的节奏是在赞扬酋长的功绩:2.徐缓、清新的节奏像在叙述神话与传说:3.急骤的节奏是在传达新闻趣事,4多变的节奏时而使人悲愤填膺,时而引人开怀大笑……这便是音乐中节奏的魅力所在。
如在《1997天地人交响曲》在刚接触交响曲时,简单介绍交响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音乐体裁,所以通常情况下演奏这类体裁的乐队都是西洋管弦乐队。如:在《鳟鱼》钢琴五重奏中,引导学生认真倾音乐时,感受配器的变化及音乐中不同音乐要素的变化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
主题音乐是小提琴主奏祥和悠然与自得。变奏1是钢琴主奏弦乐画奏,钢琴音色明亮,给人一种清鲜,快乐的情境;变奏2是弦乐器中,中大提琴主奏,钢琴伴奏,就略显忧伤,低沉;变奏3出现钢琴速度的加快,急速变奏中给人一种焦躁不安的不祥之感;但变奏4很多同学就很难听辨出来,因为变奏3和变奏4之间没有很明显的过渡型的演奏。这里教师可提醒学生从力度这个因素的变化中来判断,因为在此处钢琴和弦乐的力度用的是一个ff的强音:变奏5,由变奏4的钢琴和弦乐一下子变成了大提琴的悲痛与凄凉,在这样学习中学生就很容易了解舒伯特利用乐器的不同配器手法而形成的变奏,将作品中鳟鱼的形象也就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又比方说在《图画展览会中》有一段《两个犹太人》在欣赏时我提出问题:下面音乐中什么样的音乐代表富人,什么样的音乐代表穷人?学生在聆听时就很容易分出来,音乐先奏是来形容富人,后段音乐代表是穷人,为什么能分出来呢?两段音乐特点很明显:富人的音乐:间歇的节奏速度缓快,突出重音,就很明显的代表出富人的自大,狂妄,傲慢和粗暴。描写穷人音乐:和富人的粗犷相比之下显得是那样的细弱,单调,一下子就把穷人的无奈,胆怯.表达的淋漓尽致。
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音乐中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介绍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用已拥有的知识去分析和思考。懂得由抽象、流动的乐音的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综合变化来表达的“音乐语言”。学生理解了这“音乐语言”所给予的暗示、类比,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能产生相应的喜怒哀乐感情共鸣,这就达到了“知音”。
然而我们深知音乐所反映的生活和表现的情感,人们即看不到,也不能摸到,只能用耳朵去把它们“听出来”,这“听”和一般的听不同,在听时要扑捉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和情感,要从抽象的旋律中去感受作曲家的意图,推知他的思想和追求。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者,必须要熟悉音乐的特性,懂得音乐是由不同音乐要素变化而形成的“音乐语言”。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知音”的耳朵,这样就必须懂一点音乐知识,才能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让音乐和学生成为“伯牙与子期”式的朋友。
于是我在音乐课教学中有目的进行音乐知识的系统讲解,从音符的认识,时值的学习、才能学瞳划小节线乃至于填写旋律。我常和学生说:音乐中节奏是骨骼,旋律是个灵魂,节奏是掌握旋律基础的基础,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在欣赏教学中,遇到适当的时机就把有关音高、音色、节奏、速度、力度、节拍等相关的音乐知识的讲解融入到教学中。
在七年级的《非洲的灵感》这单元中讲到“鼓”这个乐器,是非洲最普遍的乐器,这个乐器表现最突出、最主要的音乐要素就是“节奏”在鼓的演奏中就没有“旋律”这个要素的体现,而是从节奏、速度、力度、配器等因素来表达音乐。鼓声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人们各种不同的感情:1.明快热烈的节奏是在赞扬酋长的功绩:2.徐缓、清新的节奏像在叙述神话与传说:3.急骤的节奏是在传达新闻趣事,4多变的节奏时而使人悲愤填膺,时而引人开怀大笑……这便是音乐中节奏的魅力所在。
如在《1997天地人交响曲》在刚接触交响曲时,简单介绍交响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音乐体裁,所以通常情况下演奏这类体裁的乐队都是西洋管弦乐队。如:在《鳟鱼》钢琴五重奏中,引导学生认真倾音乐时,感受配器的变化及音乐中不同音乐要素的变化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
主题音乐是小提琴主奏祥和悠然与自得。变奏1是钢琴主奏弦乐画奏,钢琴音色明亮,给人一种清鲜,快乐的情境;变奏2是弦乐器中,中大提琴主奏,钢琴伴奏,就略显忧伤,低沉;变奏3出现钢琴速度的加快,急速变奏中给人一种焦躁不安的不祥之感;但变奏4很多同学就很难听辨出来,因为变奏3和变奏4之间没有很明显的过渡型的演奏。这里教师可提醒学生从力度这个因素的变化中来判断,因为在此处钢琴和弦乐的力度用的是一个ff的强音:变奏5,由变奏4的钢琴和弦乐一下子变成了大提琴的悲痛与凄凉,在这样学习中学生就很容易了解舒伯特利用乐器的不同配器手法而形成的变奏,将作品中鳟鱼的形象也就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又比方说在《图画展览会中》有一段《两个犹太人》在欣赏时我提出问题:下面音乐中什么样的音乐代表富人,什么样的音乐代表穷人?学生在聆听时就很容易分出来,音乐先奏是来形容富人,后段音乐代表是穷人,为什么能分出来呢?两段音乐特点很明显:富人的音乐:间歇的节奏速度缓快,突出重音,就很明显的代表出富人的自大,狂妄,傲慢和粗暴。描写穷人音乐:和富人的粗犷相比之下显得是那样的细弱,单调,一下子就把穷人的无奈,胆怯.表达的淋漓尽致。
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音乐中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介绍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用已拥有的知识去分析和思考。懂得由抽象、流动的乐音的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综合变化来表达的“音乐语言”。学生理解了这“音乐语言”所给予的暗示、类比,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能产生相应的喜怒哀乐感情共鸣,这就达到了“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