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世界文明史的篇章,我们看到,人类对各种美的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不断地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倦地追求着美的享受,都在不断按照美的要求和规律塑造自己。所以高校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则是推动审美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其基本素质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审美修养素质,包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明晰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审美修养素质应当作为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审美修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高校美术教育来实现。
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作用
1.美术教育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优势。
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拓展视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高其他素质有着相当的优势和重要性。
美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优美的造型,厚重而深刻的内涵,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周围的人。美术教育更为学生提供了美的熏陶、丰富的审美感受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人基本素质的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倾注心血的作品,实质上正是自身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素质的养成教育。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塑造其人格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二、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途径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
美术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一些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应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有责任感,追求真善美。
2.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素质,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培养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所以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提供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强化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审美情趣培养,是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成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学习内容。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内容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作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还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翻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模仿,则很容易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训练阶段的习作变得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学生的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一刀切”。
4.鼓励艺术表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这句至理名言带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不论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在专业训练中教师更要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激发出来,尽力营造一种气氛或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以自由释放。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更加离不开高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前提,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把美术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塑造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其基本素质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审美修养素质,包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明晰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审美修养素质应当作为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审美修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高校美术教育来实现。
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作用
1.美术教育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优势。
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拓展视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高其他素质有着相当的优势和重要性。
美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优美的造型,厚重而深刻的内涵,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周围的人。美术教育更为学生提供了美的熏陶、丰富的审美感受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人基本素质的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倾注心血的作品,实质上正是自身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素质的养成教育。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塑造其人格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二、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途径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
美术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一些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应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有责任感,追求真善美。
2.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素质,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培养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所以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提供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强化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审美情趣培养,是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成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学习内容。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内容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作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还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翻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模仿,则很容易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训练阶段的习作变得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学生的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一刀切”。
4.鼓励艺术表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这句至理名言带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不论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在专业训练中教师更要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激发出来,尽力营造一种气氛或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以自由释放。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更加离不开高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前提,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把美术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塑造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