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功园做茶是我的使命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道政和之前,早听说政和工夫的发源地在政和县的遂应场,那是一个山沟沟里的小村落。说起这个小村落,它可是颇有历史的,其实,它最早的兴起并不是因为茶,而是银矿。后来,随着银矿的衰落,那些被客商带出的茶叶渐渐成了本地经济的主导。明朝时,政和人开始做起了红茶生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政和工夫红茶远销海外,使政和名扬天下。
  在政和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新的朋友—叶功园。这条山沟沟里的历史古迹、一草一木在叶功园眼里都是故事。他是遂应叶氏的后人,祖先世代都住在这里,制茶、贩茶曾是叶氏的主要营生。而今,叶功园则是遂应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遂应人的使命就是做茶
  走进他的专卖店,我们立刻就被一面面奖牌吸引住了。遂应的红茶参加通仙杯的斗茶赛,获得了状元;遂应小种在2011年澳大利亚茶产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大大小小的奖牌比比皆是,足见叶总和他的遂应茶叶专业合作社这几年一步步走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您的专业合作社是怎样的一种合作模式呢?”我问。
  “遂应茶叶专业合作社是2008年成立的。采用的是企业加农户的形式,到现在已经发展了200多社员,这些社员不仅提供茶叶的原料,还将资金投入进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共同打造遂应品牌。我做茶十几年了,品质上让社员们很放心,所以大家愿意一起凑钱,支持我做遂应品牌的茶叶。”叶总接着意味深长地说,“政和工夫红茶的母树就在我们遂应的山沟沟里,每一个遂应人其实都怀揣着复兴遂应茶的使命,而这也是推动合作社经营、发展的原动力。”
  叶总说,做茶要精益求精,从原料的形状就开始分类,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每一款都非常的纯正,绝不拼配。也不采用烟熏、熏花等工艺,只做最原汁原味的遂应红茶。消费者可以真正品尝到来自大自然的香味,也是最接近历史的味道。这对得起良心,也对得起消费者和此地茶叶的美名。
  除了茶叶本身,在包装和推广上,叶总也下了很大的工夫。每一款茶叶都有一个颇有历史渊源的名字。如“遂人愿”、“遂应红”,还有正在开发的新品“红脉”,取意源自遂应的古茶路,当年就是通过这条古老的脉络,政和工夫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而今,叶总依然沿着这条漫漫茶脉稳步地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百年前,每年福州茶叶市场开市,都是以遂应的红茶的定价作为茶叶市场的基准参考价的。有遂应红茶不到,不能开市的传统。”2010年,叶总在福州的福建茗茶文化城开了一家直营店。或许,几年以后,叶总还会依着这条古老的脉络,将遂应的政和工夫销往世界各地。
  旅游是快速提高知名度极好的途径
  “遂应这条山沟沟里不仅有政和工夫的母树,还有很多参天的古树和闽北的特色建筑,古茶楼、古村落、古廊桥等星罗棋布,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很多。我们把我们的愿景和政府做了相应的汇报,非常希望把这里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旅游,真正让世人了解福建红茶的历史文化。”
  这个点子源于一次偶然。“几年前,有一个朋友慕名而来买茶。聊天的时候我就说,你想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茶这么好吗?既然来了一次,不妨也去看看遂应的山山水水,都说好山好水出好茶,不去看一眼岂不可惜了。于是,我们驱车上山。只这一趟,他的心就收不住了。回到福州以后,又组织了个车友会,一下子来了十几辆车。那一次,我做向导,带他们到遂应游览,当地政府免费接待,居然在村里摆了6大桌,连当地的领导都没地方坐了,只能让客人先吃,好不热闹。”
  遂应茶好,山水也佳。因为地处福建与浙江的边界,古时就往来不断。仅翻过一座山就到了浙江。两边人生活方式相同,口音相近,也经常会有人游览完浙江再驱车翻山来遂应这个政和红茶发源地游览。这样不仅提高了政和红茶的知名度,也使得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这是叶总正在着重打造的茶旅一体的红茶推广方式。
  采访结束时,我们在叶总办公室的墙上看见了一首诗,那是1926年,政和红茶英文版包装上的一首诗:
  永驻深山成秀丽,
  长居高宇得精灵。
  仙姿难隐风流质,
  国色天香盖世茗。
  辗转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如今,这盖世香茗又会借叶功园这样的政和人之手,谱写怎样的历史呢?这香韵醇厚的古茶脉又会延伸到何处呢?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过去,闽北交通闭塞,但地处闽北、闽东、浙南交界处的锦屏却有数条官道穿境而过,成为当时最为繁荣的茶叶集散地,政和销往欧洲的政和工夫红茶、送往京城的银子、闽东进来的食盐都要经过这条穿山越岭的古道。  我们的汽车沿着弯曲的山路逐渐驶入锦屏村里。远远看去,那是一个保存相当完好的山村,一律的黑瓦土墙、木门窗框,显出村庄的久远。  下了车,立刻有村民和茶叶站的张义平站长打起了招呼,原来,张站长曾经在此担任乡长
期刊
创立九峰茗茶,叶济德经历了十二年的时间。十二年,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也许为时尚早,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却是十分漫长的十二年。人的职业生涯最长不过四五十年,叶济德却用了人生中最精力充沛、最富有激情的十二年专注在一个行业上。他经历过行业的疯狂和低迷,也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准备迎接行业更加精彩的未来  采访叶济德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愉快的是,他极其善于与人沟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把话题抛给他,他都
期刊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  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具有特定品种特征和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  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
期刊
不论马连道也好,国内其他地方也罢,要应对中国茶产业商业地产中出现的寒流,重点是打造自身商圈的特色,引导商户从单纯卖茶到注意文化创意上的突破,这样才能避免恶性竞争。  中国茶产业商业地产的下一步路径在哪里?采访中,本刊记者和多位茶城经理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北京马连道茶城董事长张喜说:“2007年有关方面就做过一次统计,当时结果是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上,零售商和批发商的比重大约为2:8,而近些年零售商还
期刊
去锦屏的路上,一边是潺潺溪流,一边是隐隐青山。青山中随处可见散落稀疏的茶树,它们不知何时而生,更不知何时而果,只是那样自然烂漫地生长着。  政和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遂应银矿。  我们在政和的县志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宋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改关隶县为政和县。我们都知道,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对于九五至尊的皇帝来说,他怎么肯把这样尊贵的称呼轻易地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关小城呢?  当然,话题
期刊
政和县长期种植的茶树品种:平原茶区以政和大白茶为主;高山茶区以有性群体的素茶品种为主。60年代后期,国营稻香茶场首先引进少量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等。80年代初,为改变茶区品种单一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大量引进福云六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梅占等特早芽和早、中芽优良茶树品种。到1988年,全县共引进8000多万株,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使全县茶园早、中、迟品种搭配合理,形成政和县茶叶的独特风格。  福云
期刊
如果有一家企业经常在做这些事:  对内:  1.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2.成立工会,保障员工自身的利益。  3.组织多种培训学习班,帮助员工成长。  4.普通员工工资在当地处于中上等水平。  5.除各种基本保险外,还为员工上住房公积金。  对外:  1.长期义务支教。  2.资助贫困学生。  3.资助残障福利院。  4.长期帮助五保户。  这一定是一家极具感恩之心的企业,也一定是一支乐观、积
期刊
有很多人把“工夫茶”与“功夫茶”混淆。  “工夫茶”是红茶的一种品类名,又叫做“工夫红茶”,除了工夫红茶外,还有小种红茶、红碎茶等其他类红茶。而“功夫茶”则是一种冲泡茶叶的方法,盛行于福建、广东一带,其对冲泡的茶品、器具、水等都有很高的讲究,操作起来很费功夫。它与“工夫茶”的意思完全不同。  据考,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九云:“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
期刊
政和县地处闽北武夷山脉中,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顺理成章地,竹制品加工产业便成了政和县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首。  本次政和茶业采访小组刚踏脚政和县,便被大大小小的竹产品广告牌所吸引。沿途经过了很多大型竹具加工厂,据陪同采访的负责当地茶产业的朋友介绍说,全国70%的竹茶盘均来自政和县。这个数字昭示着,一方小小的竹茶盘俨然成了政和县地方经济的主动脉。它也意味着政和县的竹制品加工早
期刊
出差归来,收到博友猎人寄来的老山茶。认识猎人是在博客上,-个有特点有个性和有意思的人。  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我是猎人。  少年军体校的履历,成就了我的一手好枪法,年轻时酷爱狩猎,是一名不错的猎手。而后,因上海十年的经商而无暇再去狩猎,前些年,弃商回家侍奉父母。正当此之际,家乡野猪肆虐,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农民纷纷上访,经政府特批,猎人再次扛起猎枪,重操旧业。数年来,猎杀野猪成百上千,而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