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
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具有特定品种特征和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
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所以近年来,政和白茶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大量出口。
政和白茶史话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和政和白茶银针树种,后来遂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银针、寿眉、白毛猴、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清初政和县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一到,茶工就雇佣一空。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所以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政邑知县蒋周南有《咏茶》诗一首,述事甚详:“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注:政和别号东和。)
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先生的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种,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3月20日起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第55号)。
(一)地理条件:
海拔高度200m至800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土壤有机质≥2.5%;土壤pH值4.5~6.5。
(二)鲜叶采摘:
每年春、夏、秋各季采摘。春茶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摘,夏茶在小满至夏至采摘,秋茶在小暑至秋分采摘。白毫银针鲜叶采摘标准为单芽,白牡丹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按“九不采”原则进行采摘,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头不采、紫色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损伤芽头不采、病虫伤芽头不采、开裂芽头不采、病虫害引起芽叶弯曲等畸形芽不采。
(三)加工工艺:
政和白茶的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烘焙→毛茶。要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进行加工,掌握“两个时机”和“四个动作”。
“两个时机”即:
(1)萎凋时机,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70%~75%,历时48~60小时,萎凋叶含水率最终控制在8%~9%;
(2)并筛时机,当萎凋叶含水率达30%至50%时进行并筛,以利于形成政和白茶特有的叶态。
“四个动作”即:
(1)摊凉厚度均匀适中,互不重叠,不影响水分蒸发;
(2)摊凉动作要轻,避免损伤鲜叶,造成红变;
(3)据天气、温度、湿度和风力情况,通过车间百叶窗,调节风力、温度和湿度;
(4)天气转为闷热时,为防止萎凋叶红变,应及时转入烘焙工序。
(四)质量特色:
(1)白毫银针:
外形:单芽肥壮,满披茸毛,色泽银白或灰白。
内质:香气清纯,毫香明显;滋味清甜鲜爽,毫味足;汤色淡黄,明亮。叶底:匀整,明亮。
(2)白牡丹:
外形:叶抱芽,芽叶连枝,叶缘垂卷,毫心肥壮银白,毫多而显,叶色灰绿或翠绿,叶背有茸毛。
内质:香气清鲜浓郁,毫香明显;滋味清甜纯爽,毫味显;汤色杏黄,明亮。叶底:毫心多,叶张嫩,芽叶连枝,色泽嫩绿、明亮。
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具有特定品种特征和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
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所以近年来,政和白茶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大量出口。
政和白茶史话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和政和白茶银针树种,后来遂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银针、寿眉、白毛猴、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清初政和县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一到,茶工就雇佣一空。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所以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政邑知县蒋周南有《咏茶》诗一首,述事甚详:“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注:政和别号东和。)
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先生的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种,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3月20日起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第55号)。
(一)地理条件:
海拔高度200m至800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土壤有机质≥2.5%;土壤pH值4.5~6.5。
(二)鲜叶采摘:
每年春、夏、秋各季采摘。春茶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摘,夏茶在小满至夏至采摘,秋茶在小暑至秋分采摘。白毫银针鲜叶采摘标准为单芽,白牡丹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按“九不采”原则进行采摘,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头不采、紫色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损伤芽头不采、病虫伤芽头不采、开裂芽头不采、病虫害引起芽叶弯曲等畸形芽不采。
(三)加工工艺:
政和白茶的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烘焙→毛茶。要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进行加工,掌握“两个时机”和“四个动作”。
“两个时机”即:
(1)萎凋时机,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70%~75%,历时48~60小时,萎凋叶含水率最终控制在8%~9%;
(2)并筛时机,当萎凋叶含水率达30%至50%时进行并筛,以利于形成政和白茶特有的叶态。
“四个动作”即:
(1)摊凉厚度均匀适中,互不重叠,不影响水分蒸发;
(2)摊凉动作要轻,避免损伤鲜叶,造成红变;
(3)据天气、温度、湿度和风力情况,通过车间百叶窗,调节风力、温度和湿度;
(4)天气转为闷热时,为防止萎凋叶红变,应及时转入烘焙工序。
(四)质量特色:
(1)白毫银针:
外形:单芽肥壮,满披茸毛,色泽银白或灰白。
内质:香气清纯,毫香明显;滋味清甜鲜爽,毫味足;汤色淡黄,明亮。叶底:匀整,明亮。
(2)白牡丹:
外形:叶抱芽,芽叶连枝,叶缘垂卷,毫心肥壮银白,毫多而显,叶色灰绿或翠绿,叶背有茸毛。
内质:香气清鲜浓郁,毫香明显;滋味清甜纯爽,毫味显;汤色杏黄,明亮。叶底:毫心多,叶张嫩,芽叶连枝,色泽嫩绿、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