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式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外部激励激发学习热情。问题式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内在驱动决定学习结果,教师只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问题是问题式学习的核心,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好的问题要符合如下要求:①科学和针对性。不良的问题通常是问题条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不匹配,具有较复杂的特征。好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问题所依存的情境对其中一些元素提出自己的界定或定义,不仅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动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都更具开放性。②情境化。问题能够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合适性。问题的提出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既不会因为太简单而不感兴趣,也不会因为太难而失去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
1精选层次问题
教师要精选层级问题串,实现形式提问与认知设问的统一。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对有些知识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去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递式”的问题串,通过元认知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蛋白质工程”一节教学时,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层递式”认知设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为什么会出现蛋白质工程?背景资料:要想让一种生物的性状在另一种生物中表达,在种内可以用常规杂交育种的办法实现,但要使有生殖隔离的种间生物实现基因交流,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这一远缘杂交的障碍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肠杆菌为人类生产出了胰岛素,牛的乳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制造出了蛋白质类药物,烟草植物体内含有了某种药物蛋白……至此,人们也只是实现了世界上现有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中的表达。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应运而生了。
(2)对天然胰岛素进行改造,你认为应该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操作,还是通过对基因的操作来实现?背景资料:①任何一种天然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改造了基因即对蛋白质进行了改造,而且改造过的蛋白质可以遗传下去。如果对蛋白质直接改造,即使改造成功,被改造过的蛋白质分子还是无法遗传的。②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对基因进行改造比对蛋白质直接改造要容易操作,难度要小得多。
教师小结: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3)什么是中心法则?请用图形表示。
教师请几个学生在黑板板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图1)。
(4)为什么要改造天然胰岛素?(因为天然胰岛素进入血液慢,而且进入血液后很快被分解。)
(5)天然胰岛素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物质的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
(6)那么想要一种新型的速效胰岛素,应该从何处着手?(应该先仔细分析原有的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确定什么地方的空间结构影响胰岛素在血液的释放。)
(7)有了正确的氨基酸顺序,下面可以做什么?答:根据遗传密码子表,先逆推出mRNA的碱基顺序,再逆推出DNA(基因)的正确碱基顺序。
师生归纳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预期蛋白质功能→测定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一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具有预期功能的蛋白质。
2课堂中提问的原则
(1)问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避免提问太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得太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设问,核心问题就不够突出。教师的提问应该表明哪些是重点。如“实验”中的问题: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突出强调了实验结果,以几条色带表示几种色素,排序的结果代表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高低,宽窄的呈现表示了色素含量的多少。这类问题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看实验结果,看实验结果的哪些方面。
(2)问题提出之后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虽然教学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并组织答案。这_点对于新教师来说,尤其要值得注意。问题给出之后的静默是好的现象,这意味着学生正在思考。每当—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表明他不会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欠缺的就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答案组织出来、甚至讲出来,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提问过程中,要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并熟知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分配方式。
问题的设置是面向全班学生的,问题的难度是由教师来把握的。避免一次又一次地提问同一个学生,要留些问题给那些害羞的、容易走神的学生,以维持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还要熟知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分配方式,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来说,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最忌讳的是:对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合理的答案进行贬低和讽刺。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用问题驱动学习过程,把问题与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问题是问题式学习的核心,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好的问题要符合如下要求:①科学和针对性。不良的问题通常是问题条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不匹配,具有较复杂的特征。好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问题所依存的情境对其中一些元素提出自己的界定或定义,不仅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动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都更具开放性。②情境化。问题能够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合适性。问题的提出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既不会因为太简单而不感兴趣,也不会因为太难而失去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
1精选层次问题
教师要精选层级问题串,实现形式提问与认知设问的统一。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对有些知识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去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递式”的问题串,通过元认知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蛋白质工程”一节教学时,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层递式”认知设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为什么会出现蛋白质工程?背景资料:要想让一种生物的性状在另一种生物中表达,在种内可以用常规杂交育种的办法实现,但要使有生殖隔离的种间生物实现基因交流,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这一远缘杂交的障碍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肠杆菌为人类生产出了胰岛素,牛的乳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制造出了蛋白质类药物,烟草植物体内含有了某种药物蛋白……至此,人们也只是实现了世界上现有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中的表达。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应运而生了。
(2)对天然胰岛素进行改造,你认为应该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操作,还是通过对基因的操作来实现?背景资料:①任何一种天然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改造了基因即对蛋白质进行了改造,而且改造过的蛋白质可以遗传下去。如果对蛋白质直接改造,即使改造成功,被改造过的蛋白质分子还是无法遗传的。②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对基因进行改造比对蛋白质直接改造要容易操作,难度要小得多。
教师小结: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3)什么是中心法则?请用图形表示。
教师请几个学生在黑板板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图1)。
(4)为什么要改造天然胰岛素?(因为天然胰岛素进入血液慢,而且进入血液后很快被分解。)
(5)天然胰岛素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物质的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
(6)那么想要一种新型的速效胰岛素,应该从何处着手?(应该先仔细分析原有的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确定什么地方的空间结构影响胰岛素在血液的释放。)
(7)有了正确的氨基酸顺序,下面可以做什么?答:根据遗传密码子表,先逆推出mRNA的碱基顺序,再逆推出DNA(基因)的正确碱基顺序。
师生归纳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预期蛋白质功能→测定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一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具有预期功能的蛋白质。
2课堂中提问的原则
(1)问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避免提问太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得太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设问,核心问题就不够突出。教师的提问应该表明哪些是重点。如“实验”中的问题: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突出强调了实验结果,以几条色带表示几种色素,排序的结果代表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高低,宽窄的呈现表示了色素含量的多少。这类问题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看实验结果,看实验结果的哪些方面。
(2)问题提出之后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虽然教学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并组织答案。这_点对于新教师来说,尤其要值得注意。问题给出之后的静默是好的现象,这意味着学生正在思考。每当—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表明他不会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欠缺的就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答案组织出来、甚至讲出来,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提问过程中,要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并熟知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分配方式。
问题的设置是面向全班学生的,问题的难度是由教师来把握的。避免一次又一次地提问同一个学生,要留些问题给那些害羞的、容易走神的学生,以维持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还要熟知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分配方式,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来说,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最忌讳的是:对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合理的答案进行贬低和讽刺。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用问题驱动学习过程,把问题与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