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工作是教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观念及文化素养都不同,对于参与孩子教育的认识和做法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合作时必须讲究方法。通过对多年来家长工作的反思,我总结出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合作的五味剂方。
处方一:细致执著
对症人群:放任随意型家长
有一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是“小儿科”。不需要重视,也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就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了,因而对孩子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的工作更要做得细致,不能因为家长不重视就放弃。我们应锲而不舍地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可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如,我发现维维近来频繁地上厕所,有一天还5次把小便解在裤子上。我和保育员仔细观察他小便的情况,发现他小便量少且频繁,便马上与家长联系。但是维维妈妈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没关系。小孩子贪玩忘记小便是正常的。”我没有放弃,继续观察维维的小便情况和情绪反应,并记录下来交给家长。我提醒家长,孩子小便频繁可能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并提出经常性的遗尿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在我的执着劝说之下,维维妈妈终于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的诊断是神经性遗尿,需要吃药调理。家长这才醒悟,说:“多亏老师及时发现和提醒。”
处方二:自信从容
对症人群:高傲严苛型家长
有一些家长文化层次较高,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这类家长不仅对自己孩子的要求颇高,对教师的工作也比较严苛,经常来指手划脚一番,显示出自己很懂行。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有自信,要相信我们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不能因为家长学历高就盲目地服从他们的意见。其次,在交流前要做足准备,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寻相应的理论支持并思考指导策略,做到胸有成竹。对于家长提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判断,阐述观点要有理有据,以自己的专业素养赢得家长的认同。
如,淳淳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一天,我收到淳淳奶奶发来的短信:“老师,今天淳淳说他在幼儿园把饭全吃完了。你要对他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维持他的成就感。另外,你也可以在全体小朋友面前对他进行表扬。进行正面强化。”从这条短信可以看出,奶奶对教育挺在行。我没有简单地回复“好的”二字以示同意。而是诚恳地说:“淳淳奶奶,感谢您给予我们的建议。淳淳这两天吃饭有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们不仅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还奖励他‘大拇指’贴纸,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我们告诉他,如果明天能把每一样菜都吃完,我们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短信内容既表达了对家长意见的尊重,又进一步表明了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在之后的交往中。我始终以自信从容的姿态与淳淳的家长沟通,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淳淳爸爸在最近的来信里写道:“两位老师在促进孩子个性发展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扎实的理论和有效的策略让我们很佩服。”
处方三:赞赏鼓励
对症人群:支持响应型家长
赞赏,是推进事物向良好目标发展的动力。当看到平时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某天吃得很棒时,我会在家长面前表扬他;当看到平时不合群的孩子某天能和伙伴玩在一起时,我会把他的进步向家长汇报……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家长却津津乐道。积极的赞赏鼓励也是一种正面强化,能激发家长投入更多的热情参与孩子的教育。
记得小班有一次开展主题活动,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但家长积极性不高。我就向孩子们发放贴纸,让孩子们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感谢爸爸妈妈能来参加活动。这给了家长很大的触动。到了中班,我们开展了“爱心妈妈进课堂”活动,并在“三八”节亲子活动中增设了给爱心妈妈颁发奖状的环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活动后,一位妈妈专门发来短信说:“看到得到奖状的妈妈,我心里有点惭愧,感觉为孩子付出得太少了。我以后也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有的家长即使对幼儿园或教师有意见也会藏在心里,不敢与教师沟通,因为他们担心提了意见后教师会向孩子撒气。另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没有太大问题而很少与教师沟通。事实上,家长不主动找教师,并不代表家长不想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他们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或不愿给教师添麻烦等原因而压抑着自己。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及时将孩子在园的点点滴滴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感到教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如,每天离园时用一两句话向家长反映情况:今天倩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今天林林吃了两碗饭,等等。家长会报以会心的微笑,感受到孩子在教师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认为教师能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交流。
如,我们发现可可不会咀嚼,任何食物都是硬吞下肚的,因此吃起饭来很痛苦。可可妈妈每天来接送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我向她反映可可的情况,她总是露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原来,一直以来她由于担心孩子不会咀嚼,就总是给孩子吃软食或流质,造成孩子越来越不会咀嚼。她不好意思承认,只希望教师来帮助孩子纠正。我们的“主动出击”让可可妈妈变得积极起来。我们耐心地指导,家长全力地支持配合,经过一个学期,可可终于掌握了咀嚼的方法,其他各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家长对我们充满了感激。
一些冲动直率的家长遇到问题往往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委屈时,他们不会理智地分析,而会冲动地来兴师问罪。有时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教师如果稍作辩解,反而会使情况更为恶化。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沉住气,面带微笑,诚恳地倾听。面对家长的指责,我们要克制自己。不要和家长争执,而是要用微笑倾听的态度对待家长,这样家长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尊重,情绪也会有所缓和。等家长平静下来后我们再来解释说明,效果会更好。
如,开学第一天,为为妈妈用挑剔的眼光扫视了一眼活动室,便一脸不满地说:“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的椅子面向窗户啊?那样才能对着亮光,多好啊!”我微笑地对她说:“您的想法很有道理,那样摆放我们也考虑过,但是对着窗户,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干扰,这样对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是不利的。”为为妈妈一听,难为情地笑了:“哦,原来排个座位还有那么多学问啊!”
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把负面信息做成“夹心面包”。如果你要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负面信息,一定要把这些负面信息做成“夹心面包”。也就是说,一开始说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然后说负面信息,最后以正面信息结尾。
2 要摆事实,不要空讲观点。和家长交流时,要拿出关于孩子的具体事例,而不要直接用一些形容词给孩子“贴标签”。任何时候都不要泛泛而谈,空下结论。如,不说“点点的数概念发展得不好”,可以说“上周我们学习手口一致数数,点点感到有点困难”。
3 不要对家长发号施令。可为家长提供两三条他们可以在家实施的具体建议。注意不要让他们感到这是命令,而要让他们感到这是在其他孩子身上起过作用的经验。不要对家长说“你应该”“你必须”这样的字眼,而要用商量、建议的口吻。如:“小凯妈妈,经我们观察,发现小凯在使用剪刀时有点困难。我在想,你和小凯是否能够每晚花上10分钟玩些手工游戏?”
赢得一个家长就等于赢得一百个家长,放弃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一百个家长。谁把家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谁就能抢占幼儿教育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认同。良好的家园沟通让我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处方一:细致执著
对症人群:放任随意型家长
有一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是“小儿科”。不需要重视,也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就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了,因而对孩子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的工作更要做得细致,不能因为家长不重视就放弃。我们应锲而不舍地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可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如,我发现维维近来频繁地上厕所,有一天还5次把小便解在裤子上。我和保育员仔细观察他小便的情况,发现他小便量少且频繁,便马上与家长联系。但是维维妈妈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没关系。小孩子贪玩忘记小便是正常的。”我没有放弃,继续观察维维的小便情况和情绪反应,并记录下来交给家长。我提醒家长,孩子小便频繁可能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并提出经常性的遗尿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在我的执着劝说之下,维维妈妈终于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的诊断是神经性遗尿,需要吃药调理。家长这才醒悟,说:“多亏老师及时发现和提醒。”
处方二:自信从容
对症人群:高傲严苛型家长
有一些家长文化层次较高,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这类家长不仅对自己孩子的要求颇高,对教师的工作也比较严苛,经常来指手划脚一番,显示出自己很懂行。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有自信,要相信我们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不能因为家长学历高就盲目地服从他们的意见。其次,在交流前要做足准备,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寻相应的理论支持并思考指导策略,做到胸有成竹。对于家长提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判断,阐述观点要有理有据,以自己的专业素养赢得家长的认同。
如,淳淳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一天,我收到淳淳奶奶发来的短信:“老师,今天淳淳说他在幼儿园把饭全吃完了。你要对他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维持他的成就感。另外,你也可以在全体小朋友面前对他进行表扬。进行正面强化。”从这条短信可以看出,奶奶对教育挺在行。我没有简单地回复“好的”二字以示同意。而是诚恳地说:“淳淳奶奶,感谢您给予我们的建议。淳淳这两天吃饭有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们不仅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还奖励他‘大拇指’贴纸,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我们告诉他,如果明天能把每一样菜都吃完,我们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短信内容既表达了对家长意见的尊重,又进一步表明了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在之后的交往中。我始终以自信从容的姿态与淳淳的家长沟通,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淳淳爸爸在最近的来信里写道:“两位老师在促进孩子个性发展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扎实的理论和有效的策略让我们很佩服。”
处方三:赞赏鼓励
对症人群:支持响应型家长
赞赏,是推进事物向良好目标发展的动力。当看到平时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某天吃得很棒时,我会在家长面前表扬他;当看到平时不合群的孩子某天能和伙伴玩在一起时,我会把他的进步向家长汇报……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家长却津津乐道。积极的赞赏鼓励也是一种正面强化,能激发家长投入更多的热情参与孩子的教育。
记得小班有一次开展主题活动,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但家长积极性不高。我就向孩子们发放贴纸,让孩子们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感谢爸爸妈妈能来参加活动。这给了家长很大的触动。到了中班,我们开展了“爱心妈妈进课堂”活动,并在“三八”节亲子活动中增设了给爱心妈妈颁发奖状的环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活动后,一位妈妈专门发来短信说:“看到得到奖状的妈妈,我心里有点惭愧,感觉为孩子付出得太少了。我以后也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有的家长即使对幼儿园或教师有意见也会藏在心里,不敢与教师沟通,因为他们担心提了意见后教师会向孩子撒气。另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没有太大问题而很少与教师沟通。事实上,家长不主动找教师,并不代表家长不想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他们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或不愿给教师添麻烦等原因而压抑着自己。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及时将孩子在园的点点滴滴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感到教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如,每天离园时用一两句话向家长反映情况:今天倩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今天林林吃了两碗饭,等等。家长会报以会心的微笑,感受到孩子在教师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认为教师能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交流。
如,我们发现可可不会咀嚼,任何食物都是硬吞下肚的,因此吃起饭来很痛苦。可可妈妈每天来接送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我向她反映可可的情况,她总是露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原来,一直以来她由于担心孩子不会咀嚼,就总是给孩子吃软食或流质,造成孩子越来越不会咀嚼。她不好意思承认,只希望教师来帮助孩子纠正。我们的“主动出击”让可可妈妈变得积极起来。我们耐心地指导,家长全力地支持配合,经过一个学期,可可终于掌握了咀嚼的方法,其他各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家长对我们充满了感激。
一些冲动直率的家长遇到问题往往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委屈时,他们不会理智地分析,而会冲动地来兴师问罪。有时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教师如果稍作辩解,反而会使情况更为恶化。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沉住气,面带微笑,诚恳地倾听。面对家长的指责,我们要克制自己。不要和家长争执,而是要用微笑倾听的态度对待家长,这样家长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尊重,情绪也会有所缓和。等家长平静下来后我们再来解释说明,效果会更好。
如,开学第一天,为为妈妈用挑剔的眼光扫视了一眼活动室,便一脸不满地说:“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的椅子面向窗户啊?那样才能对着亮光,多好啊!”我微笑地对她说:“您的想法很有道理,那样摆放我们也考虑过,但是对着窗户,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干扰,这样对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是不利的。”为为妈妈一听,难为情地笑了:“哦,原来排个座位还有那么多学问啊!”
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把负面信息做成“夹心面包”。如果你要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负面信息,一定要把这些负面信息做成“夹心面包”。也就是说,一开始说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然后说负面信息,最后以正面信息结尾。
2 要摆事实,不要空讲观点。和家长交流时,要拿出关于孩子的具体事例,而不要直接用一些形容词给孩子“贴标签”。任何时候都不要泛泛而谈,空下结论。如,不说“点点的数概念发展得不好”,可以说“上周我们学习手口一致数数,点点感到有点困难”。
3 不要对家长发号施令。可为家长提供两三条他们可以在家实施的具体建议。注意不要让他们感到这是命令,而要让他们感到这是在其他孩子身上起过作用的经验。不要对家长说“你应该”“你必须”这样的字眼,而要用商量、建议的口吻。如:“小凯妈妈,经我们观察,发现小凯在使用剪刀时有点困难。我在想,你和小凯是否能够每晚花上10分钟玩些手工游戏?”
赢得一个家长就等于赢得一百个家长,放弃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一百个家长。谁把家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谁就能抢占幼儿教育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认同。良好的家园沟通让我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