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绘画中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色彩写生是再现自然、再现生活的真切感人的强有力的手段。在作画过程中,正确地观察和掌握客观物体的色彩规律能提高色彩的分辨能力和使用色彩造型的能力,是色彩写生的关键。
有的人认为色彩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和运用色彩的才能主要是靠天赋和感觉。事实上,所谓的天赋和感觉是靠一定的色彩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写生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
色彩写生学:着重研究的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相互作用问题。从写生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所呈现的相貌,运用的是环境色的理论。即以固定的视点来研究物像与环境的色彩关系。就是说必须把物体、环境和光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目的是研究它们丰富的色彩变化,也是我们常说的色彩“大关系”。
色彩写生变化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前面已说过,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研究色彩写生的出发点,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问题是掌握色彩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色彩写生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特点。如果要成为一个写生画家或者艺术设计家,起码要掌握以下几个规律。
一、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例如,在天气睛朗,阳光感很强的草地上有一群白色的羊,这时我们看到羊的受光面是略暖味的白色,而背光面则略带冷味的蓝紫色,羊的腹部处则倾向暗绿色。如果在阴天,那羊的受光面就会变冷,而背光处的蓝紫色则变成略带暖的灰色。如在傍晚夕照的时候,羊的亮面则更显橙黄的暖色,与暗面的冷色形成加强对比。这些千变万化的色彩冷暖变化,是与光源色的变化分不开的,而物像暗部色彩变化又与周围环境色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对物像色彩的冷暖感觉,从理性角度讲,是心理因素在起一定作用。
这种感觉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只有在一定的光源和环境条件下,通过联系与比较才能生成色彩的冷暖感知。文鑫扬在《绘画色彩学》中作出了精辟的归纳和总结:“明暗色调不仅是明度的差别,而且发生色相冷热的变化。光源如果是暖色,受光面为暖色,背光面为冷色。如果同时还有一个冷色光源,受光面为冷色,背光面为暖色。暖光投影为冷色,冷光投射的影子为暖色……”“远近不同的色相变化也可称为色彩的透视……可表现画面物像的空间感。”“物体与画面的距离愈远,空气的阻隔愈厚,青、绿、紫色光被反射到空间,色彩倾向冷调。”从以上的实例可以归纳出物像色彩冷暖变化的如下规律:
1. 物像亮面色面色调的冷暖,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
2. 物像受光的色相,是固有色和光源色的综合。
3. 物像背光面的冷暖,以环境反光色彩的冷暖为转移。
4. 物像背光面的色相是固有色与环境反光色的综合。
5. 在物像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还有一个过度的半背光面,这一块面的色调基本上是由物像的固有色为基调的,一般比较饱和,但由于物像受光的角度不同,有时也受环境色的影响,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物像高光部分是因受光的直射,其强弱因物像质地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质地坚硬光滑的物像,高光的反射则强;反之则弱。反射强的高光的冷暖基本上是光源色本色的反映;反射弱的高光一般是由光源色为主略带物质的固有色成分。
在写生时,面对各种不同的时空环境,如果我们能始终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便能把握物像的色彩冷暖变化关系,懂得了冷暖变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表现物体冷暖关系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述物体光影状态,而且使色彩因对比而更有表现力。正如魏永利所云:“同样将黑与白并置时,黑的更黑,白的更白;将冷暖不同的色彩并置时,冷色更冷,暖色更暖;……”任何色彩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的色彩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还须区别个别经验与一般规律,个别经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适用。例如,在室内物像受光面偏冷,背光面偏暖,在室外阳光下则恰好相反。因此,要根据客观的时空环境来具体分析。以上例子充分说明了,要灵活利用一般规律和个人经验。
二、 色彩纯度强弱变化规律
色彩纯度是指色相的纯净程度。我们知道三原色纯度最高,其他色相不同层次的纯度,色相之间的混合次数越多,其纯度越低,色感越弱,反之则高;同色同量的色相,在不同的视距,其色相的纯度强弱将会發生变化;不同色相,但同量同视距则暖色色感强、纯度高,冷色则色感弱、纯度低。由此,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色彩的纯度强弱变化可归纳如下:
1. 离视点越近,色彩纯度越高,色感越强,反之则低,则弱。
2. 离视点近的物像色彩对比强,固有色成分多,反之则对比弱,条件色成分多。
3. 暖色比冷色色感强,冷色比间色、复色色感强。
4. 色彩对比大的强,对比小的弱。
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处理色彩远近空间透视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熟练掌握色彩写生这门学问,就应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在科学的原理指导下,去认识色彩变化规律和表现物像的色彩关系,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色彩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辽阳市辽化职业中专)
有的人认为色彩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和运用色彩的才能主要是靠天赋和感觉。事实上,所谓的天赋和感觉是靠一定的色彩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写生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
色彩写生学:着重研究的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相互作用问题。从写生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所呈现的相貌,运用的是环境色的理论。即以固定的视点来研究物像与环境的色彩关系。就是说必须把物体、环境和光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目的是研究它们丰富的色彩变化,也是我们常说的色彩“大关系”。
色彩写生变化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前面已说过,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研究色彩写生的出发点,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问题是掌握色彩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色彩写生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特点。如果要成为一个写生画家或者艺术设计家,起码要掌握以下几个规律。
一、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例如,在天气睛朗,阳光感很强的草地上有一群白色的羊,这时我们看到羊的受光面是略暖味的白色,而背光面则略带冷味的蓝紫色,羊的腹部处则倾向暗绿色。如果在阴天,那羊的受光面就会变冷,而背光处的蓝紫色则变成略带暖的灰色。如在傍晚夕照的时候,羊的亮面则更显橙黄的暖色,与暗面的冷色形成加强对比。这些千变万化的色彩冷暖变化,是与光源色的变化分不开的,而物像暗部色彩变化又与周围环境色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对物像色彩的冷暖感觉,从理性角度讲,是心理因素在起一定作用。
这种感觉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只有在一定的光源和环境条件下,通过联系与比较才能生成色彩的冷暖感知。文鑫扬在《绘画色彩学》中作出了精辟的归纳和总结:“明暗色调不仅是明度的差别,而且发生色相冷热的变化。光源如果是暖色,受光面为暖色,背光面为冷色。如果同时还有一个冷色光源,受光面为冷色,背光面为暖色。暖光投影为冷色,冷光投射的影子为暖色……”“远近不同的色相变化也可称为色彩的透视……可表现画面物像的空间感。”“物体与画面的距离愈远,空气的阻隔愈厚,青、绿、紫色光被反射到空间,色彩倾向冷调。”从以上的实例可以归纳出物像色彩冷暖变化的如下规律:
1. 物像亮面色面色调的冷暖,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
2. 物像受光的色相,是固有色和光源色的综合。
3. 物像背光面的冷暖,以环境反光色彩的冷暖为转移。
4. 物像背光面的色相是固有色与环境反光色的综合。
5. 在物像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还有一个过度的半背光面,这一块面的色调基本上是由物像的固有色为基调的,一般比较饱和,但由于物像受光的角度不同,有时也受环境色的影响,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物像高光部分是因受光的直射,其强弱因物像质地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质地坚硬光滑的物像,高光的反射则强;反之则弱。反射强的高光的冷暖基本上是光源色本色的反映;反射弱的高光一般是由光源色为主略带物质的固有色成分。
在写生时,面对各种不同的时空环境,如果我们能始终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便能把握物像的色彩冷暖变化关系,懂得了冷暖变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表现物体冷暖关系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述物体光影状态,而且使色彩因对比而更有表现力。正如魏永利所云:“同样将黑与白并置时,黑的更黑,白的更白;将冷暖不同的色彩并置时,冷色更冷,暖色更暖;……”任何色彩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的色彩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还须区别个别经验与一般规律,个别经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适用。例如,在室内物像受光面偏冷,背光面偏暖,在室外阳光下则恰好相反。因此,要根据客观的时空环境来具体分析。以上例子充分说明了,要灵活利用一般规律和个人经验。
二、 色彩纯度强弱变化规律
色彩纯度是指色相的纯净程度。我们知道三原色纯度最高,其他色相不同层次的纯度,色相之间的混合次数越多,其纯度越低,色感越弱,反之则高;同色同量的色相,在不同的视距,其色相的纯度强弱将会發生变化;不同色相,但同量同视距则暖色色感强、纯度高,冷色则色感弱、纯度低。由此,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色彩的纯度强弱变化可归纳如下:
1. 离视点越近,色彩纯度越高,色感越强,反之则低,则弱。
2. 离视点近的物像色彩对比强,固有色成分多,反之则对比弱,条件色成分多。
3. 暖色比冷色色感强,冷色比间色、复色色感强。
4. 色彩对比大的强,对比小的弱。
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处理色彩远近空间透视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熟练掌握色彩写生这门学问,就应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在科学的原理指导下,去认识色彩变化规律和表现物像的色彩关系,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色彩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辽阳市辽化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