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制度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国家下拨计划指标进行统分统包转变为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以市场为导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三年就业指导工作经历,提出能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以使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能切实发挥其功效。
[关 键 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高校连年大规模扩招的大背景下,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770万人以上,再加上出国回来的约30万毕业生和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毕业生同时竞争。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业政策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情况也在这一变化下受到影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开始向市场化转型,这表明社会不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所要求,对其就业所应具备的素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需要。因此,在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如此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作为培养与管理毕业生的学校也需要对其毕业生的培养措施进行调整,以增强其就业能力。但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高职院校并不多。深究其原因,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单一追求高就业率
长期以来,就业率一直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衡量指标,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以就业率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层面上,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率的持续走高,就业率对教学实际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总体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但专业对口率一直在77%左右徘徊,起薪也较低,高就业率并没有带来高就业质量。
(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专业技能不足
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中有专门设立负责毕业生事务的部门,例如招生就业处,但由于人手不足,实际上专职从事毕业生事务的人员很少,缺乏专门的人才,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大都是兼任的。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业指导课的任课老师都是各系部辅导员,各自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辅导,由于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很难分出精力来学习和研究学生的就业问题,往往在上就业课时容易将课堂教学变成一堂班会课或思想教育课,脱离了就业指导的本质。这些兼职人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之前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系统的就业知识储备,这就导致就业指导队伍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够丰富,就业指导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较弱,不具备该有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就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不具备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市场就业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就业指导工作停留于表面层次
一是就业指导的内容片面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简单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指导教育二者等同。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主要是收集和发布大量的就业信息,更加重要的就业指导教育却鲜有涉及,很多时候实际上就业指导就是一个“信息提供器”。二是就业指导过程中知识介绍多,能力培养少,内容多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及就业技巧的简单讲解上,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指导,而对于学生根本的择业能力的教育较为欠缺。
二、精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就业指导是一项连续性、系统性的工程,想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真正掌握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毕业后工作的优势,需精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就业:
(一)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就业压力变为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育人理念提升、社会成才观与就业观渐趋理性的发展动力
高校不能满足于单纯追求一个好看的就业数字——就业率,而是应该从更深层次考虑,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与个性化的就业匹配度。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就业压力变为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育人理念提升、社会成才观与就业观渐趋理性的发展动力。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可引入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独立调查,以结果评价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将学院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纳入统计,形成专业的基于数据的评价、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
(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具有一定就业指导工作能力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不仅需要专业化,也需要社会化和市场化,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校外的职业指导师、企业成功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等加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培养教师的就业指导专业能力,并组建一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困难的教师队伍。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由于现阶段大批量引进就业指导专任教师的条件不成熟,仍需以辅导员队伍为主,可在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参加校外的职业指导师及SYB创业培训,力争重点培养高层次就业指导师,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也可以根据大学生毕业几年后的职业发展状况来对高校教师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评估,找出失败的节点,不断修正改进,为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实践依据,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三)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着重考量用人单位的需求,重视就业知识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不断探索就业指导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方法。为了不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停留在课堂层面上,应当在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都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及岗位面向、职业技能点要求及毕业标准,确定职业技能点与课程的对应。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开展见习、实习及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职场。在实习过程中校内就业指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由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日常工作进行打分,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每周进行一次反馈,校内职业指导师根据企业反馈,对学生进行评估审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身份,调整心态,适应岗位需求。依托大学生实习体系,按照“共性与个性结合,系统与重点兼顾,强化过程体验,重在内化提升”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感悟—内化—成长”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掌握创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以创业教育带动学生就业。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促进学院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院方面,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依托职教集团搭建就业创业双选平台,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新就业机制和合作层次,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和资源,取长补短,形成双赢局面。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形成良性的创业生态,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创业实训条件。
2.定期举办“SYB”和“G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选拔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成立创业导师团队,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校外创业导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的创业教育模式。鼓励青年学生把握在校学习机会,打好基础,提升综合素养,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抓住机遇、勇于创业。
3.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应多给予一些包容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样才会使大批年轻人有足够的创业信心,才可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内规划出专门为大学生创业用的孵化基地,树立创业典型,学生有好的创业想法和创意均可自主上传策划书并留下联系方式,有补充想法和投资意向的学生或校友均可点评,力争使校园里涌现出一个以互助为烙印的创业者圈子。
就业事关千家万户和谐发展,就业竞争力决定学院科学发展力,高校就业指导更是一项涉及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应立足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努力使大学生接受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就业服务,为他们踏入社会开展事业提供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刘哲.对高校实施职业指导规划的一些看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210.
[2]李宏.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41-42.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4]周睿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9.
[5]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70-74.
[6]何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D].厦门大学,2006.
[7]尚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8]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关 键 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高校连年大规模扩招的大背景下,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770万人以上,再加上出国回来的约30万毕业生和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毕业生同时竞争。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业政策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情况也在这一变化下受到影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开始向市场化转型,这表明社会不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所要求,对其就业所应具备的素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需要。因此,在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如此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作为培养与管理毕业生的学校也需要对其毕业生的培养措施进行调整,以增强其就业能力。但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高职院校并不多。深究其原因,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单一追求高就业率
长期以来,就业率一直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衡量指标,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以就业率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层面上,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率的持续走高,就业率对教学实际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总体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但专业对口率一直在77%左右徘徊,起薪也较低,高就业率并没有带来高就业质量。
(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专业技能不足
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中有专门设立负责毕业生事务的部门,例如招生就业处,但由于人手不足,实际上专职从事毕业生事务的人员很少,缺乏专门的人才,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大都是兼任的。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业指导课的任课老师都是各系部辅导员,各自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辅导,由于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很难分出精力来学习和研究学生的就业问题,往往在上就业课时容易将课堂教学变成一堂班会课或思想教育课,脱离了就业指导的本质。这些兼职人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之前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系统的就业知识储备,这就导致就业指导队伍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够丰富,就业指导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较弱,不具备该有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就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不具备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市场就业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就业指导工作停留于表面层次
一是就业指导的内容片面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简单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指导教育二者等同。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主要是收集和发布大量的就业信息,更加重要的就业指导教育却鲜有涉及,很多时候实际上就业指导就是一个“信息提供器”。二是就业指导过程中知识介绍多,能力培养少,内容多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及就业技巧的简单讲解上,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指导,而对于学生根本的择业能力的教育较为欠缺。
二、精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就业指导是一项连续性、系统性的工程,想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真正掌握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毕业后工作的优势,需精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就业:
(一)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就业压力变为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育人理念提升、社会成才观与就业观渐趋理性的发展动力
高校不能满足于单纯追求一个好看的就业数字——就业率,而是应该从更深层次考虑,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与个性化的就业匹配度。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就业压力变为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育人理念提升、社会成才观与就业观渐趋理性的发展动力。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可引入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独立调查,以结果评价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将学院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纳入统计,形成专业的基于数据的评价、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
(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具有一定就业指导工作能力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不仅需要专业化,也需要社会化和市场化,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校外的职业指导师、企业成功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等加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培养教师的就业指导专业能力,并组建一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困难的教师队伍。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由于现阶段大批量引进就业指导专任教师的条件不成熟,仍需以辅导员队伍为主,可在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参加校外的职业指导师及SYB创业培训,力争重点培养高层次就业指导师,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也可以根据大学生毕业几年后的职业发展状况来对高校教师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评估,找出失败的节点,不断修正改进,为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实践依据,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三)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着重考量用人单位的需求,重视就业知识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不断探索就业指导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方法。为了不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停留在课堂层面上,应当在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都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及岗位面向、职业技能点要求及毕业标准,确定职业技能点与课程的对应。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开展见习、实习及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职场。在实习过程中校内就业指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由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日常工作进行打分,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每周进行一次反馈,校内职业指导师根据企业反馈,对学生进行评估审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身份,调整心态,适应岗位需求。依托大学生实习体系,按照“共性与个性结合,系统与重点兼顾,强化过程体验,重在内化提升”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感悟—内化—成长”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掌握创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以创业教育带动学生就业。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促进学院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院方面,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依托职教集团搭建就业创业双选平台,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新就业机制和合作层次,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和资源,取长补短,形成双赢局面。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形成良性的创业生态,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创业实训条件。
2.定期举办“SYB”和“G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选拔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成立创业导师团队,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校外创业导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的创业教育模式。鼓励青年学生把握在校学习机会,打好基础,提升综合素养,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抓住机遇、勇于创业。
3.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应多给予一些包容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样才会使大批年轻人有足够的创业信心,才可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内规划出专门为大学生创业用的孵化基地,树立创业典型,学生有好的创业想法和创意均可自主上传策划书并留下联系方式,有补充想法和投资意向的学生或校友均可点评,力争使校园里涌现出一个以互助为烙印的创业者圈子。
就业事关千家万户和谐发展,就业竞争力决定学院科学发展力,高校就业指导更是一项涉及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应立足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努力使大学生接受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就业服务,为他们踏入社会开展事业提供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刘哲.对高校实施职业指导规划的一些看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210.
[2]李宏.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41-42.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4]周睿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9.
[5]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70-74.
[6]何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D].厦门大学,2006.
[7]尚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8]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