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风格浅议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既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又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因而,对于杜诗的风格,可以用“沉郁顿挫”四字来概括。“沉郁”倾向于诗歌的思想内容,“顿挫”是就其艺术形式而言,而杜诗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杜诗 沉郁顿挫 风格
  
  在诗歌艺术上,杜甫可谓集大成者,他以委曲婉转、掩抑收敛的叙事、抒情,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并以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性与描写的生动具体性,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空前高度,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究。
  1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1.1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公园767年)秋在夔州时缩写,这首诗是杜甫长期流浪、贫病交加和恶劣心情的形象写照,可以想见,我们这位大诗人在当时是如何的穷愁和潦倒。但是使他时时“苦恨”和“霜鬓”的,并不只是由于“悲秋”和“多病”,时局的“艰难”,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有七律《蜀相》一首,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老杜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所说的三顾频繁,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托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杜甫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
  1.2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狂飙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愁”情绪抖落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平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制约。“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而下的“落木”将诗人的“悲情”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种悲情。《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是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的情感却起了几句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诗人倾吐的情感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起伏张弛回旋激荡的。
  1.3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疑。《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2 《登高》《蜀相》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2.1 章法上的开合变化。“悲秋”时《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亦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知青作了直接的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到遗憾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蜀相》意在臧否人物而不在吟怀古迹。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盖有深意在焉。以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庙长存虽今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庙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无根之木了。这正是行文起承转合笔法腾挪跌宕的妙处。
  2.2 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多用炼字,多用叠词。两诗均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曾引起多少悲剧英雄的共鸣!壮志难酬抱憾终生,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
  2.3 音节上的铿锵浏亮。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和《蜀相》的音律调配,令人抗坠徐疾之中体味出诗人困难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风格。杜诗既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同时更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沉郁和顿挫,水乳交融合为一体。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蜀相》两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那么,如何打造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呢?  1 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化学与社会
期刊
主体班队活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精彩的主题班队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等,也能加强班级凝聚力,所以班队活动能收到“晓理、动情、导航”的效果。  近年来,学校领导、老师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外,更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及能力的培养。而达到这个目的,除了通过课本知识外,更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而班队活动则能更
期刊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尤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各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这种现象较普遍,应引起重视。  1 高中数学成绩滑坡的原因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优秀者沦为高中学习的落后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
期刊
1 新教材带来的问题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逐渐推广,我这个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也使用新教材了,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许多问题:  1.1 教材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存在很大问题。一个模块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跨度上太大,甚至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这就要求掌握教材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无升学压力,学
期刊
问题教学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在问题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的设疑,更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并形成习惯。灵活、有效地运用“质疑”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 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增进教学民主,
期刊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理解一件件美术作品的方法。通过欣赏达到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目的,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我们真正沉浸于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之中,从略知一二到系统了解,真正把握艺术的内涵时,相信一定能提高艺术鉴赏和审美品味,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如何进行美术教育,最主要的是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下面
期刊
中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它重在学生自主探究,重在学生对生活的体味,对自然的感悟,对艺术作品的品读与鉴赏。  1 体验生活,感受人性之美  语文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钱理群教授曾说:“在我看来,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
期刊
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在量变和质变关系问题上,部分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简单地把量变理解为数量上的变化,把质变理解为质量上的变化,于是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笔者认为,首先不应该将量变和质变对立或孤立起来。因为事物在数量上也存在量变和质变的状态;在质量上同样存在量变和质变的状态。推而广之,任何事物在速度、规模、场所等方面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期刊
【摘 要】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有创新性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往往会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规律或新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些看法和做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学
期刊
1 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已不能控制在教师的比划和讲读之中,仅用从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想尽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借助电教媒体。例如,在八年级语文《雷电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凭口头讲解,即使老师的口才再好、词语再丰富、描述再形象,学生也很难将课文所要表现的场景再现于脑中。而运用多媒体课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