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的日常化\生动化和互动化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历程,不难发现,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而园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为新课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开展园本教研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园本教研是幼儿园针对自己的实际条件,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建构式课程实施以来,为了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园本教研呈现日常化、生动化、互动化的特点。
  一、完善制度,实现园本教研日常化
  要使建构式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使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有强有力的教研制度提供保障。因此,我们首先建立园教研组、年段教研组、班级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及时研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园教研组由业务园长负责,主抓全园性的教研活动;年段教研组由年段教研组长负责,主抓年段的教研活动;班级教研组由班主任负责,主要就班级事务与班上的教师、保育员进行教研。其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教研制度,使园本教研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如教研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园级教研会,两周召开一次年段教研会;教研帮扶制度:年段教研组长定期挂钩一试点班,对其教研工作实施传、帮、带的作用;教研组岗位职责制度;教研激励制度:如课题研究加分制度、观摩活动加分制度、优秀论文奖励制度、教学案例评优制度等等。此外,外出参观学习优先考虑课题组成员及教研工作表现积极的教师。以上做法,使教研工作层层落实,确保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的正常、有序运作,有效落到实处。
  二、多种形式,促进园本教研生动化
  园本教研形式的灵活多样,可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园采用了以下几种园本教研形式,使园本教研走近教师,有效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
  问题式教研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碰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是自身教学水平所致,有的是幼儿能力问题,有的是环境所限。虽是一些看上去似乎很琐碎的“小”问题,但却是教师真正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年段教研,以集体的智慧,出谋划策,帮忙出点子,解决了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使教师体会到园本教研的好处,大家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更浓了。
  经验式教研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点与长处。教学中教师积累了各自的教学经验,有的教师善于将经验总结出来,以论文、随笔、案例等形式,在园内外的书籍、报刊、网络上进行交流,有的虽不善于文字表达,但日常教学有条不紊,精练老道,经验式教研为这些教师提供了表达的平台。无需工整的句式,无需长篇大论,在类似“聊天”的教研气氛中,轮流将近段各自的一些教学好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互相借鉴,互为启发,共同提高,在增添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别人的长处。
  学习式教研
  如今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去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面对网络上、书刊上的幼教改革信息,少数教师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根据实际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则“看过便忘了”,这使得极好的教育资源白白浪费。如今我们的做法是:将教师们搜集到的有益的幼教信息在教研会上组织大家学习,可以是案例、课堂实录、随笔,甚至是教师外出学习时拍摄的观摩活动教学片,学习后组织教师讨论:如果是你组织活动,你会怎样设计?观摩活动的环节与你所设计的环节或平常的教学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它的亮点在哪?这样的学习,使教师从简单的“观看式学习”变为“参与式学习”,使学习的方式生动化、具体化,也更有实效性。
  课题式教研
  幼儿园研究的课题应是与本园实际和教师实际密切相关的,是教师自己教育实践中确实需要解决的“真问题”,这样的课题教师才不会觉得是负担。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我园根据园本教研中教师反馈的问题,整理出共性问题,做为课题研究的方向,使教科研融为一体,互为依托,互为所用。在进行课题式教研时,课题组采用“一课多研”、‘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园本教研,将教师的个人反思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在相互交流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及有效方法,完善教学活动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幼的共同成长。
  一课多研:在这里是指一个活动内容由同个老师多次上,分活动前研讨,活动后研讨及修改活动后的再研讨。一研:执教教师与年段教研组进行活动前的研讨,设计活动方案。二研:观摩活动后,园级课题组围绕案例中的观察视点进行活动后研讨,修订活动方案。三研:再次观摩修改后的教学活动,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并对案例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我们根据活动的实际效果确定研讨的次数,有的教学活动只需二研就能解决问题,也有的需要三研、甚至四研。
  引领式教研
  园本教研是在本园开展的,但它不能完全局限于本园内的力量。引领式教研是专家参与的理论层次较高的教研形式,它使园本教研能够有较高的起点,提升了教研活动的理论水平。我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多次邀请幼教专家到现场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取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指导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使教师感受和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得到了专家们实践与理论层面的点拨、指导,教师从中受到很多的启示,涤荡了许多困惑,提升了教育理念。
  三、营造氛围,让园本教研互动化
  我们认为教研活动中的对话不是园长对教师的指导,也不是师傅对徒弟的带教,只有抛弃“官本位”、“长本位”思想,才能真正激发群体智慧,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使教研互动有效。我园园本教研倡导的是相互间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民主研讨氛围,园领导及骨干教师以平等的参与者、学习者、支持者、建议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研讨中没有观点的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哪种观点更适合这个活动,适合执教老师或更适合这个班的幼儿。在这种没有担心、没有压力的宽松、愉悦氛围下,大家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人思考、人人发言。在认知交融、思想碰撞中,大家澄清了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观点,使原本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经过梳理,汇总成为共享的资源。有人曾说过,一个人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后能有多种思想。园本教研这种互动式学习启发了大家的智慧,互惠思想和经验,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使教师专业素质在一次次的实践和反思中得到不断的、更有效的提高。
  园本教研的日常化、生动化和互动化使我们有很多的收获与体会: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园本教研使教师站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点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在与环境、材料、教师的互动中发展智能,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孩子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创造。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解读、分析幼儿的能力。通过园本教研, 教师从以往关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效果,转到关注活动中幼儿的表达、表现;学会从现象背后看问题,分析什么是孩子所需的,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学会了理解幼儿、欣赏幼儿、支持幼儿的行为,从而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与研讨中,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及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积极探索与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改进,一次次的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可喜的转变:学会由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向启发式、引导式转化;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支持幼儿的学习;学会用充满挑战、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学习;学会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园本教研使教师带着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交流与分享使得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使参与者的认知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认知,而成为群体认知的结晶。它启发、提示每个人从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大家各自检查、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及科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近几年,我园教师的专题论文有五百多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通过园本教研,教师积极利用我们建湖特有的文化、地理资源,挖掘有教育意义的乡土资源,开发、构建了园本特色的课程:——《淮剧进课堂》、《科学儿歌》、《科学小制作》、《科学活动设计方案》等等。这些乡土课程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培养了幼儿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也使得民间传统的、优秀的、适宜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材料得以传承。
  实施园本教研日常化、生动化和互动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其一,教师普遍对园本教研存在既爱又怕的心理:爱的是通过园本教研,确实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怕的是园本教研活动经常要挤占教师工作以外的时间,这让既要忙工作,又要顾家庭的教师有负担。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既不影响日常教学,又不占用教师工作外时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二,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研讨中有的精练简洁,有的离题万里。既要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有效研讨,又要注意保护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这对教研主持人来说是个较难把握的度,也是今后我们教研需注意的问题。其三,专家的不同观点常常让教师迷失自我,无所适从。幼儿园课和改革与园本活动的核心应该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师同伴间的互助,不能一味的对专家观点“照单全收”,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将继续努力,通过园本教研,全面推进我园的新课程实施,提高我园教育教学质量,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其他文献
新教育理论指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师一手包办,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服务,帮助学生去创造。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不再充当演员的角色,而是发挥导演的职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学法,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摆正教师的位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关键。  一、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依据建构理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如果不主动参与教
期刊
在诸多教学原则中,有一些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提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则。把握如下这些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合理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将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优质、高效的促进作用。  一、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基础知识。影响学生接受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能力基础。所以小学
期刊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在“活”字上做文章,活用教学方式方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把教学内容变“活”  教师应当从多方面人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谢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设计了学生间互抢“学号”的游戏:请学号12的同
期刊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离学生实际,闭门造车,单纯进行应试作文技能训练,忽视了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降低难度、读写结合、自由表达、贴近生活、合作
期刊
课堂教学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有效方式。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他们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肯定。提问运用得好,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讨论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讨论时热热闹闹,讨论后干干净净”的现象,讨论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那么,如何恰当、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入参与、体现最大效应呢?  1、讨论前注重思考  讨论的内容通常是教材内
期刊
常听家长这样责问孩子:“老师讲课,你听懂没有呀?”孩子低语:“听懂了。…懂了,懂了怎么不会做呀?…你会不会呀?”孩子也无法解释,说:“会的。”“会?会怎么做错了?”……  作为教师的我,也不禁自问:“是呀,这孩子上课时确实‘懂’‘会’了呀,为什么作业就是做不起来呢?为什么作业就是做不对呢?”  思来想去,终于明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无论怎样改革,最终的归宿都应该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会、从会到对
期刊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最具儿童游戏精神特质的教学方式。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针对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行自主且有意义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游戏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语文游戏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紧张单调变为轻松愉快。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
期刊
苏教版小学教材,选编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字通过老师的智慧解读,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向学生传递着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随着年段的升高,我们发现许多名家名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高年段,文学史上的大家们更是频频露面,冰心、鲁迅、高尔基、海伦·凯勒、萧红……编者把他们以“小卡片”的方式放在了教材的后面。大多数老师有意无意会让学生去读一读这些小卡片,目的是出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或者为了应试(考试有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