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7至9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出强有力的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以现代教学理念去指导课堂教学,是提高新课程标准实施水平、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自主、合作、互动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方位突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细化分解: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目标体系中的内在联系,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一个成熟的教师善于把教学目标分解,应该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梯级化,把数学课程目标分解成新知识传授、单元整理复习和考前系统梳理三个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分解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分解成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教师为学生设计“低起点、小坡度”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各种变式训练,“举一反三”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各种数学规律、灵活运各种技巧、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整式的乘法--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是:熟练运用同底数的乘法公式、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知识,会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化。为此,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将原则性强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具体学习目标。第一个学习环节目标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以及结果的符号问题;第二个学习环节目标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以及结果的符号问题;第三个学习目标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和结果的符号问题。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后,有序展开下一个目标的教学。在各个目标达成的过程让学生找规律。
二、诱导启发: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
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情境,导入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确非易事。一些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所创设的情境与所授的数学知识点的相关度小,学生在此情境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数学模型;还有一些老师设计的问题单一、重复,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基础,从学生生活中去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在老师帮助下,通过同伴合作或者独立的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景的核心是“诱导启发”,即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切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往往会呈现一幅太阳在海平面升起的图像,太阳为圆、海平面为一直线,通过动画演示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化的展示了某一时刻和相切,即直线和圆相切的位置,然后指明这个位置时,直线(海平面)和圆(太阳)只有一个交点,这就是直线和圆相切。应该说这样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深入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是凭借大概的形象感觉,则不能够找出直线和圆相切的数学本质,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教师应该设问:在直线向圆靠近的这个过程中,圆心到直线上的所有点中,哪个点的距离最小?这时候,学生会想办法画过圆心到直线的垂线段,垂足就是所要找的点;教师继续设问:如何使得这段垂线段和圆的半径相等?学生会自然的将这个垂足移到圆上。这样既解决了直线和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又为学习直线和圆相切的判定方法(d=r)作了铺垫,增加了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本质,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合作互动: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向沟通过程,是预定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师生实现共同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方面,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享受过程快乐;另一方面,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教学设计,学生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数解法和画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探究发现结论:如果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一个交点,那么交点的坐标就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一次函数)的一个解,从而找到求两条直线交点的代数解法。
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教学设计
(一)问题导入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x+3与y=-3x-1的图象;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y=x+3y=-3x-1;
(二)合作探究
1.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一次函数y=x+3与y=-3x-1的图象交点的横、纵坐标正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y=x+3y=-3x-1的解;
从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2.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画一次函数的图象,能否求出两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把学生的建议进行归纳:将两个一次函数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那么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就是两个一次函数这个交点的坐标。
2-2.通过学生互动,也不难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 点的坐标←→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直线)交点 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三)归纳总结(略)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互相合作,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双收获。
四、分层实施: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反馈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直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巩固知识、发展技能,练习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练习和学生的反映,教师可以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要使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进而内化为自己学习的能力,也必须发挥好有效练习的功能。有效练习的核心问题是分层实施。分层有两个要义:一是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合理设计练习,做到起点低、坡度缓、难度小;二是针对学生个体,从每个孩子学习水平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但体现在练习题的数量、难度,而且体现在指导方法和频度上。例如:(二次函数问题)如图,抛物线y=a(x+1)(x-4)的图像与直线y=■x-2相交于A、B两点,且该直线与x轴交于点P,交y轴于点A。
(1)求a的值;
(2)若过点A作AC⊥AB交x轴于点C,
求点C的坐标;
(3)除点C外,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MAB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对于上述难题,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要求3个小题全部完成;中等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1)(2)两个小题,再根据结论尽量完成(3)小题的证明;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尽力完成(1)(2)两个小题的证明即可。然后让完成(1)(2)两个小题的同学分析这两小题的解答过程,没有很好完成的同学可以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解答,最后让比较好的学生分析(3)小题的过程,使全班学生都可以完整的完成这道题目。问题难易程度给不同学生的要求不同,能够有针对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有计划、有策略的进行。课堂教学是重改革的重点和落脚点,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真正互动、合作、交流,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价值,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更加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有效课堂的本质,使学生更加的丰富自己的个性,提高数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细化分解: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目标体系中的内在联系,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一个成熟的教师善于把教学目标分解,应该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梯级化,把数学课程目标分解成新知识传授、单元整理复习和考前系统梳理三个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分解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分解成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教师为学生设计“低起点、小坡度”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各种变式训练,“举一反三”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各种数学规律、灵活运各种技巧、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整式的乘法--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是:熟练运用同底数的乘法公式、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知识,会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化。为此,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将原则性强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具体学习目标。第一个学习环节目标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以及结果的符号问题;第二个学习环节目标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以及结果的符号问题;第三个学习目标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和结果的符号问题。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后,有序展开下一个目标的教学。在各个目标达成的过程让学生找规律。
二、诱导启发: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
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情境,导入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确非易事。一些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所创设的情境与所授的数学知识点的相关度小,学生在此情境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数学模型;还有一些老师设计的问题单一、重复,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基础,从学生生活中去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在老师帮助下,通过同伴合作或者独立的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景的核心是“诱导启发”,即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切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往往会呈现一幅太阳在海平面升起的图像,太阳为圆、海平面为一直线,通过动画演示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化的展示了某一时刻和相切,即直线和圆相切的位置,然后指明这个位置时,直线(海平面)和圆(太阳)只有一个交点,这就是直线和圆相切。应该说这样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深入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是凭借大概的形象感觉,则不能够找出直线和圆相切的数学本质,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教师应该设问:在直线向圆靠近的这个过程中,圆心到直线上的所有点中,哪个点的距离最小?这时候,学生会想办法画过圆心到直线的垂线段,垂足就是所要找的点;教师继续设问:如何使得这段垂线段和圆的半径相等?学生会自然的将这个垂足移到圆上。这样既解决了直线和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又为学习直线和圆相切的判定方法(d=r)作了铺垫,增加了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本质,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合作互动: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向沟通过程,是预定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师生实现共同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方面,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享受过程快乐;另一方面,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教学设计,学生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数解法和画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探究发现结论:如果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一个交点,那么交点的坐标就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一次函数)的一个解,从而找到求两条直线交点的代数解法。
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教学设计
(一)问题导入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x+3与y=-3x-1的图象;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y=x+3y=-3x-1;
(二)合作探究
1.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一次函数y=x+3与y=-3x-1的图象交点的横、纵坐标正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y=x+3y=-3x-1的解;
从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2.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画一次函数的图象,能否求出两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把学生的建议进行归纳:将两个一次函数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那么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就是两个一次函数这个交点的坐标。
2-2.通过学生互动,也不难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 点的坐标←→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直线)交点 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三)归纳总结(略)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互相合作,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双收获。
四、分层实施:学会设计有效的课堂反馈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直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巩固知识、发展技能,练习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练习和学生的反映,教师可以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要使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进而内化为自己学习的能力,也必须发挥好有效练习的功能。有效练习的核心问题是分层实施。分层有两个要义:一是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合理设计练习,做到起点低、坡度缓、难度小;二是针对学生个体,从每个孩子学习水平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但体现在练习题的数量、难度,而且体现在指导方法和频度上。例如:(二次函数问题)如图,抛物线y=a(x+1)(x-4)的图像与直线y=■x-2相交于A、B两点,且该直线与x轴交于点P,交y轴于点A。
(1)求a的值;
(2)若过点A作AC⊥AB交x轴于点C,
求点C的坐标;
(3)除点C外,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MAB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对于上述难题,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要求3个小题全部完成;中等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1)(2)两个小题,再根据结论尽量完成(3)小题的证明;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尽力完成(1)(2)两个小题的证明即可。然后让完成(1)(2)两个小题的同学分析这两小题的解答过程,没有很好完成的同学可以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解答,最后让比较好的学生分析(3)小题的过程,使全班学生都可以完整的完成这道题目。问题难易程度给不同学生的要求不同,能够有针对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有计划、有策略的进行。课堂教学是重改革的重点和落脚点,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真正互动、合作、交流,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价值,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更加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有效课堂的本质,使学生更加的丰富自己的个性,提高数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