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 大智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执教了一节科学研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收获很大,感受最强烈的是科学课的严谨性,即处理好了细节,不仅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气味不等于味道——问题出在概念混淆上
  生1:牛奶的气味有点甜。(甜是味道)
  师(提示):气味是靠身体的哪个器官感知的?
  生1:鼻子。
  师:那牛奶的气味有点甜,这句话合适吗?(学生还是一脸茫然)
  师(追问):你是怎样观察的?(由于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上实验课时容易激动,对观察的方法不能严格按要求做,这位学生在闻气味时直接把烧杯举到了鼻子。)
  课后与指导老师交流后得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是把气味和味道混淆的。因此,课前应该帮助学生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首先,闻气味与尝味道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导要到位:闻气味是用手在杯口的上方轻扇几下通过空气的流动来闻的;尝味道时是需要用一只手捏住鼻子的。其次,要帮助学生确定气味和味道分别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述。味道可以用酸、甜、苦、涩、辣、咸等等表述,气味可以用刺鼻的、酱香、醇香、浓香、清香等等表述。这样做后,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气味和味道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了开来。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不充分,导致教学效果缺失。因此,关注教学细节,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全面,根据学情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足轻重。
  同体积的水比牛奶重吗——问题出在测量工具上
  生1:我们组通过比较:发现水比牛奶重。
  生2:不对,我们组发现是牛奶比水稍微重一点。
  (到底谁重,生,与生:争论了起来。上课前我是做过实验的。水的密度是1.00kg/dm3,牛奶的密度是1.03kg/dm3,同体积的牛奶和水相比,牛奶比水重。而且在课前准备器材时。我已经把每一组的天平调平衡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和生,的测量结果一样的请举手。(结果,只有生。这组的测量结果是这样。)
  师:生1这组的测量结果与我们的不一样,可能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生3:可能杯子里的液体不是同样多。
  生4:可能天平坏了。
  生5:牛奶和水的重量区别小,他们观察不仔细。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现在我们一起帮助他们找出原因。
  我把这一组的牛奶和水拿到讲台上,首先比较了牛奶与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结果都是200毫升,体积相同。放到备用的天平上一比较:放水的一端确实沉了下去。什么原因呢?
  生6(激动地站起身):老师,是不是杯子不一样重。
  对呀,他的话提醒了我。我把杯中的牛奶和水倒了出来。把这两个空烧杯放到天平上一比较,果然装水的烧杯比装牛奶的烧杯重。原来烧杯的内壁不一样厚。因此同型号的烧杯重量也不相等。
  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面对这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准确把握,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人细节的处理。这样教学就向更高的品位和更新的境界进发。因此,关注教学细节也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难以比较的液体黏稠度——问题出在方法上
  教科书中安排一个实验:四种液体分别倒同样的体积在板子上,然后把板子倾斜根据他们的流速比较他们的黏稠度。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板子,对这个板子的选择很是费了一番周折。第一次我在吹塑纸板上贴上一张A4纸,画出起点与终点。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倒在起点位置,先倒上去的,特别是油一倒上去就被纸吸收去了一部分,同时纸的表面阻力太大,结果实验失败。课后探讨时决定把A4纸换成了油光纸,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油光纸表面阻力小,板子还没有倾斜到指定角度,有的液体就开始流了。实验效果不明显。怎么办?和指导老师商量后,我们在吹塑纸板上画出起点和终点,在起点倒液体的位置先画出四个同样大小的圆圈,然后用拇指在圆圈里轻轻地摁出一个小凹槽。一个小小的动作使问题迎刃而解。小细节更体现了教师的灵性和智慧。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细节。才能让课堂变得魅力无穷。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作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了解教学效果。其优点是能普遍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总结。但存在问题也很明显。从评价目标看,重知识评价,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潜能评价;从评价的内容看,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轻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从评价的方法看,以教师评价为主,轻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评价产生的作用看。评价低的学生易生自卑情绪。可见,课堂教学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本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但困惑也不少。  一、怎样才算整合——对整合内涵的深入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这是大整合论。但是
新课程理念下,艺术教师首要任务到底是什么?是探索教学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是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几年来,我走过了茫然、疑虑、探索和反思教学道路。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去。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派,赴香港担任小学语文教学顾问。在港期间,除了指导教师的语文教学外,也要上一些示范课。笔者谈谈自己在示范课中是如何实施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笔者在香港支教时,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认为这既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然而数学又是抽象的,对于刚接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  实践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实践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很强,善于抽象思维,但容易出现漏题、抄错题等现象,导致无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数与符号的信息,大多数人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为“粗心”。  真的是学生太“粗心”了吗?在粗心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本质的原因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初步探明了学生“粗心”的根源。    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欲速不达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
阳光,寓意温暖、生长、闪光、照亮、透明、成熟……所谓阳光评价,就是要赋予语文课堂这些新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让课堂进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赏识与鼓励:让评价焕发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因此。教师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在忙碌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课时时常被人们忽略。不管是观摩课、竞赛课还是评优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教学研究人员、专家或学者也很少针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很少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作具体的点评。而我们一线的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后,也只是钻研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设计精彩的环节,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至于教学第一课时,我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很少花心思去想。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
科学探究是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科学探究活动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感叹于吉诺特先生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更觉得这也是对班主任的箴言。因班主任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吉诺特所说的决定性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