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沟通架起音乐的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au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艺术教师首要任务到底是什么?是探索教学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是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几年来,我走过了茫然、疑虑、探索和反思教学道路。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去。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那么不安。于是,妈妈连忙带着孩子回家。
  教师之于学生也是这样。一直以来,他(她)们习惯于以站着的姿势与学生交谈,俯下头去看学生,势必让学生昂起头看老师,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就产生了,形同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其实,距离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离学生太远。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学生,也许这样才能用更好的尺度去要求他们。
  
  一、走进学生,理解学生
  
  一次欣赏课,我让学生欣赏一首合唱曲,听完后,我问:“听完歌曲有什么感受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很欢快。”有的说:“很好听,很活泼。”这时有个学生说:“难听死了,乱乱的,像菜市场。”我听了,愣了一下,忍不住想笑。没错,这是他最真实、最淳朴的回答。我能肯定他的回答是错的吗?不能,二年级学生处在欣赏音乐的初级阶段,他们没学过轮唱,不懂声部的表现力。所以他认为难听。如果我马上反驳学生的回答,并指责学生不懂欣赏,那么,就会扼杀学生纯真的想象力,打击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又在一次的音乐课上,孩子们正在学习打击乐器。我每发完一种打击乐器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在那玩,突然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老师,王杰把乐器打坏了。”我追问为啥弄坏,学生惊骇地说:“我想看看里面是不是沙子,所以掰了一下,它就破了。”我听了以后就对同学说:“王杰不是故意的,他是不小心摔坏的。”这时王杰的表情也放松下来了。顽皮、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就会觉得他们不可气,不可笑。走近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
  
  二、走进孩子,体谅孩子
  
  我班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音乐课正进行着,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突然,一贯以得意忘形著称的吴兵越举起了手,“怎么了?”我走近他轻轻地问道。只见他眉头紧锁,双手捂腹小声说:“我要上厕所!”我点点头,他匆匆去了。大约三分钟后,当教室门口再次出现他的身影时,令我大惊:他两脚迈着有力的正步、侧身、腿抬得很高,双手在面前一前一后做握枪状,满脸严阵以待,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向教室里走来。他干吗呢?看来短短的三分钟,他的思想完全又进入了与音乐毫无关系的自我情景中。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我还没来得及做出恰当的反应,“啪、啪。”他有力的脚步声已惊动了所有的学生,唰——”齐齐的目光一起直逼他而去。他却依旧沉浸在自我的状态中继续走着。这时全班大笑起来。学生们齐齐的目光又一起投向我,面部表情丰富极了:有因忍笑涨红了脸的、有做着怪相等着搭台看好戏的、有睁着探询的目光在老师脸上找答案的,更多的是希望借此机会哗哗爆笑。我激烈地思考着:这孩子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了!他旁若无人的转过弯上位,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我看着他忍俊不禁。学生们见状,“哈哈哈”如山洪般终于爆发了似乎憋了很久的开怀大笑,其中有捧着肚子笑得喘不过气的,有前俯后仰的,有互相推拉着又讲不出话的。这时我说“吴兵越你想当王二小保护我们这些老乡吗?”同学们再次哈哈大笑。他诧异地放下手中的“枪”,难为情地羞红了脸,迅疾转头躲开大家的视线,怯怯地看着老师,等候着一场暴风雨般的发落。我走近他:“表演得真投入,我们可是看了一场免费的表演咯!?”“老师我错了!我……”“你演得非常好,”我边说边示意大家,“吴兵越同学太投入到歌曲中去了,把自己当成了王二小了。”
  花朵是五彩斑斓的,孩子是五彩缤纷的。吴兵越扰乱课堂的行为在大人看来完全是大逆不道之举,如果来一场暴风骤雨将是什么效果?但如果我理解他的忘形,体谅他的后悔,和他个别交流,帮他认识问题,给他改错的机会,那结果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样。只有走进孩子,才能理解他们,体谅他们的过错,与他们融为一体。
  
  三、走进孩子,尊重孩子
  
  在学习京剧的时候,我一直强调京剧是我国的国宝,是戏曲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并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京剧唱段《苏三起解》,听完后我满怀激情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全班鸦雀无声。这时,我激励同学说:“没关系,感觉什么,说什么。”只见一同学举手回答:“老师,想听真话吗”?我愣了一下。“当然,听真话。”“我一句唱词都没听清楚。”这时候班里像炸开的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啊,一点都不好听,老师,还不如听流行歌曲吧”!“一个字唱得那么长,他唱不累,我听都累。”这样的答案和我预想的不一样。你们知道吗?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呀!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流行歌曲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兴起的,你们说,谁的历史更悠久呢?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京剧唱段久唱不衰,你们想一想,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像京剧一样,可以传唱上百年呢?“但我们就是不喜欢。”我在心理哭笑起来,如果再继续和他们辩论下去,以他们现在的年龄特点,更会导致学生对京剧更大的厌烦。于是我赶紧转换教学内容,让学生说说京剧有没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比如衣服、动作等。是啊,课堂教学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接触戏剧较少,理解少,要一下子让孩子接受,这本来就是件难事。教师要从心理上、人格上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和人格,促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以及创新的精神。教师对孩子的尊重,也像阳光一样给孩子以成长的热能,孩子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尊重,学会做人而茁壮成长,走向成功。
  老师闻道在先,阅历丰富,孩子年纪小,阅历浅,思想简单。教师要用心倾听孩子的谈话、见解,而不能总摆出唯我独尊的模样。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交谈,孩子才能无所顾忌,真正向教师敞开心扉,才能和孩子一起看世界。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育者:“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走进孩子,见孩子拿着扫把玩杂技,你就不会斥之为“不懂事”;见孩子不会搞卫生,你就不会斥之为“无能”;见男生捉弄女生你不会斥之为“顽劣。”他们是孩子,我们的确应该放下架子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的孩子内心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和引路人。
  只有走进孩子,才能理解孩子,体谅、尊重孩子,才能与他们融为一体,做他们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让我们用心灵沟通架起音乐的桥梁,和孩子随着五彩的旋律在音乐的天空里邀游飞翔。
其他文献
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所有的创新都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不可忽视。    一、动情诵读,浮华汰尽显本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如《望庐山瀑布》教学始,学生齐读课题时没有轻重缓急,教师巧妙点拨:“小朋友
“今天,我们要背诵的古诗题目是……”  ——“老师,我已经把这首诗背出来了!”  ——“老师,我也背出来了!”  临近放学时,家庭作业还没等我布置完毕,班上已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他们古诗背诵的情况。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令我欣喜不已,我为班上学生的努力学习感到高兴。这是半年多来学生背诵古诗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最好的印证。回想起一年级下学期刚接触《古诗文》这本书时。我让学生每天回家背一首古诗,第
有人戏称,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正悄悄演变为“寄生教育”,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但我国小学教学仍被部分地异化为简单的社会规训: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在这样的教育生活里,受教育者逐渐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让别人的大脑取代自己的大脑,把别人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寄生教育”中,孩子的思考力从何而来呢?  思考力是直达心智与头脑的思维过程,它不是没有灵魂的认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在努力探索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此结合《圆的周长》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和感想。  不同的教学设想是依靠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施的。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又使学生成为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情
前不久,我在市“百节好课”展评活动中,有幸听到了省音乐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神奇的打击乐》。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是课的切入点、构思、结尾还是流程都非常新颖、完美!但是有一个细节在我的心里烙下深深地痕迹——这节课请所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全部用食指“指”着学生。当时的评课者也忽略了这个细节,然而它却像一把隐形的刀刺痛我的心:也许这是无意识的动作、或者是习惯性动作,尽管“兰花指”很美,但
美术欣赏是幼儿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现在,多元性的社会文化和多样性的艺术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呢?我园对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多样性、欣赏形式的多途径、幼儿欣赏过程的多感官参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欣赏内容多样化——美术欣赏教育的基础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欣赏的内容便不能对学生开展欣赏教育,因此欣赏内容是基础。幼儿的思维是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深厚的宗教艺术传统,其中纺织绣品是俄罗斯民间艺术之一。  俄罗斯绣品的特点是将实用性与外形美相结合,每件绣品不仅用起来方便、合理,而且装饰了人、兽、鸟等各种图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绣品上的图案一般呈几何形,绣品的边缘绣出各种花边,中间主要部分绣情节结构较为复杂的花纹,比如人物、树木花草、马和鸟等。而这些事物往往
从语言的产生根源来看,语言是离不开实践的。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惟一正确的解释。”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作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了解教学效果。其优点是能普遍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总结。但存在问题也很明显。从评价目标看,重知识评价,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潜能评价;从评价的内容看,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轻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从评价的方法看,以教师评价为主,轻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评价产生的作用看。评价低的学生易生自卑情绪。可见,课堂教学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本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但困惑也不少。  一、怎样才算整合——对整合内涵的深入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这是大整合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