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青年人厚爱有加的毛泽东重视年轻一代的成长与成才,勉励青年人树雄心立大志,求真务实,坚忍不拔,强身健体,勇于实践,从而成就伟大事业,做对人民与祖国有用之才。
【关键词】 毛泽东;成才观
【中图分类号】 D0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69-01
将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钟太阳”并寄予厚望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尤为重视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他激励青年人学习文化追求进步,勉励年轻一代成长成才。然而,青年人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坎坷与不幸,要走崎岖不平的道路。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在阻扰影响着青年人的成长,这一切注定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成才之路多坎坷。面对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挫折与不幸,年轻一代该怎么办呢?青年人怎样从一个弱小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呢?毛泽东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与人生阅历,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成才观。
1 实践成才
在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中,他最为重视的还是实践活动和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他认为温室里培育不出鲜艳的花朵,年轻人只有到大风大浪里去磨炼,才能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有作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实践论》一文中,毛泽东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创立他们的伟大理论时指出:马恩列斯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为此,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并制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鼓励年轻人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当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利用署期与好友一道云游四方,遍访各地,深入社会,了解民众疾苦,从而增长了见识。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毛泽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写下了鸿篇巨著《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爱子毛岸英从苏联返回延安后,毛泽东先后送其到农村与工厂上“农业大学”与“工业大学”,到广阔天地里接受锻炼,参加社会实践。他认为年轻人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磨练,才能成长壮大。
建国后,毛泽东倡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虽有所偏差,但其出发点与宗旨是为了让年轻人到实践中经受磨练,以增长见识与早日成才。毛泽东所提倡的“读无字天书”,所倡导的“开门办学”与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教育思想,无不渗透着重实践与在实践中成才的成才观。纵观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的种种社会改革主张,无不重视实践。他力主青年学生学工、学农与学军,强调工读并行,强调与工农结合,追求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实践中促成青年人成长的成才模式。
2 立志成才
古人云:“人无志,无以立”。远大志向的树立,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成功目标的确立,而且事关成才目的的最终实现。因此,对于每一个有位青年来说,成才的第一步是立志。只有树雄心立壮志,方能成栋梁之才。
1949年在接见中央团校第一批学员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学员说:“你们要记住,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个目的,没有目的、前途,乱来是不行的。目的、立志也就是确立奋斗目标。”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指出:“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这里所说的“理想”,就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早年崇拜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西方豪杰,仰慕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胡林冀等民族英雄,以“子任”笔名寄托自己的人生抱负,决心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把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当年,诗人徐迟让毛泽东为《诗刊》题词时,毛泽东浑然提笔:“诗言志”。毛泽东的豪迈诗句,不仅是他真挚感情的自然宣泄与释怀,更为重要的是他人生崇高志向与远大理想的真情表述。为此,他激励青年人树雄心立壮志成有用之才。
3 求真成才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受其思想特别是信仰支配的。人欲成才,必先确立其信仰。信仰能激活激发人的内在欲望与原始本能,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产生恒久的推动力。是否确立科学的信仰,对年轻人的立志与成才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生的奋斗目标或成才的方向是建立在对某一学说、真理或主义的坚定信任之上的,这种坚定信任或信念,就是信仰。信仰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深深根植于生活与实践。
幼年的毛泽东曾随母烧香拜佛,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比较甄别艰难取舍之后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信仰观的。毛泽东走上共产主义这一道路并最终成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其坚定的信仰和坚如磐石的意志密不可分。共产党人之所以在白色恐怖下顽强地生存下来,红军之所以从雪山草地中艰难地走了出来,革命的乐观主义与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其胜利的力量源泉。
当今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要想早日成才,书写人生的辉煌篇章,担当起革命事业可靠接班人这一重任,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4 坚韧成才
革命的坚定性不仅是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成才的必要条件。革命要取得成功,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毅力,昂扬的斗志与热情,顽强不屈的精神与作风,都是革命所必需的。毛泽东一贯重视、赞赏与强调革命的坚定性。
1937年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成立和开学纪念的题词中写到:“要造成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直前的。”毛泽东极为赞赏鲁迅面对黑暗势力不妥协、不屈服与不投降的斗争精神,说鲁迅的骨头最硬,称鲁迅是“在与黑暗和暴力的进袭中一枝独立支持的一颗大树,不是向两边测倒的小草。”1945年毛泽东撰写《愚公移山》一文,将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号召全党同志作“当代愚公。”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讲话、演说与署名文章,皆向
后人昭示:坚韧的毅力不仅是革命者的必备素质,更是通往成功彼岸的阶梯。
5 结友成才
人是社会人而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与成才,除了自身的打拼以外,朋友的鼎立相助也是成功与成才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
闻”。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没有朋友的帮助那是不可想象的。
6 健康成才
毛泽东爱好体育锻炼,重视身心健康,将身体比作“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曾在多种场合告诫人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身体健康,意志坚强,胸怀宽广,心理乐观,积极向上,是人才必备的内在要素之一,更是成才的前提条件。欲成才者,必先强其身躯,明其心智。
建国后,毛泽东为中华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鼓励人们体育锻炼,不但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下来,而且多次提醒各学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要求缩短学制,减少内容,解放学生。这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崭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军文.毛泽东的成才观[J].人才科学研究.1990,(3)
[2] 双 川.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过程作者[J].中国妇女1990(,8)
[3] 李元卿.强化自律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8-10-13
【关键词】 毛泽东;成才观
【中图分类号】 D0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69-01
将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钟太阳”并寄予厚望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尤为重视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他激励青年人学习文化追求进步,勉励年轻一代成长成才。然而,青年人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坎坷与不幸,要走崎岖不平的道路。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在阻扰影响着青年人的成长,这一切注定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成才之路多坎坷。面对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挫折与不幸,年轻一代该怎么办呢?青年人怎样从一个弱小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呢?毛泽东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与人生阅历,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成才观。
1 实践成才
在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中,他最为重视的还是实践活动和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他认为温室里培育不出鲜艳的花朵,年轻人只有到大风大浪里去磨炼,才能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有作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实践论》一文中,毛泽东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创立他们的伟大理论时指出:马恩列斯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为此,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并制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鼓励年轻人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当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利用署期与好友一道云游四方,遍访各地,深入社会,了解民众疾苦,从而增长了见识。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毛泽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写下了鸿篇巨著《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爱子毛岸英从苏联返回延安后,毛泽东先后送其到农村与工厂上“农业大学”与“工业大学”,到广阔天地里接受锻炼,参加社会实践。他认为年轻人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磨练,才能成长壮大。
建国后,毛泽东倡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虽有所偏差,但其出发点与宗旨是为了让年轻人到实践中经受磨练,以增长见识与早日成才。毛泽东所提倡的“读无字天书”,所倡导的“开门办学”与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教育思想,无不渗透着重实践与在实践中成才的成才观。纵观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的种种社会改革主张,无不重视实践。他力主青年学生学工、学农与学军,强调工读并行,强调与工农结合,追求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实践中促成青年人成长的成才模式。
2 立志成才
古人云:“人无志,无以立”。远大志向的树立,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成功目标的确立,而且事关成才目的的最终实现。因此,对于每一个有位青年来说,成才的第一步是立志。只有树雄心立壮志,方能成栋梁之才。
1949年在接见中央团校第一批学员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学员说:“你们要记住,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个目的,没有目的、前途,乱来是不行的。目的、立志也就是确立奋斗目标。”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指出:“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这里所说的“理想”,就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早年崇拜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西方豪杰,仰慕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胡林冀等民族英雄,以“子任”笔名寄托自己的人生抱负,决心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把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当年,诗人徐迟让毛泽东为《诗刊》题词时,毛泽东浑然提笔:“诗言志”。毛泽东的豪迈诗句,不仅是他真挚感情的自然宣泄与释怀,更为重要的是他人生崇高志向与远大理想的真情表述。为此,他激励青年人树雄心立壮志成有用之才。
3 求真成才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受其思想特别是信仰支配的。人欲成才,必先确立其信仰。信仰能激活激发人的内在欲望与原始本能,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产生恒久的推动力。是否确立科学的信仰,对年轻人的立志与成才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生的奋斗目标或成才的方向是建立在对某一学说、真理或主义的坚定信任之上的,这种坚定信任或信念,就是信仰。信仰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深深根植于生活与实践。
幼年的毛泽东曾随母烧香拜佛,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比较甄别艰难取舍之后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信仰观的。毛泽东走上共产主义这一道路并最终成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其坚定的信仰和坚如磐石的意志密不可分。共产党人之所以在白色恐怖下顽强地生存下来,红军之所以从雪山草地中艰难地走了出来,革命的乐观主义与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其胜利的力量源泉。
当今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要想早日成才,书写人生的辉煌篇章,担当起革命事业可靠接班人这一重任,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4 坚韧成才
革命的坚定性不仅是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成才的必要条件。革命要取得成功,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毅力,昂扬的斗志与热情,顽强不屈的精神与作风,都是革命所必需的。毛泽东一贯重视、赞赏与强调革命的坚定性。
1937年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成立和开学纪念的题词中写到:“要造成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直前的。”毛泽东极为赞赏鲁迅面对黑暗势力不妥协、不屈服与不投降的斗争精神,说鲁迅的骨头最硬,称鲁迅是“在与黑暗和暴力的进袭中一枝独立支持的一颗大树,不是向两边测倒的小草。”1945年毛泽东撰写《愚公移山》一文,将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号召全党同志作“当代愚公。”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讲话、演说与署名文章,皆向
后人昭示:坚韧的毅力不仅是革命者的必备素质,更是通往成功彼岸的阶梯。
5 结友成才
人是社会人而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与成才,除了自身的打拼以外,朋友的鼎立相助也是成功与成才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
闻”。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没有朋友的帮助那是不可想象的。
6 健康成才
毛泽东爱好体育锻炼,重视身心健康,将身体比作“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曾在多种场合告诫人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身体健康,意志坚强,胸怀宽广,心理乐观,积极向上,是人才必备的内在要素之一,更是成才的前提条件。欲成才者,必先强其身躯,明其心智。
建国后,毛泽东为中华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鼓励人们体育锻炼,不但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下来,而且多次提醒各学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要求缩短学制,减少内容,解放学生。这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崭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军文.毛泽东的成才观[J].人才科学研究.1990,(3)
[2] 双 川.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过程作者[J].中国妇女1990(,8)
[3] 李元卿.强化自律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