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巧妙地对音乐课进行设计,使音乐教学更具有艺术性呢?我的体会是:可以从导课、提问、活动、语言、高潮、结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导课——老师通过预先设计,在教学安排的起始阶段。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导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我觉得,导课犹如桥梁,起着知识——趣味一一创新的连接作用。
如我在教授二年级《大白象》一课时是这样进行导课设计的。首先以“动物学校”为主线,贯穿“动物手偶”进行教学,采用“动物和学生对话”来导课。
课例一:(在《花好月圆》音乐伴奏下,老师隐藏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布帘后面。一边出示“动物手偶”,一边模仿天真、活泼的小动物说话。)
教师:“喂。大家好!动物学校开学了。我是校长,这些年我们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动物小能手,它们是——举重能手大白象。”(出示大象手偶)
“××× ×××××”
你们好,我是大白象。
捕捉害虫的小青蛙(出示小青蛙手偶)
“×× × ×× ×”
呱呱 呱 呱呱 呱。
跑步健儿小兔子(出示小兔子手偶)
“×××× ××××”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今天,我们又招收了一批新的学员。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学生:想。
教师:那就让我们和它们见个面吧!
学生:好!(音乐起,小朋友们载歌载舞复习旧歌曲《十二生肖》,为学习新歌曲《大白象》作铺垫。)
这种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练声、复习歌曲、学习新歌等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动物们不同的说话节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音乐课堂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提问——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操作行为之一。课堂提问最重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显而易见,就会约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复杂,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有情:趣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如《快乐的小木匠》教学片断一例。
课例二:(播放背景音乐《快乐的小木匠》,老师头戴小熊头饰,模仿小熊走路的样子。)
教师:我是谁啊?
学生:小熊。
(老师边做“刨木头”和“锯木头”的动作,边发出“嚓嚓 嚓”和“沙沙 沙”的声音。
教师:你们猜一猜我在干什么?
学生思考、琢磨。有的回答——刨东西,有的回答——锯东西。
教师:你们知道我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吗?
学生:刨子、锯子。
(出示“刨子”和“锯子”的图片。)
教师:你们知道“刨木头和锯木头”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发出各种声音“嚓嚓”……“沙沙”……
教师:你们能把“刨木头和锯木头”的声音配上节奏吗?
(出示节奏:“×××× ×× × ×× ×”)
嚓嚓 嚓嚓 嚓嚓 嚓 嚓嚓 嚓
沙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学生练习。
教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条节奏有什么地方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对比。
这节教学片段课的提问方式,主要是从节奏入手。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动作和语言的提问,把学生引入到学习节奏的情境中来。这种设计,不仅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了不容易掌握的节奏难点问题,而且让学生在问答中,学会了音乐节奏。
活动——有些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获取。活动的种类很多,有律动、表演、游戏、竞赛、讨论等。“游戏活动”更是学生的主要兴趣所在,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玩”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更能使学生在“玩”中获得音乐知识与情感的体验。以《春天里》教学片断为例。
课例三:(教师事先将春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太阳、青蛙、燕子、花儿”放在教室各个地方。)
教师:我们做个“寻找春天景物”的游戏。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将老师事先放在教室各个位置的“春天景物”找出来,好吗?
学生:在教室各个位置寻找老师事先放好的“太阳、青蛙、燕子、花儿”。找到的学生把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引导这些学生用一个字说一说这些景物。
教师:太阳在……
学生:笑。
教师:青蛙在……
学生:叫。
教师:燕子在……
学生:飞。
教师:花儿在……
学生:开。
教师:让学生将字进行扩展、延伸。
教师:太阳……
学生:眯眯笑。
教师:青蛙……
学生:呱呱叫。
教师:燕子……
学生:飞呀飞。
教师:花儿……
学生:盛开了。
教师:将创作出来的词组配上节奏,边问边读:
(教师)春天里 太阳(学生)眯眯笑
(教师)春天里 青蛙(学生)呱呱叫
(教师)春天里 燕子(学生)飞呀飞
(教师)春天里 花儿(学生)盛开了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的展示,可以看出。教师只要抓住契机,巧妙地设计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创作兴趣。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音乐又是听觉的艺术,那么音乐教师语言表达的美与否、音量的大与小、音调的高与低、语气的强与弱、语速的快与慢、口齿的清晰与声音的悦耳程度等等,无不影响、制约着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音乐教师要非常重视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就拿今年我区艺术年会的一节音乐课来说,有位音乐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踏雪寻梅》这首歌曲之前,引入了这么一段话:“是呀。雪是那么的可爱,每次下雪都是我们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雪的喜爱。雪又是那样的纯洁、神秘,令多少音乐家对雪着迷,借雪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们中国的文人雅士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许多有关雪的诗词和音乐。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踏雪寻梅》。”这位教师出示歌词之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又采用了这样的过渡句来描述:“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哪些景致呢?”当学生说出词中看到的景色:雪景、腊梅、毛驴、桥以后,她又边出示课件中的画面,边用优美的语言继续引入——“这首词向我们展示的画面太美了,你们看:阳光照着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到处飘着梅花的清香,骑上小毛驴的我走过一座别致的石板桥,随着梅花的香气一路寻去,小毛驴也和我一样的悠然自得,脖子上的小铃铛也好像表达着它的舒坦和自在,一路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我边赏雪景边想。等我寻到梅花,采上一束放在美丽的花瓶里。每天伴着我 的读书声和我的琴声那该多美啊!”这种教学语言的过渡非常有利于学生把音乐形象同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和想象。从另外一个方面又可以说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可以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化为具体的,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而且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高潮——一节课由老师精心设计、层层铺垫,学生积极参与、努力配合而达到的课堂气氛最高点与最佳状态。以《过新年》一课为例,教师在一系列歌曲教学之后,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跳、唱、打、敲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过新年”的热闹场面。一部分学生敲锣(拍手伴奏);一部分学生打鼓(拍凳子伴奏);一部分学生边歌边舞(每人发放红绸带表演);一部分学生发放彩色纸制作礼花,让学生用手撕成一小块一小块,拿在手上。当老师用激昂的声音宣布:“同学们,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数数,8、7、6、5、4、3、2、1……”这时,老师边播放《过新年》音乐,边与学生把礼花扔向天空并呼喊:“噢……新年好!新年好!”学生们随着音乐和锣鼓声载歌载舞结束了这节课。这样的高潮设计,学生不仅情感得到了释放,表现欲望得到发挥,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同时也给学生留下长远的记忆和深刻的印象。
结课——音乐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教师常常把最精彩的部分安排在课的最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条理性归纳。结课的方式很多,或是留下悬念、令人遐想;或是余韵缭绕、回味无穷;或是采访问答、相互启发;或是梳理搭桥、总结归纳。无论哪种都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知识的欲望。以《树叶儿飘飘》教学片断为例:
课例四:(出示“秋天”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让学生欣赏、选择。)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秋天有许多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树叶,你们希望树爷爷能送什么样的树叶给你们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发放彩纸、剪刀让学生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树叶。
学生剪树叶。(歌曲音乐作背景)
教师:让我们一起拿着自己喜爱的树叶,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感受树叶飘落的样子,好吗?
学生随着音乐旋律,一边唱着歌曲,一边挥动着树叶,体验飘落的树叶。
教师:我们用多种形式表现了秋天美丽的景色,那么我们小朋友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呢?
(出示“美丽的秋天”风景画面,《秋日私语》音乐作背景)
教师富有诗意的解说:“有人说秋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有人说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有人说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还有人说秋天是个……”这时,铃声响起。学生还沉浸在音画诗中,咀嚼回味,思绪万千,老师宣布下课。
可见,音乐教学不仅需要音乐教师精心的设计,同样也需要情感的播种、辛勤的浇灌,才能有所收获。
导课——老师通过预先设计,在教学安排的起始阶段。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导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我觉得,导课犹如桥梁,起着知识——趣味一一创新的连接作用。
如我在教授二年级《大白象》一课时是这样进行导课设计的。首先以“动物学校”为主线,贯穿“动物手偶”进行教学,采用“动物和学生对话”来导课。
课例一:(在《花好月圆》音乐伴奏下,老师隐藏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布帘后面。一边出示“动物手偶”,一边模仿天真、活泼的小动物说话。)
教师:“喂。大家好!动物学校开学了。我是校长,这些年我们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动物小能手,它们是——举重能手大白象。”(出示大象手偶)
“××× ×××××”
你们好,我是大白象。
捕捉害虫的小青蛙(出示小青蛙手偶)
“×× × ×× ×”
呱呱 呱 呱呱 呱。
跑步健儿小兔子(出示小兔子手偶)
“×××× ××××”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今天,我们又招收了一批新的学员。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学生:想。
教师:那就让我们和它们见个面吧!
学生:好!(音乐起,小朋友们载歌载舞复习旧歌曲《十二生肖》,为学习新歌曲《大白象》作铺垫。)
这种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练声、复习歌曲、学习新歌等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动物们不同的说话节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音乐课堂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提问——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操作行为之一。课堂提问最重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显而易见,就会约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复杂,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有情:趣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如《快乐的小木匠》教学片断一例。
课例二:(播放背景音乐《快乐的小木匠》,老师头戴小熊头饰,模仿小熊走路的样子。)
教师:我是谁啊?
学生:小熊。
(老师边做“刨木头”和“锯木头”的动作,边发出“嚓嚓 嚓”和“沙沙 沙”的声音。
教师:你们猜一猜我在干什么?
学生思考、琢磨。有的回答——刨东西,有的回答——锯东西。
教师:你们知道我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吗?
学生:刨子、锯子。
(出示“刨子”和“锯子”的图片。)
教师:你们知道“刨木头和锯木头”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发出各种声音“嚓嚓”……“沙沙”……
教师:你们能把“刨木头和锯木头”的声音配上节奏吗?
(出示节奏:“×××× ×× × ×× ×”)
嚓嚓 嚓嚓 嚓嚓 嚓 嚓嚓 嚓
沙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学生练习。
教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条节奏有什么地方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对比。
这节教学片段课的提问方式,主要是从节奏入手。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动作和语言的提问,把学生引入到学习节奏的情境中来。这种设计,不仅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了不容易掌握的节奏难点问题,而且让学生在问答中,学会了音乐节奏。
活动——有些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获取。活动的种类很多,有律动、表演、游戏、竞赛、讨论等。“游戏活动”更是学生的主要兴趣所在,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玩”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更能使学生在“玩”中获得音乐知识与情感的体验。以《春天里》教学片断为例。
课例三:(教师事先将春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太阳、青蛙、燕子、花儿”放在教室各个地方。)
教师:我们做个“寻找春天景物”的游戏。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将老师事先放在教室各个位置的“春天景物”找出来,好吗?
学生:在教室各个位置寻找老师事先放好的“太阳、青蛙、燕子、花儿”。找到的学生把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引导这些学生用一个字说一说这些景物。
教师:太阳在……
学生:笑。
教师:青蛙在……
学生:叫。
教师:燕子在……
学生:飞。
教师:花儿在……
学生:开。
教师:让学生将字进行扩展、延伸。
教师:太阳……
学生:眯眯笑。
教师:青蛙……
学生:呱呱叫。
教师:燕子……
学生:飞呀飞。
教师:花儿……
学生:盛开了。
教师:将创作出来的词组配上节奏,边问边读:
(教师)春天里 太阳(学生)眯眯笑
(教师)春天里 青蛙(学生)呱呱叫
(教师)春天里 燕子(学生)飞呀飞
(教师)春天里 花儿(学生)盛开了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的展示,可以看出。教师只要抓住契机,巧妙地设计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创作兴趣。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音乐又是听觉的艺术,那么音乐教师语言表达的美与否、音量的大与小、音调的高与低、语气的强与弱、语速的快与慢、口齿的清晰与声音的悦耳程度等等,无不影响、制约着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音乐教师要非常重视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就拿今年我区艺术年会的一节音乐课来说,有位音乐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踏雪寻梅》这首歌曲之前,引入了这么一段话:“是呀。雪是那么的可爱,每次下雪都是我们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雪的喜爱。雪又是那样的纯洁、神秘,令多少音乐家对雪着迷,借雪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们中国的文人雅士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许多有关雪的诗词和音乐。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踏雪寻梅》。”这位教师出示歌词之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又采用了这样的过渡句来描述:“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哪些景致呢?”当学生说出词中看到的景色:雪景、腊梅、毛驴、桥以后,她又边出示课件中的画面,边用优美的语言继续引入——“这首词向我们展示的画面太美了,你们看:阳光照着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到处飘着梅花的清香,骑上小毛驴的我走过一座别致的石板桥,随着梅花的香气一路寻去,小毛驴也和我一样的悠然自得,脖子上的小铃铛也好像表达着它的舒坦和自在,一路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我边赏雪景边想。等我寻到梅花,采上一束放在美丽的花瓶里。每天伴着我 的读书声和我的琴声那该多美啊!”这种教学语言的过渡非常有利于学生把音乐形象同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和想象。从另外一个方面又可以说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可以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化为具体的,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而且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高潮——一节课由老师精心设计、层层铺垫,学生积极参与、努力配合而达到的课堂气氛最高点与最佳状态。以《过新年》一课为例,教师在一系列歌曲教学之后,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跳、唱、打、敲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过新年”的热闹场面。一部分学生敲锣(拍手伴奏);一部分学生打鼓(拍凳子伴奏);一部分学生边歌边舞(每人发放红绸带表演);一部分学生发放彩色纸制作礼花,让学生用手撕成一小块一小块,拿在手上。当老师用激昂的声音宣布:“同学们,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数数,8、7、6、5、4、3、2、1……”这时,老师边播放《过新年》音乐,边与学生把礼花扔向天空并呼喊:“噢……新年好!新年好!”学生们随着音乐和锣鼓声载歌载舞结束了这节课。这样的高潮设计,学生不仅情感得到了释放,表现欲望得到发挥,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同时也给学生留下长远的记忆和深刻的印象。
结课——音乐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教师常常把最精彩的部分安排在课的最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条理性归纳。结课的方式很多,或是留下悬念、令人遐想;或是余韵缭绕、回味无穷;或是采访问答、相互启发;或是梳理搭桥、总结归纳。无论哪种都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知识的欲望。以《树叶儿飘飘》教学片断为例:
课例四:(出示“秋天”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让学生欣赏、选择。)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秋天有许多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树叶,你们希望树爷爷能送什么样的树叶给你们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发放彩纸、剪刀让学生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树叶。
学生剪树叶。(歌曲音乐作背景)
教师:让我们一起拿着自己喜爱的树叶,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感受树叶飘落的样子,好吗?
学生随着音乐旋律,一边唱着歌曲,一边挥动着树叶,体验飘落的树叶。
教师:我们用多种形式表现了秋天美丽的景色,那么我们小朋友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呢?
(出示“美丽的秋天”风景画面,《秋日私语》音乐作背景)
教师富有诗意的解说:“有人说秋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有人说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有人说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还有人说秋天是个……”这时,铃声响起。学生还沉浸在音画诗中,咀嚼回味,思绪万千,老师宣布下课。
可见,音乐教学不仅需要音乐教师精心的设计,同样也需要情感的播种、辛勤的浇灌,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