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档案
戴振华,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东城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兼任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兼职研训员。先后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曾荣获江苏省小学科学评优课二等奖,并多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二等奖。
自1996年起,我一直从事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当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我努力的目标。为此,我守着儿童科学教育这块神圣园地,默默耕耘。
真爱奉献,潜心育人
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我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二十年如一日。我担任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不管什么岗位,我都虚心好学,尽心尽职。为专题活动策划、竞赛辅导、教学研究……我常常放弃休息的时间,工作至深夜。在备课、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方面,我主动为老师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十年来,我从未间断过专业学习,从中专到大专到本科,再到攻读硕士研究生。我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在职教育硕士。因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我虚心好学,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许,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成长的幸福”,是我一直以来的育人理念。新生小嘉的事,我一直记忆犹新。小嘉患有先天性脑瘫,行动不便。为了让小嘉拥有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学校安排他随班就读。这样的孩子,在班上难免会发生意外,为此,老师们非常担忧。为了打消老师们的顾虑,我组织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到小嘉家里了解情况,与老师们一起商讨针对性的方法。最终,从各门课程的学习到一日生活,我们制订了一整套细致的方案。在大家的努力下,小嘉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他不再自卑,并收获了友谊。小嘉是我认识的众多特殊孩子中的一员,教学中我特别关注这类学生。我常觉得,只有做一个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师,我们才能体会到教师的真正意义,感受到教育的价值。
每年五月的生命节,我便为学生们选购蚕卵,蚕宝宝在学生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蜕皮、吐丝、结茧。饲养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负责精神,更能让他们理解生命成长的意义。除此之外,每年的科学节、创造节、种植节等年度系列活动,也同样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并形成了浓郁的科学氛围。
扎根课堂,彰显风格
科学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是我每节课都要思考的问题。对科学课堂的认识和转变,我经历了三个阶段:关注自我,关注活动,关注儿童。这三个“转身”,也是我追求理想科学课堂的“阶梯”。
1.关注自我:追求“教学展示”的课堂。
2003年,我为常州市三百余名实习师范生上观摩课《观察鱼》,我将本课设计成一个大的开放性探究活动,而教师则以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整节课在我的精心预设下,学生兴趣高涨,探究潜能得以激发,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回顾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在追求什么呢?课堂目标清晰,每个细节都在“掌握”之中。其实,这都是在关注自我,即教学预案的完成度,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
2.关注活动:追求“游戏趣味”的课堂。
此后五年,我以学生探究活动为重心,大胆引入游戏,并将其渗透在科学课的导入、新授、运用等环节中。这一举措,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突出“活动”的游戏化、趣味性,我追求的是“有趣”的科学课堂。
3.关注儿童:追求“儿童成长”的生态型课堂。
“有趣”的科学课堂,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科学素养究竟培养了多少?我开始深入钻研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科学课的目标达成,教学形式与手段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科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核心内涵,即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我们不应忽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体——儿童。这时,指向儿童成长的生态型科学课堂,便成了我对科学教育本质追求的清晰定位。从起点、过程,到目标实现,只有立足儿童,研究儿童科学学习规律,把时间交给儿童,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解惑,去发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为此,我从三大维度架构“儿童”成长的生态型课堂:
一是儿童的探究活动优化设计。我立足儿童的前概念和原科学认知,围绕科学概念的习得,设计和开发有趣味、有意义、有层次的儿童科学探究活动,并架构开放式的单元教学。
二是儿童的探究材料优化与呈现。我通过对儿童参与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整合和处理,使探究活动具有操作性、生活性和指向性,从而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三是儿童探究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儿童的探究思维水平决定了其探究能力发展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品质,特别要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科学与人类及社会的关系。我通过做、思、辩、说等方法,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将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规律,概括并表达出来。
在实践“儿童”的科学教学中,我边教边思,边思边学,教学力争做到“情、趣、悦”。“情”:用儿童情怀观照课堂,营造宽容、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处处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并置身于肯定和鼓励之中;“趣”: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儿童拥有快乐的课堂体验,感受学科学的趣味、意义和价值;“悦”: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身心愉悦,智能同长,同时立足儿童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儿童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大会在江阴华士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作为获奖代表,与特级教师同题会课,执教《浮力》一课。鲜明的“儿童”科学教学主张,儿童化的活动设计,展现了我对“儿童化科学课堂”的追求。 【课例】五年级自编内容《浮力》
(一)激趣引入,玩出问题
师:把这三只大小一样装有不同液体的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怎样?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生:1号乒乓球浮在水面上,2号浮在水中央,3号球沉在水底。
(二)方法引路,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试试?研究时,可以注意以下问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问题,可能与什么有关,又怎样来证明?
师:这里有位好“老师”——研究记录单,请按研究记录单上的步骤提示开展研究(指导探究流程),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球上没有编号,弄不清是什么球?
师:问得好。第一步先把活动时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然后给这些球编号。如果球上浮,标几号?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各组研究情况。15分钟后,小组交流研究情况。
生:我们观察到三个球分别在水中浮、悬浮和沉。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乒乓球,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还有的悬浮呢?我们的假设是可能与球中液体的质量有关。用手感觉重量是不一样的,拿桌上的电子秤称后,发现1号球31克、2号球34克、3号球46克。因为1号球浮,2号球悬浮,3号球沉,所以我们的研究结论是,球中液体重,球就沉;液体轻,球就浮。
(三)逐层解疑,激活思维
师(拿出装食用油和装蜂蜜的烧杯):这三种球在水中沉浮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在油中和在蜂蜜中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原因,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观察到1号球在油中悬浮,2号球在油中沉到底下,3号球在油中也沉到底下。
(四)发现规律,感受成功
师:观察研究记录,又有什么发现。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和收获最多。
生:同体积的不同液体质量有大有小。
生:我发现油在油中悬浮,水在水中悬浮,蜂蜜在蜂蜜中悬浮。
架构儿童化的概念体系。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把科学知识和概念,变得浅显、有趣、易于儿童发现和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科学概念体系、认知发展水平、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如:研究浮力,涉及力学、密度、质量等多个概念,教师要对这些概念及其关联进行梳理、吃透,然后把概念点定位在儿童感兴趣的液体沉浮上,这样才更适合儿童自主探究。 设计儿童化的探究活动。我发现儿童探究能力的发展,课堂探究活动的儿童化设计和组织是关键。如:《浮力》一课,课堂一半的时间由儿童自主探究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整个过程学生心里一直留着谜:球里装的究竟是什么液体?想办法测量质量后,推断出这是三种不同液体,接着探究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在油中、蜂蜜中的沉浮情况,最终他们发现了沉浮的规律。环环相扣,步步有趣。
呈现儿童化的探究材料。好的材料,能激发儿童的探究欲。选择儿童熟悉、简单、有结构的材料,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研究浮力,用什么来装液体呢?我选择乒乓球,好玩、易操作,液体体积容易控制;材料呈现上,考虑结构性,有的组1个沉球2个浮球,有的组2个浮球1个悬浮球等,这样探究活动才会充满趣味和挑战,并能最终促进儿童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钟情教改,促进发展
一路走来,我的教学研究没有止步。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到反思,再到课题研究,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2002—2006年,作为常州市重点课题“探索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进行优化和呈现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我积极参与研究,认真探索,最终课题成果被评为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2012年,我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课程学习的综合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江苏教育》《科学课》等刊物上发表,并两次面向全市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在全市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课题研究成果再获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3年,我主持了市级备案课题“基于‘儿童’的科学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我和全区农村、郊区小学的十多位科学教师一起研究“儿童化的科学课堂”的基本特征、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从而革新了我们常态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
尽善至诚,甘为人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在于能不能带动一群人的成长。作为金坛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科学课改讲师团成员,我多次为全市小学科学教师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为全区青年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在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通过沙龙组、工作室,开展同题异构、问题诊断、专题沙龙、论文写作等活动,对近二十位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如今,戴辉文、邓云、姚星、尹小燕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他们中有的已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的获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有的被评为金坛区“金沙名教师”。
我校是百年老校。2011年,担任教导主任以来,我深知肩上担子重。为此,我积极协助学校推行课程改革,构建适合师生发展的课程,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举措,作业改革促减负:在全区率先试行“无家庭作业日”,推行“一减一增”行动,“一减”即减去无效书面作业,“一增”即增加动手、体育锻炼、艺术熏陶等别样作业,并配套使用我们自编的《七彩生活》校本作业;孩子自己的“课表”:每周四、周五的最后两节课,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十字绣、足球、电子百拼等几十门校本“绿色”课程;搭建儿童的“梦想舞台”:设计“学生名人柱”,举办校园风采大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所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我愿在平凡中坚守梦想,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点燃学生的科学之梦,让他们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的“金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
戴振华,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东城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兼任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兼职研训员。先后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曾荣获江苏省小学科学评优课二等奖,并多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二等奖。
自1996年起,我一直从事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当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我努力的目标。为此,我守着儿童科学教育这块神圣园地,默默耕耘。
真爱奉献,潜心育人
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我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二十年如一日。我担任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不管什么岗位,我都虚心好学,尽心尽职。为专题活动策划、竞赛辅导、教学研究……我常常放弃休息的时间,工作至深夜。在备课、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方面,我主动为老师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十年来,我从未间断过专业学习,从中专到大专到本科,再到攻读硕士研究生。我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在职教育硕士。因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我虚心好学,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许,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成长的幸福”,是我一直以来的育人理念。新生小嘉的事,我一直记忆犹新。小嘉患有先天性脑瘫,行动不便。为了让小嘉拥有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学校安排他随班就读。这样的孩子,在班上难免会发生意外,为此,老师们非常担忧。为了打消老师们的顾虑,我组织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到小嘉家里了解情况,与老师们一起商讨针对性的方法。最终,从各门课程的学习到一日生活,我们制订了一整套细致的方案。在大家的努力下,小嘉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他不再自卑,并收获了友谊。小嘉是我认识的众多特殊孩子中的一员,教学中我特别关注这类学生。我常觉得,只有做一个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师,我们才能体会到教师的真正意义,感受到教育的价值。
每年五月的生命节,我便为学生们选购蚕卵,蚕宝宝在学生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蜕皮、吐丝、结茧。饲养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负责精神,更能让他们理解生命成长的意义。除此之外,每年的科学节、创造节、种植节等年度系列活动,也同样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并形成了浓郁的科学氛围。
扎根课堂,彰显风格
科学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是我每节课都要思考的问题。对科学课堂的认识和转变,我经历了三个阶段:关注自我,关注活动,关注儿童。这三个“转身”,也是我追求理想科学课堂的“阶梯”。
1.关注自我:追求“教学展示”的课堂。
2003年,我为常州市三百余名实习师范生上观摩课《观察鱼》,我将本课设计成一个大的开放性探究活动,而教师则以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整节课在我的精心预设下,学生兴趣高涨,探究潜能得以激发,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回顾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在追求什么呢?课堂目标清晰,每个细节都在“掌握”之中。其实,这都是在关注自我,即教学预案的完成度,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
2.关注活动:追求“游戏趣味”的课堂。
此后五年,我以学生探究活动为重心,大胆引入游戏,并将其渗透在科学课的导入、新授、运用等环节中。这一举措,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突出“活动”的游戏化、趣味性,我追求的是“有趣”的科学课堂。
3.关注儿童:追求“儿童成长”的生态型课堂。
“有趣”的科学课堂,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科学素养究竟培养了多少?我开始深入钻研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科学课的目标达成,教学形式与手段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科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核心内涵,即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我们不应忽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体——儿童。这时,指向儿童成长的生态型科学课堂,便成了我对科学教育本质追求的清晰定位。从起点、过程,到目标实现,只有立足儿童,研究儿童科学学习规律,把时间交给儿童,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解惑,去发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为此,我从三大维度架构“儿童”成长的生态型课堂:
一是儿童的探究活动优化设计。我立足儿童的前概念和原科学认知,围绕科学概念的习得,设计和开发有趣味、有意义、有层次的儿童科学探究活动,并架构开放式的单元教学。
二是儿童的探究材料优化与呈现。我通过对儿童参与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整合和处理,使探究活动具有操作性、生活性和指向性,从而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三是儿童探究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儿童的探究思维水平决定了其探究能力发展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品质,特别要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科学与人类及社会的关系。我通过做、思、辩、说等方法,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将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规律,概括并表达出来。
在实践“儿童”的科学教学中,我边教边思,边思边学,教学力争做到“情、趣、悦”。“情”:用儿童情怀观照课堂,营造宽容、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处处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并置身于肯定和鼓励之中;“趣”: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儿童拥有快乐的课堂体验,感受学科学的趣味、意义和价值;“悦”: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身心愉悦,智能同长,同时立足儿童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儿童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大会在江阴华士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作为获奖代表,与特级教师同题会课,执教《浮力》一课。鲜明的“儿童”科学教学主张,儿童化的活动设计,展现了我对“儿童化科学课堂”的追求。 【课例】五年级自编内容《浮力》
(一)激趣引入,玩出问题
师:把这三只大小一样装有不同液体的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怎样?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生:1号乒乓球浮在水面上,2号浮在水中央,3号球沉在水底。
(二)方法引路,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试试?研究时,可以注意以下问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问题,可能与什么有关,又怎样来证明?
师:这里有位好“老师”——研究记录单,请按研究记录单上的步骤提示开展研究(指导探究流程),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球上没有编号,弄不清是什么球?
师:问得好。第一步先把活动时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然后给这些球编号。如果球上浮,标几号?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各组研究情况。15分钟后,小组交流研究情况。
生:我们观察到三个球分别在水中浮、悬浮和沉。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乒乓球,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还有的悬浮呢?我们的假设是可能与球中液体的质量有关。用手感觉重量是不一样的,拿桌上的电子秤称后,发现1号球31克、2号球34克、3号球46克。因为1号球浮,2号球悬浮,3号球沉,所以我们的研究结论是,球中液体重,球就沉;液体轻,球就浮。
(三)逐层解疑,激活思维
师(拿出装食用油和装蜂蜜的烧杯):这三种球在水中沉浮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在油中和在蜂蜜中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原因,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观察到1号球在油中悬浮,2号球在油中沉到底下,3号球在油中也沉到底下。
(四)发现规律,感受成功
师:观察研究记录,又有什么发现。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和收获最多。
生:同体积的不同液体质量有大有小。
生:我发现油在油中悬浮,水在水中悬浮,蜂蜜在蜂蜜中悬浮。
架构儿童化的概念体系。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把科学知识和概念,变得浅显、有趣、易于儿童发现和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科学概念体系、认知发展水平、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如:研究浮力,涉及力学、密度、质量等多个概念,教师要对这些概念及其关联进行梳理、吃透,然后把概念点定位在儿童感兴趣的液体沉浮上,这样才更适合儿童自主探究。 设计儿童化的探究活动。我发现儿童探究能力的发展,课堂探究活动的儿童化设计和组织是关键。如:《浮力》一课,课堂一半的时间由儿童自主探究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整个过程学生心里一直留着谜:球里装的究竟是什么液体?想办法测量质量后,推断出这是三种不同液体,接着探究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在油中、蜂蜜中的沉浮情况,最终他们发现了沉浮的规律。环环相扣,步步有趣。
呈现儿童化的探究材料。好的材料,能激发儿童的探究欲。选择儿童熟悉、简单、有结构的材料,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研究浮力,用什么来装液体呢?我选择乒乓球,好玩、易操作,液体体积容易控制;材料呈现上,考虑结构性,有的组1个沉球2个浮球,有的组2个浮球1个悬浮球等,这样探究活动才会充满趣味和挑战,并能最终促进儿童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钟情教改,促进发展
一路走来,我的教学研究没有止步。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到反思,再到课题研究,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2002—2006年,作为常州市重点课题“探索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进行优化和呈现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我积极参与研究,认真探索,最终课题成果被评为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2012年,我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课程学习的综合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江苏教育》《科学课》等刊物上发表,并两次面向全市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在全市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课题研究成果再获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3年,我主持了市级备案课题“基于‘儿童’的科学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我和全区农村、郊区小学的十多位科学教师一起研究“儿童化的科学课堂”的基本特征、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从而革新了我们常态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
尽善至诚,甘为人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在于能不能带动一群人的成长。作为金坛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科学课改讲师团成员,我多次为全市小学科学教师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为全区青年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在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通过沙龙组、工作室,开展同题异构、问题诊断、专题沙龙、论文写作等活动,对近二十位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如今,戴辉文、邓云、姚星、尹小燕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他们中有的已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的获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有的被评为金坛区“金沙名教师”。
我校是百年老校。2011年,担任教导主任以来,我深知肩上担子重。为此,我积极协助学校推行课程改革,构建适合师生发展的课程,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举措,作业改革促减负:在全区率先试行“无家庭作业日”,推行“一减一增”行动,“一减”即减去无效书面作业,“一增”即增加动手、体育锻炼、艺术熏陶等别样作业,并配套使用我们自编的《七彩生活》校本作业;孩子自己的“课表”:每周四、周五的最后两节课,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十字绣、足球、电子百拼等几十门校本“绿色”课程;搭建儿童的“梦想舞台”:设计“学生名人柱”,举办校园风采大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所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我愿在平凡中坚守梦想,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点燃学生的科学之梦,让他们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的“金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