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素观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研究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根据高三一轮复习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已有“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具体知识与观念认识基础上将“元素观”进一步地建构。依靠问题链的問题驱动、比较推理、实验探究等方法,紧贴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方向,将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元素观”进行“具体化”地演变成“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以此帮助学生实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的构建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计算型选择题。设置了常见的铁及其化合物与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都能正确写出;但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守恒(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数目守恒、溶液中的离子电荷守恒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守恒)要能熟練运用,也就是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重点并不在计算,而在于能应用化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期刊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一定量物质所含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此类试题涉及面广,常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考题有意识设置一些易错易混的“陷阱”,考生一不留神便會成为命题设计者的“猎物”。
期刊
一、發现问题  在教学中普遍认为CO2-3会干扰Cl-的检验,但滴加稀硝酸即可排除干扰。但有SO2-4存在时,应先加过量的Ba(NO3)2,除去SO2-4后,再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Cl-。  但是让笔者感到困惑问题是:①为什么教材上在Cl-的检验中回避了SO2-4可能产生的干扰及如何排除干扰的说明。②在大量的习题中也是只要出现加AgNO3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即可得出有Cl-
期刊
化学课程是目前中学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目前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因其广泛性和重要性而备受关注。在过去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为每位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一样的,课中为每位学生设置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分度,发的试卷是一样的,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是一样的,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么是“一支粉笔讲到底”,要么是“电子课件放到底”。这种千遍一律的教学方式极易造成
期刊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及其配平的考查方式  氧化还原反应作为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必修一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论课,其辐射范围很广,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生涯。纵观近5年来的高考试题,并不会单独且直接的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问题,而是贯穿着整个试卷,如选择题,化工流程题,基础实验题,以及推断题中,不论如何考察,一般和电化学、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等相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
期刊
“笑气”,即一氧化二氮(N2O),是在1772年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发现。1798年,普利斯特里的雇员戴维在无意中吸了这种气体后,不由自主地大声发笑并手舞足蹈,所以叫做“笑气”。  1844年,美國牙科医生韦尔斯吸入“笑气”后让助手给他拔牙,牙拔下了却并不感到疼痛。从此,“笑气”作为麻醉剂进入医院。在手术麻醉时,“笑气”被用在全身麻醉中,人体吸入“笑气”后,进入肺内吸收,此时由于肺泡内的
期刊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视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与感受,导致学生遇到陌生情境的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来组织课堂活动,从知识至上转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教学重心从知识的积累向学科思维模型的有意识转化,探索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方法和路径,以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学科特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案例为例,利用信息差理论
期刊
一道化學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期刊
吃透氧化還原反应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不少学者提出,让学生采用“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善于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是成功的关键之处,抓住“动静”转换最佳时机,事半功倍。下面笔者将就如何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做简单的介绍。  一、教学最佳时机的内涵  “时机”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指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辞海》中则以“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