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医疗对检验指标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对疾病诊治的重要意义也更为突出。如何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呢?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大家常有一个惯性的思维,结果一有疑问“就拿检验科试问”。果真如此吗?请读者听发生在我身边的几个小故事
凝血酶原的故事:那是在198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个外科医生拿着刚接到的检验报告很不满意地来找我说,患者无出血的体征和临床表现,但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报告却明显异常,使临床不敢手术。检验科要病房再抽一个血标本复查,结果第二次PT检查正常。一个小时内两个截然不同的报告,反复检查得不出原因,只能硬着头皮给人道歉,事后百思不得其解,我就调查事情的全过程,才知血标本是早晨5点采集的,放在28度的室温下,到下午2点才送到实验室检查。文献报道,PT检查受凝血五因子活性的影响,而此因子在较高室温下容易丧失活性。为此我做了系列实验,把血标本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观察保存不同时间段PT的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PT值越来越长。证据找到了,谜团解开了,证实检查PT的标本必须再室温22度以下,4小时之内必须完成检验,才能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此时才恍然大悟。
青霉素的故事:1996年的某个上午,一位老太太拿着两张化验单到我办公室问:“上周检查结果蛋白3个“+”号,今天的报告是阴性。哪个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的病情变化,是得不出这样的结果的.问题出自哪里呢,我仔细询问了患者从留取尿液标本、送检、检测、报告各个环节,马上就查出了原因。原来患者第二次检验收集尿标本时未用专用的容器,而是收集在没有清洗干净的青霉素瓶内。为了检验瓶内残存青霉素能否干扰尿蛋白测定,我将不同量的青霉素放在肾病患者尿标本内,结果发现5毫升尿内含有5000单位青霉素,就足以使尿蛋白4个“+”转阴。瓶内残存的青霉素何只此量!因为肾炎患者治疗时常会使用大剂量的青霉素,约有85%的青霉素要经肾排出体外。我观察使用不同剂量的青霉素后,在不同时间段内对尿蛋白检查的影响,显示用200万单位剂量治疗时,2小时之内;400单位3小时内;800单位6小时内从尿液排出的青霉素会干扰检查。老太太带着满意的答复离开了医院。
自测血糖的故事:2008年4月,一位朋友问我:我患糖尿病,医生告诉我要多活动,特别是饭后多走步,可降低餐后血糖。每天清晨自测血糖基本在5.0左右,昨天突然到了7.5。我饮食控制的很好,试纸条是同一批的,最近没用特殊药物,操作技术也没问题,是什么原因呢?经验使我本能地想到,是否生理变化所致。 原来前几次都是起床后马上空腹检测,高的那次是空腹打了一小时网球后测的。
问题就在这里。运动后为什么血糖反而高了呢?这是因为不同生理环境对血糖的影响。运动可使血糖降低是事实,在血糖增高的情况下,比如餐后活动有利于降糖,但血糖正常甚至偏低空腹时运动,会使机体应激激素调节分解肝糖原使血糖增高。这种增高并不是病理反应。
类似上述故事,在我从业四十多年中数不胜数。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我工作的不同医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问题都发生在实验室检查之前(业内称之分析前)。实际上这类问题经常发生在我们医疗工作中,有时甚至造成误诊,由于我们认识的不够而没有察觉。2007年美国临床化学杂志报道,2006年对多数实验室发生结果差错原因进行了统计,显示由于分析前处理不当发生差错者占61.9%,为什么如此之高?
检验医学是一门结合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新兴边缘学科,分析前质量管理又是这门学科发展的较薄弱环节。而参与的患者、医生、护士、卫生员、检验人员在分析前不同方面都存在质控知识的盲区,彼此间又缺乏有效的交流和相应的措施制订。那么应采取那些措施保证标本质量呢?
1.实验室人员要不断向医生、护士、病人(特别是采集标本前的病人)宣传如何留取标本,保证检验结果质量。比如,大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很有价值,试验方法很简单,但经常发生错误报告,90%原因发生在留取的粪便标本的步骤上。因为目前国内便潜血检查多使用化学法,其原理是试剂与粪便中存在的血红蛋白分子里的铁起反应,得出阳性报告。但如果病人在检验的前一天食用多量含铁的事物(如菠菜、瘦肉),即便粪便里没有血,次日检查必成假阳性。所以,医生选择便潜血试验时,要告知病人限制某些药物、食物3天后,再做检查。如必须立即检查,要告知实验室,以便选择不受干扰的方法。上、下消化道出血部位不同,选择试验方法也不同,单克隆血红蛋白法对下消化道出血敏感,而有时转铁蛋白方法更适合上消化道(如胃癌)。看看!一个小小的便潜血试验分析前管理就这么复杂。
2.患者要听从医嘱,严格按要求留取。许多药物、食物、生理、环境都会影响试验检查。例如①标准餐后,甘油三脂增加50%,胆红素、糖增加15%,丙氨酸转移酶增加10%,总蛋白、白蛋白增加5%;②剧烈运动后,K+、Na+、Ca+2尿酸、尿素等测定值增加,WBC可高达1.5×109/L以上,MPV也有明显增加;③服用咖啡因过多可使血糖、脂肪酸、血管紧张素、儿茶酚氨增高;吸烟过量可使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硫氰酸盐、脂肪酸、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酗酒可使乳酸,尿酸增高;应用吗啡可造成淀粉酶、脂肪酶、AST、ALT,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检验结果增高。有以上情况的受试者应在取血前注意是否干扰要做的检查。当然,影响因素远不止这些。
3.国际上重要的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文件ISO15189,专门设置一节(共16个条款)规范了化验员、医师、护士、卫生员在分析前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各自应依据15189的内涵,建立自己的程序,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流程,保证分析前质量管理。
专家介绍
丛玉隆,我国著名的医学实验诊断学家,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血液病专业研究生。曾在罗马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留学,先后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现任解放军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文职将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辑等职。
丛玉隆教授在医疗、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方面,硕果累累.先后获全军科技成果奖、全军医疗成果奖、全军教学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科技成果奖1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4次获北京医学会优秀论文奖,以总主编或第一主编撰写专著40余部。
先后多次获北京医科大学、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全军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中华医学国际基金会林宗杨医学教育奖。2005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解放军总医院名师。2008年获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建院50周年育才奖。
凝血酶原的故事:那是在198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个外科医生拿着刚接到的检验报告很不满意地来找我说,患者无出血的体征和临床表现,但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报告却明显异常,使临床不敢手术。检验科要病房再抽一个血标本复查,结果第二次PT检查正常。一个小时内两个截然不同的报告,反复检查得不出原因,只能硬着头皮给人道歉,事后百思不得其解,我就调查事情的全过程,才知血标本是早晨5点采集的,放在28度的室温下,到下午2点才送到实验室检查。文献报道,PT检查受凝血五因子活性的影响,而此因子在较高室温下容易丧失活性。为此我做了系列实验,把血标本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观察保存不同时间段PT的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PT值越来越长。证据找到了,谜团解开了,证实检查PT的标本必须再室温22度以下,4小时之内必须完成检验,才能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此时才恍然大悟。
青霉素的故事:1996年的某个上午,一位老太太拿着两张化验单到我办公室问:“上周检查结果蛋白3个“+”号,今天的报告是阴性。哪个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的病情变化,是得不出这样的结果的.问题出自哪里呢,我仔细询问了患者从留取尿液标本、送检、检测、报告各个环节,马上就查出了原因。原来患者第二次检验收集尿标本时未用专用的容器,而是收集在没有清洗干净的青霉素瓶内。为了检验瓶内残存青霉素能否干扰尿蛋白测定,我将不同量的青霉素放在肾病患者尿标本内,结果发现5毫升尿内含有5000单位青霉素,就足以使尿蛋白4个“+”转阴。瓶内残存的青霉素何只此量!因为肾炎患者治疗时常会使用大剂量的青霉素,约有85%的青霉素要经肾排出体外。我观察使用不同剂量的青霉素后,在不同时间段内对尿蛋白检查的影响,显示用200万单位剂量治疗时,2小时之内;400单位3小时内;800单位6小时内从尿液排出的青霉素会干扰检查。老太太带着满意的答复离开了医院。
自测血糖的故事:2008年4月,一位朋友问我:我患糖尿病,医生告诉我要多活动,特别是饭后多走步,可降低餐后血糖。每天清晨自测血糖基本在5.0左右,昨天突然到了7.5。我饮食控制的很好,试纸条是同一批的,最近没用特殊药物,操作技术也没问题,是什么原因呢?经验使我本能地想到,是否生理变化所致。 原来前几次都是起床后马上空腹检测,高的那次是空腹打了一小时网球后测的。
问题就在这里。运动后为什么血糖反而高了呢?这是因为不同生理环境对血糖的影响。运动可使血糖降低是事实,在血糖增高的情况下,比如餐后活动有利于降糖,但血糖正常甚至偏低空腹时运动,会使机体应激激素调节分解肝糖原使血糖增高。这种增高并不是病理反应。
类似上述故事,在我从业四十多年中数不胜数。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我工作的不同医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问题都发生在实验室检查之前(业内称之分析前)。实际上这类问题经常发生在我们医疗工作中,有时甚至造成误诊,由于我们认识的不够而没有察觉。2007年美国临床化学杂志报道,2006年对多数实验室发生结果差错原因进行了统计,显示由于分析前处理不当发生差错者占61.9%,为什么如此之高?
检验医学是一门结合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新兴边缘学科,分析前质量管理又是这门学科发展的较薄弱环节。而参与的患者、医生、护士、卫生员、检验人员在分析前不同方面都存在质控知识的盲区,彼此间又缺乏有效的交流和相应的措施制订。那么应采取那些措施保证标本质量呢?
1.实验室人员要不断向医生、护士、病人(特别是采集标本前的病人)宣传如何留取标本,保证检验结果质量。比如,大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很有价值,试验方法很简单,但经常发生错误报告,90%原因发生在留取的粪便标本的步骤上。因为目前国内便潜血检查多使用化学法,其原理是试剂与粪便中存在的血红蛋白分子里的铁起反应,得出阳性报告。但如果病人在检验的前一天食用多量含铁的事物(如菠菜、瘦肉),即便粪便里没有血,次日检查必成假阳性。所以,医生选择便潜血试验时,要告知病人限制某些药物、食物3天后,再做检查。如必须立即检查,要告知实验室,以便选择不受干扰的方法。上、下消化道出血部位不同,选择试验方法也不同,单克隆血红蛋白法对下消化道出血敏感,而有时转铁蛋白方法更适合上消化道(如胃癌)。看看!一个小小的便潜血试验分析前管理就这么复杂。
2.患者要听从医嘱,严格按要求留取。许多药物、食物、生理、环境都会影响试验检查。例如①标准餐后,甘油三脂增加50%,胆红素、糖增加15%,丙氨酸转移酶增加10%,总蛋白、白蛋白增加5%;②剧烈运动后,K+、Na+、Ca+2尿酸、尿素等测定值增加,WBC可高达1.5×109/L以上,MPV也有明显增加;③服用咖啡因过多可使血糖、脂肪酸、血管紧张素、儿茶酚氨增高;吸烟过量可使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硫氰酸盐、脂肪酸、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酗酒可使乳酸,尿酸增高;应用吗啡可造成淀粉酶、脂肪酶、AST、ALT,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检验结果增高。有以上情况的受试者应在取血前注意是否干扰要做的检查。当然,影响因素远不止这些。
3.国际上重要的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文件ISO15189,专门设置一节(共16个条款)规范了化验员、医师、护士、卫生员在分析前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各自应依据15189的内涵,建立自己的程序,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流程,保证分析前质量管理。
专家介绍
丛玉隆,我国著名的医学实验诊断学家,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血液病专业研究生。曾在罗马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留学,先后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现任解放军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文职将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辑等职。
丛玉隆教授在医疗、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方面,硕果累累.先后获全军科技成果奖、全军医疗成果奖、全军教学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科技成果奖1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4次获北京医学会优秀论文奖,以总主编或第一主编撰写专著40余部。
先后多次获北京医科大学、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全军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中华医学国际基金会林宗杨医学教育奖。2005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解放军总医院名师。2008年获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建院50周年育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