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上好一堂课必须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的设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如:“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复习部分我以同分母、同分子大小比较作为铺垫,之后,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如果分子分母都不同,你会比较他们的大小吗?猜一猜,你认为每组的两个分数,哪个比较大?你是怎么知道的?会用哪些方法来比较?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的气氛相当活跃。在争辩中,思路逐渐清晰。整理汇报时,每组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画图、举例或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意义、通分等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二、尊重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不要一味地牵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克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有这样一题:写出一个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大部分学生分析了分子相同的情况后,尝试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拉开两个分数分母的距离,找到了两个分数之间的数。有个小组的做法是在数轴上标出了1/5、1/4,发现两数之间有很大一段的距离,如果把0到1平均分成40份,这两个分数就可以看成8/40和10/40,通过画轴也找到了中间的分数。也有部分同学把分数化成小数,在中间找到了许多小数,再把这些小数转化成分数。还有一个学生提出,分母在4-5之间,分子不变,分母还可以是4.5,然后把分子分母扩大10倍,变成10/45,再约分成2/9就行了。这时有更多的小手举起来,分母还可以是4.51、4.52、4.6、4.7等,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课堂上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又能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有利于改变各自在学习方式上的单一性。从而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探索后要求学生语言数学化
探索最能体现人的心智活动,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联想、操作、计算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时,要让学生再回头想一想学习过程,说一说有怎样的体会与感受,要把探索后的感受凝练成数学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分这样几步进行:①让学生把三条一样长的白纸条分别折成2等份、4等份、8等份,并用色笔图出二分之一、四份之二、八份之四。引导比较观察:第一条到第二条到第三条,它们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得出1/2=2/4=4/8,它们的大小没有变,只是它们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了2倍和4倍。②如果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20倍,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反过来呢?③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能不能同时乘以或除以“0”?④想想刚才的探索过程,你发现分数有怎样的性质?由于引导学生探索的步子迈得较小,知识的得出分几步到位,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学生的探究显得轻松有效。最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水到渠成。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园地,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探索空间,放手让学生表达、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使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跳动,个性得到张扬。因为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赢得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上好一堂课必须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的设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如:“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复习部分我以同分母、同分子大小比较作为铺垫,之后,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如果分子分母都不同,你会比较他们的大小吗?猜一猜,你认为每组的两个分数,哪个比较大?你是怎么知道的?会用哪些方法来比较?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的气氛相当活跃。在争辩中,思路逐渐清晰。整理汇报时,每组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画图、举例或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意义、通分等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二、尊重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不要一味地牵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克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有这样一题:写出一个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大部分学生分析了分子相同的情况后,尝试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拉开两个分数分母的距离,找到了两个分数之间的数。有个小组的做法是在数轴上标出了1/5、1/4,发现两数之间有很大一段的距离,如果把0到1平均分成40份,这两个分数就可以看成8/40和10/40,通过画轴也找到了中间的分数。也有部分同学把分数化成小数,在中间找到了许多小数,再把这些小数转化成分数。还有一个学生提出,分母在4-5之间,分子不变,分母还可以是4.5,然后把分子分母扩大10倍,变成10/45,再约分成2/9就行了。这时有更多的小手举起来,分母还可以是4.51、4.52、4.6、4.7等,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课堂上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又能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有利于改变各自在学习方式上的单一性。从而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探索后要求学生语言数学化
探索最能体现人的心智活动,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联想、操作、计算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时,要让学生再回头想一想学习过程,说一说有怎样的体会与感受,要把探索后的感受凝练成数学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分这样几步进行:①让学生把三条一样长的白纸条分别折成2等份、4等份、8等份,并用色笔图出二分之一、四份之二、八份之四。引导比较观察:第一条到第二条到第三条,它们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得出1/2=2/4=4/8,它们的大小没有变,只是它们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了2倍和4倍。②如果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20倍,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反过来呢?③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能不能同时乘以或除以“0”?④想想刚才的探索过程,你发现分数有怎样的性质?由于引导学生探索的步子迈得较小,知识的得出分几步到位,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学生的探究显得轻松有效。最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水到渠成。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园地,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探索空间,放手让学生表达、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使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跳动,个性得到张扬。因为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赢得未来社会的发展。